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練習 含答案

2022-10-09 15:36:03 字數 2145 閱讀 2502

20、《孔孟論學》練習

一、常識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 ,字 ,是時期家、 家、

家。 家學說創始人,被尊為 。

2、本文作者孟子,名 ,字 ,是時期家、 家、

家。 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 。

3、《論語》屬散文,是的書,共20篇;《孟子》是家經典之一,是孟子及其**萬章等著。

二、注音:

踰矩罔( )殆( )譬如( )簣( )

一暴十寒鴻鵠繳杵( )

三、注釋:

立不惑知

天命耳順

從逾矩罔殆

何以謂敏

是以好學簣

止覆進如…何

弈數善使

惟以為援繳

弗若非然也( )盡至仁

杵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一日暴之無或

五、一詞多義:

譬如為山今夫弈之為數為是其智弗若與(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雖聽之( )雖與之俱學( )

吾退寒之者至矣(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

六、詞類活用:

平地不恥下問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七、成語:

專心致志

不恥下問

功虧一簣

一暴十寒

八、虛詞:

之:謂之文也王之不智也

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弈之為數

通國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思援弓繳而射之

弗若之矣

其:其一人專心致志為是其智弗若與

以:何以是以

而:三十而立學而不思敏而好學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思援弓繳而射之

何:何以吾如有萌焉何哉

於:志於學吾於《武成無敵於天下

九、譯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6、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9、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10、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十、內容理解:

1、《論語》第一則論述了學習的 ,即學習使人

2、《論語》第三則論述了學習的和 ,即

3、《論語》第四則將學習比喻為和由此說明了

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話分別闡明了關於學習的哪些道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5、從文中尋找和歸納出四個成語。

(1) (2)(3)(4)

十一、選擇題:

1、下列對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個人學習和修養也是這樣。如果胡思亂想,終將一事無成。

b、孟子認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學習不專心。群王一天學到的東西,常常要隔十天、半個月才加以溫習,自然無法形成智慧型。

c、孟子指出,群王對於賢者的言論不能專心聽取,一心只想著別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觸正道,卻不能專心致志,當然無法有智慧型了。

d、孟子運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誨奕」兩個譬喻,說明君王應專心聽取正確意見,以成就大智慧型。這一教導,對青年學子的求學也頗有教益。

20、《孔孟論學》練習(答案)

一、常識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是春秋時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學說創始人,被尊為至聖 。

2、本文作者孟子,名軻 ,字子輿 ,是戰國時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亞聖 。

3、《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及其再傳**輯錄孔子及**言行的書,共20篇;《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孟子及其**萬章等著。

孔孟論學知識總結

2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 罔 迷惑殆 危險 翻譯 孔子說 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危險了。啟示 學習方法 學習與思考要密切結合。3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以 即 以何 憑什麼。敏 勤奮。好 喜愛,愛好。恥 以 為恥,把...

《勸學》練習卷含答案

一 基礎積累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 木直中繩 zh ng 參省 c n 鍥 q 跬步 gu b 輮 r u 槁 g o 暴 p 螯 o 騏驥 j c 雖有槁暴 y u 礪 l 駑馬 n 蚯蚓 y n d 生非異 sh ng 須臾 y 鏤刻 l u 聞者彰 zh ng 2 下列句中加點的...

修改病句練習 含答案

1 下列句子中,沒有病句的一項是 a 有關領導在會議上明確要求,各部門必須盡快提高傳染病防控工作。b 曹文軒獲 國際安徒生獎 實現了中國作家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c 隨著部分地區高大樹木的減少,使某珍稀鳥類只能選擇在高壓電塔上築巢。d 在巡檢排查過程中,我市電部門解決並發現了居民用電方面的問題。2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