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2021-03-04 09:48:44 字數 4976 閱讀 3120

正數和負數

對於初一新生來說,本節課的語言方面感到很吃力,因為之前他們學的數學都是藏文版,現在他們既要克服語言的障礙,又要理解題意。本節課是我在學生對溫度有一定的認識,對負數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正確地讀,寫負數.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感受正,負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享受創造性學習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創造精神將隨新課程的實施而得到充分的發揮.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適當的調整,並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拓展新課程的內涵.在課堂上,我努力使自己從知識的傳授者,擁有者轉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

從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呈現學生的原認知,由此深入展開對問題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資料,請同學們來記錄下面三組資料.要求記錄時做到準確,簡捷,快速"這樣開放性的活動,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為研究素材,呈現出了幾種不同的記錄結果,透視出學生的原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新問題的研究,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又能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為實施有效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在存摺上認一認;根據各地的氣溫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說一說……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動手做,而且動腦思考問題,再通過交流就能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數學的思想和具體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數學活動實效性就明顯.

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可以多舉一些和學生現實生活有關又經常接觸到的生活例項,加深他們的印象,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有理數有理數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運算是建立在小學算術運算的基礎上。有關有理數運算的教學,在性質上屬於定義教學,歷來是乙個難點課題,教師難教,學生難理解。有乙個比較省事的做法是,略舉簡單的事例,盡早出現法則,然後用較多的時間去練法則,背法則。

但新課程提倡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本單元教學設計上盡量考慮有利於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設計的思路符合新課程倡導的理念。

本節課我們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深加工、再創造,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啟用,形成有教師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自主學習。

數軸這一節課後,針對兩個班在課堂上的表現,對其中《數軸》這一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悟:

一、問題的引入

我在黑板上設計以下三種情境:a、乙隻老虎和乙隻獅子從同一地點出發分別向東西方向跑去,比較相同時間後它們所在的位置(奔跑速度不同)b、放風箏c、溫度計。

二、問題的探索

在問題的探索上,我採用了師生雙邊活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並且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對數軸任意兩點之間的大小關係理解進一步的加強以及對相反數概念的理解。

四、設計思想: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

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相反數本節課我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乙個操作、三個討論。

相反數這節課實在數軸一節課後學習的,而數軸又是初中數形結合的乙個重要圖形, 所以我重點利用數軸對相反數進行理解。我讓學生在一張白紙上畫數軸,並將數軸沿原點對著折,感受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的對稱性。通過對這還比較容易的解決了0的相反數是0這一難點。

(因為對折後遠點與本身重合)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地方讓學生分組討論。第一次討論是通過觀察兩個互為相反數的兩數,討論它們的異同點及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第二次討論是讓學生討論是否任何有理數都有相反數;第三次討論是讓學生討論化簡雙重符號的數的規律。通過參與其中某些組的討論,我感覺到學生通過討論既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增強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特別是對0是否有相反數的討論,同學們都很投入,討論得很激烈,有的認為有,有的認為無,他們都各持己見,最後在我的引導下得出0的相反數是0的結論。

本節課的教學我也覺得有不足的地方。 我設定的三次討論的時間都比較短,每次都只有2——3分鐘,學生討論得不夠深入。可能設定少一兩次討論,而討論的時間長一點會更好。

最後就是這節課針對中考的練習少了一點。這些都是我以後在教學中要加強的。

絕對值對初一新生來說,絕對值是乙個很難理解的數學術語。

本節課我首先複習相反數的知識,從一對相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自然引出它們距離原點相等。接著舉例:計程車從車站出發,向南行了10千公尺,又從車站出發向北行了5千公尺。

如果用正負數表示兩次執行的情況,需要先規定乙個正方向,假設向北為正,則分別是-10千公尺和+5千公尺。可是要想知道這兩次執行中,計程車一共用了多少油,與方向還有關係嗎?該與什麼有關呢?

面對這些問題,學生紛紛說出,只與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的距離有關。對。我及時給予鼓勵,並在黑板上板書「距離」二字。

然後又引導他們想象,把計程車的路線看成一條數軸,對照黑板上的數軸,理解「距離」的涵義。

再次面對初一的新生,我覺得很多非常熟悉的知識,可以用不同的說法讓學生理解,而且,教師一定要思路清晰。整個新知識的處理,要一氣呵成,讓學生在環環相扣的緊張狀態中,形成知識系統,直到講完新課.

當所有的內容已經胸有成竹的時候,再來教給學生,竟然可以深入淺出,四兩拔千斤,尤其當你啟發點撥的到位,學生水到渠成的自己得出你想要講解的新課時,心裡會有一種成就感,當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己掌握了新知識的主要內容,他們也不會覺得難以接受。

加法組織教學後我問大家,你們喜歡打桌球麼?扎西最喜歡打了。一次他和別人比賽結果是這樣的,他先贏了10個球,但接著又輸了5個球,他這一場一共贏了多少個球?

若把贏球記為「+」,輸球記為「-」,用算式如何表示他贏球的個數?

類似思考:(-9)+5=? (-9)+(-5)=?

這兩式分別表示什麼意義?

這樣避開了「淨勝球」這個專業名詞,由實際經驗及正負的規定,學生就會很輕鬆地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正數與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

接著觀察數軸上,先向東運動3個單位,再向西運動2個單位,一共向東運動了多少個單位呢?用算式如何表示?

「一共」暗示學生知道用加法,學生很自然地想到「3+(-2)=1」這樣的結論,而不會出現「3-2=1」這個對這節課教學極有影響的回答(因為這又不錯),從而浪費時間,完不成本節課的任務。

這節課初想來還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奈,但經過認真反思,帶來的則更多的是對今後教育教學的啟示,「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我想我對新課標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都要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的、最感興趣的、最常見的情境引入學習主題,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這樣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所教的學生又最終要走向社會,要成為會做事的人,把數學用於生活更是我們數學教師長遠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基本功的含義更為廣泛了,她不僅包括了我們過去所要求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對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再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了,而是要**博識,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我們教育的終級目標。

減法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正負數概念、以及有理數加法等知識之後的教學。教學過程中,課題的引入是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課題的引入盡量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有利於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共鳴,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而溫度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所以採用不同城市在同一時間內最高溫度來引入。

2023年冬季的某天,我國四個城市的最高氣溫情況如下表。

[師] 拉薩的最高氣溫比拉薩的最高氣溫高多少攝氏度呢?

[生] 拉薩的最高氣溫比拉薩的最高氣溫高13攝氏度。

[師]如何用數學式子來表示呢?

[生] 6-(-7)=13

[師] 6與哪個數的和也是13呢?

[生] 6+7=13

[師] 6-(-7)=6+7=13,

挑選兩個你喜歡的城市計算它們的最高氣溫之差,並寫出這樣的算式。

[師] 仔細觀察下列等式,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徵?與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9- (-2) = 9 + 2 =11

9- (-7) = 9 + 7=16

6- (-2) = 6 + 2=8

6- (-7) = 6 + 7=13

-2- (-7) = 2 + 7=5

[生] 減去乙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至此已經得到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接著應用有理數的減法法則作運算。

這樣課上下來很順,學生也理解了,作業完成的相當好。

方法二 :教學過程中,課題的引入原想是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

由於這個班級的投影儀開始出了故障,無法開啟;但此時正式鈴聲已經響起,在問候聲之後,學生的眼睛齊刷刷看著我。

當時我面帶微笑,但心裡在想要是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肯定是不可能了,該怎麼辦?心情異常的複雜、難受。大概過了三十秒左右,此時教室鴉雀無聲。

這時我在黑板上寫了3-2=1,

[師] 誰能用生活事例來解釋這個式子嗎?

[生] 買了3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1個蘋果。

這時我又在黑板上寫了 2-3

[師] 誰能用生活事例來解釋這個表示式呢?

七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2015 2016學年七年級數學第一學期 教學反思 可久中學 梁玉蘭 面向21 世紀的數學教學的理念是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 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 學習聯絡起來,學習有活力的 活生生的數學 數學教材,最顯著的是不再追求學科本...

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梁熙先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教師新課程的培訓,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作者從對於新教材的認識 教師應採取的教學方式兩個方面粗略談了談自己的體會 新教材的中心價值轉移到了學生怎樣使用教材上,以利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

七年級數學上冊教學總結

轉瞬間,半年過去了。作為一名新老師,在過去的半年中也是我在教學領域履行教師職責,勉力耕耘 不斷提高的半年.下面把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 業務學習 過去的半年中,我認真加強師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嚴格按照有事業心 有責任心 有上進心 愛校 愛崗 愛生 團結協作 樂於奉獻 勇於探索 積極進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