3 2神經調節

2022-11-01 08:45:05 字數 2790 閱讀 3524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做出

的規律性應答。(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2、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a)(傳入神經末梢)、傳入神經(b)、神經中樞

(c)、傳出神經(d)、效應器(e)(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體)3、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節在結構或功能上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

總結:(1)反射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是通過遺傳獲得,與生俱有,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使機體初步適應環境;條件反射是後天生活過程中逐漸訓練而成,如:

望梅止渴、畫餅充飢等,需要經過大腦皮層,使機體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的。

(2)神經元的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樹突和軸突),其中軸突或長的樹突以及包裹在外的髓鞘構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與神經元的關係:許多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邊包上由結締組織形成的膜,構成一條神經)

神經元的功能:可以接受刺激產生興奮,並傳導興奮。

(3)完成反射的條件:

①反射弧的完整。

②需要適宜強度的刺激。

③具有神經系統的多細胞動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單細胞動物沒有反射。

(4)反射必須有完整的反射弧參與,刺激傳出神經或效應器,都能使效應器產生反應,但卻不是反射。

(5)反射弧結構破壞對功能的影響: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受破壞,既無感覺也無應答反應;傳出神經或效應器受破壞,有感覺但無應答反應。

(6)反射弧中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的幾種判斷方法:

①有神經節的是傳入神經 :

②根據脊髓灰質內突觸結構判斷:圖中與相連的為傳入神經,與相連的為傳出神經

③根據脊髓灰質結構判斷:與前角(膨大部分)相連的為傳出神經,與後角(狹窄部分)相連的為傳入神經

④切斷實驗法:若切斷某一神經,刺激外周段(遠離中樞的位置),肌肉不收縮,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樞的位置),肌肉收縮,則切斷的為傳入神經,反之則為傳出神經。

(7)判斷反射弧中受損部位的方法

1)判斷傳出神經是否受損:電位計位於神經纖維上,當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若電位計不發生偏轉說明受損部位是神經纖維;若電位計發生偏轉說明受損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觸。

2)判斷骨骼肌是否受損: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縮,說明受損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斷突觸是否受損: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縮,說明骨骼肌正常;然後刺激神經,若電位計偏轉,但骨骼肌不收縮,則說明受損的部位是突觸。

(8)課本p17:縮手反射由3個神經元組成反射弧,內有2個突觸結構;而膝跳反射由2個神經元組成反射弧,內有1個突觸結構。

(9)有刺激不一定會發生反射,其原因是反射的進行需要接受適宜強度的刺激,刺激過強或過弱,都將導致反射活動無法進行。

1.興奮的產生與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①傳導形式:電訊號(或區域性電流),也稱神經衝動。

②傳導過程

未受到刺激時,神經纖維處於靜息狀態 :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原因是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

某部位受到刺激後,興奮部位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變為外負內正(原因是受到刺激時,膜對na+通透性增加,na+內流),鄰近的未興奮部位仍然為內負外正,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而發生電荷移動,形成區域性電流。

③傳導特點:雙向傳導,即圖中a←b→c。

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與區域性電流方向的關係(如圖):

a.在膜外,區域性電流方向與興奮傳導方向相反。

b.在膜內,區域性電流方向與興奮傳導方向相同。

⑥在乙個神經元內有一處受到刺激產生興奮,迅速傳至整個神經元,即在整個神經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測到電位變化

⑦離體的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但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單向的

(3)膜電位的測量方法

2.興奮的傳遞

(1)突觸結構及其興奮傳遞過程

提醒準確區分突觸與突觸小體

①結構上不同:突觸小體是神經元軸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涉及兩個神經元,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其中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分別屬於兩個神經元。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突觸型別

①神經元間形成突觸的主要型別(連線):

②神經元與效應器形成的突觸型別:軸突—肌肉型、軸突—腺體型。

(3)傳遞特點

①單向傳遞:只能從乙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到下乙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其原因是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內,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上。

②突觸延擱:神經衝動在突觸處的傳遞要經過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的轉變,因此比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要慢。

(4)作用效果: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或使後乙個神經元(或效應器)興奮或抑制。

(5)作用方式: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

(6)神經遞質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其釋放方式是胞吐,體現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

(7)神經遞質屬於內環境的成分,因為突觸間隙中充滿組織液。

(8)受體的化學本質:醣蛋白

(9)在整個反射弧中,興奮的傳導方向是單向的,是由於突觸處興奮單向傳遞。

巧記神經遞質「一·二·二」

(4)突觸影響神經衝動傳遞情況的判斷與分析

1)正常情況下,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上受體結合引起突觸後膜興奮或抑制後,立即被相應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

神經調節教學設計

第二章第一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新授課孫明莉 一 學習目標確立依據 一 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課程標準要求 1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2 說明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導。3 概述人腦的高階功能。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 概述 說明 屬於知識性目標動詞的理解水平,對學生要求比較高。...

神經調節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想 神經調節是學生學習生物個體穩態這一章節中的重難點,抽象 難理解。通過新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所以複習課不能是對已有知識的簡單重複 而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對所學知識有乙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課,教師首先要選好切入點,然...

神經調節教學反思

篇一 神經調節教學反思 生物課程標準 中關於 神經調節 一課的內容要求是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舉例說明神經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結合學生初中的知識基礎和實際的接受能力,我將本節新授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簡述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 2 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和特點 3 說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