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上冊4 2比較線段的長短教案

2022-10-12 11:54:03 字數 2561 閱讀 7789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線段概念的基礎上,了解線段的長度可以用正數來表示,因而線段可以度量、比較大小以及進行一些運算.使學生對幾何圖形與數之間的聯絡有一定的認識,從而初步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

2.使學生學會線段的兩種比較方法及表示法.

3.通過本課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線段與數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掌握線段比較的正確方法,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手段:

現代課堂教學手段

四、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學生動手畫出(1)直線ab.(2)射線oa.(3)線段cd.

2.提出問題:能否量出直線、射線、線段的長度?(如果有學生將直線、射線也量出了長度,藉此複習直線和射線的概念.)

3.提出數與形的問題:線段是乙個幾何圖形,而線段的長度可用乙個正數表示.這就是數與形的結合.

4.線段的兩種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圓規和刻度尺結合使用.(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尋找這兩種方法)

5.教師再講表示法:線段ab=7cm.

(二)**心知:

教師設計以下過程由學生完成.

1.怎樣比較兩個學生的身高?提出為什麼要站在一起,腳底要在乙個平面上?

2.怎樣比較兩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們的高度.

由此引導學生發現線段大小比較的兩種比較方法:

重疊比較法將兩條線段的各乙個端點對齊,看另乙個端點的位置.教師為學生演示,步驟有三:

(1)將線段ab的端點a與線段cd的端點c重合.

(2)線段ab沿著線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點b與端點d重合,則得到線段ab等於線段cd,可以記ab=cd.

若端點b落在d上,則得到線段ab小於線段cd,可以記作ab<cd.

若端點b落在d外,則得到線段ab大於線段cd,可以記作ab>cd.

如圖1-6.

教師講授此部分時,應用幾個木條表示線段ab和線段cd,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和形象.也可以用圓規擷取線段的方法進行.

數量比較法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線段ab和線段cd的長度,將長度進行比較.可以用推理的寫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寫法如下:

因為量得ab=××cm,cd=××cm,

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總結:現在我們學會了比較線段的大小,還會比較什麼?學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較數的大小,進而再問:

數的大小如何比較?(數軸)再問:比較線段的大小與比較數的大小有什麼聯絡?

引導學生得到:比較線段的大小就是比較數的大小.

(三)學以致用:

1.如圖1-7,量出以下圖形中各條線段的長度,比較它們的大小.並比較乙個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與第三邊的關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2.如圖1-8,根據圖形填空.

ad=abaccd=ad-______.

3.如圖1-9,已知線段ab,量出它的長度並找出它的中點、三等分點、四等分點.

4.如圖1-10,根據圖形填空,(1)ab2)ab-a

(四)課堂小結:

1.教師提問:怎樣表示線段的長度?怎樣比較線段的大小?通過本節課你對圖形與數之間的關係有什麼了解?

2.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教師重點總結數與形的結合以及比較線段大小的兩種方法.

六、練習設計:

p.18,1.2題.p21,2.3.4題.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1.本課的教學時間為1課時45分鐘.

2.本課時設計的主導思想是:將數形結合的思想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對數與形有乙個初步的認識.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這節課是一堂起始課,它為學生的思維開拓了乙個新的天地.在傳統的教學安排中,這節課的地位沒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給學生比較線段的方法,沒有從數形結合的高度去認識.實際上這節課大有可講,可以挖掘出較深的內容.在教知識的同時,交給學生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思想.這一點不容忽視,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時時注意.

3.學生在小學時只會用圓規畫圓,不會用圓規去度量線段的大小以及擷取線段,通過這節課,學生對圓規的用法有乙個新的認識.

4.在課堂練習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邊的長度,目的是想通過度量使學生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結論有乙個感性的認識,並為下面的教學做乙個鋪墊.

5.為避免本節課的枯燥,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出現懸念.如:開始的提問「線段是幾何圖形,它與數字有什麼聯絡?」「在我們學過的知識和生活中,什麼東西可以比較大小?

」等.這樣就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思維,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

6.如果感覺課堂密度小,還可以增加一些培養動手能力的題.如:

(1)量一量老師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邊的長,然後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樣的小三角板各邊的長,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對的邊長度的比值,是否相等.(為相似三角形的內容做一些鋪墊)

(2)量一量課桌四條邊的長,再量一量課本四條邊的長,算一算長邊與長邊的比、短邊與短邊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圖形,邊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時間下,兩棵高矮不同的大樹的影子的長度自己量出,然後比較大小,想一想這兩棵樹哪一棵高?(對相似三角形的邊角關係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以上的三個題對學有餘力的同學是很好的認識數學世界的例項.使本節課的內容更加生動豐富,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梁熙先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教師新課程的培訓,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作者從對於新教材的認識 教師應採取的教學方式兩個方面粗略談了談自己的體會 新教材的中心價值轉移到了學生怎樣使用教材上,以利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

七年級數學上冊整式的加減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在具體情景中認識同類項,理解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2 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能進行合併同類項。數學思考 1 探索用整式表示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進一步建立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能力。2 通過模擬數的運算律得出合併同類項的法則,發展模擬的數學思想方法。3 解決問題 1 ...

七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正數和負數 對於初一新生來說,本節課的語言方面感到很吃力,因為之前他們學的數學都是藏文版,現在他們既要克服語言的障礙,又要理解題意。本節課是我在學生對溫度有一定的認識,對負數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正確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