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的實踐與研究

2022-09-17 04:21:05 字數 5755 閱讀 650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我們教師要拓展思維,充分發揮創新意識,探索出一種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學模式。每乙個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上都存在著個別差異,教學工作要取得最大的效果,全面地培養學生、發展其個性,就必須針對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採取相應的措施,在教育教學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注意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2、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傳統教學以「填鴨式」為主要特徵:教師以講代導,學生以聽代思,學生的各種潛在能力,均被一張試卷所「覆蓋」,大部分差等生是因對所學科目厭煩而成績下降,一堂課中對同乙個問題認識的深淺程度,**的興趣各不相同,且差異較大;這與課改的精神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很不相適應,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構建一種「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

二、理論依據

1、"因材施教"原則的悠久歷史。因材施教的原則始於孔子,貫穿孔子的"忠恕"思想,表現在教學上,是對不同的"材"的問同而答異,抑強而勵弱,使之均得到發展。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教亦複述",由於環境和個人修養的不同,造成了才能上的個別差異,因此他把教育物件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

漢代董仲舒、鄭玄等教育家都主張"因材施教"。宋代程朱理學第一次將其上公升到理論的高度,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僅具有分科教學的性質,把學生培養成專業有用之才,而且為學生選定致力於事業方向的指導作用,使學生獲得就業的知識技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顏元也是這一原則的倡導者和實行者。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用"施肥"和種"松樹"與"牡丹"花形象地比喻這一原則,主張"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施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因材施教"的悠久歷史表現出它的歷史永恆性,這個永恆性為人們今天的應用提供了依據和寶貴的經驗。

2、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素質教育的三個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

這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核心理念。同時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創造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這個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策略、技術,使每乙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個性發展的領域。

所以由此我們認識到乙個班能通常有

四、五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習態度,不同的個性特點。教師如果只是針對中等生進行教學,程度比較高,能力比較高的學生就會被拖著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進,或者由於求知慾得不到滿足,失去了對課內學習的興趣,而另一些程度低的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又跟不上進度,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屢遭失敗,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有的教育學家曾設計出種種教學法很不經濟,而且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進度不一樣,學習之間無法交流經驗,很難進行集體活動,對學生智力發展也會同樣帶來消極的影響。

全班教學雖然有許多優點,但難以照顧不同型別的學生,難以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展開工作,小組教學能夠照顧不同型別的學生的水平,特點和需要,開展學習上的共同研究,互相合作和互相監督,但是個別學生在活動中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往往使大部分工作由最積極的成員完成,所發,只有達到全班教學與分組教學、個別教學實行的最優組合,才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惟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3、心理學原理: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理的個別差異,它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素質的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不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盡相同的社會實踐的結果,即個別差異既是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的一種條件」。這就為教學活動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提供了可能,為我們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1、因材施教:即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材」就是指教育物件的具體條件,其中包括他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等心理上的特點。

2、個性:就是指乙個人在其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的個性心理特徵。

3、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在課堂上組織開展以達到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活動。

四、課題實施方式

本課題採用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側重於實驗研究。利用現代教學理論指導實驗研究,並在研究中驗證理論。我們的思路是:"理論學習--調查研究--課堂實踐--探索規律。

理論學習(2006.8-2006.9):

理論學習轉變觀念,做為乙個教育工作者,只有轉變觀念,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才能不斷探索進步。因此,我們充分進行理論學習,學習新課程標準,了解最新的有關發展學生個性差異的理論。

有關因材施教原則運用的新動態,通過多種形式,不間斷的學習積累素材,吸取他人的經驗,運用到課堂實踐中,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完成相應的教育任務。

調查研究(2006.8-2006.10):

通過設計調查題目,確定調查物件,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學習內容、學習價值、愛好、動機等內容,通過談話,參觀活動,座談等觀察方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環境等。通過分析歸納存在的共性問題。並確定以下內容:

1、全班的共同目標是什麼?2、全班可以劃分為幾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3、班級中有哪些特殊對待的學生。

課堂實踐(2006.11-2007.5):

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中討論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學習小組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發揮。2、對於特殊物件採取怎樣的輔助措施更有利。

3、教學目標的設計如何更具體更適合每乙個學生。4、學習的興趣與教學環境與教學效果有怎樣的關係。

探索規律(2007.5-2007.9):通過研究,我們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1、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差異,影響這些差異有許多因素

(1)先天的認知差異:先天的識記能力、智力及思維特點影響著其學習的程序和學習的效率。由於其先天條件的差異,學生掌握某項技能或學習某個概念的時間各不相同,有些學生能夠較快掌握學習內容,有的則較慢。

比如:男生比女生閱讀能力差,他們更善長於數學推理方面的學習;男生機械記憶單詞的能力比女生要強,而口語對話的水平不如女生;男生更容易接受文學作品的學習,容易被故事情節吸引,崇拜「魯濱遜」式的英雄人物,不喜歡被動的學習,不喜歡作文,但文章都富於條理;而女生對問題會有多種答案,喜歡發問和討論,喜歡詩歌、散文類文學體裁作品,喜歡在文章中表達個人情感,而不善長議論和推理。因此,多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特點,才有可能採取適當的方式,使所有學生取得成功。

(2)興趣差異:對於學習價值的看待及學習的自信心,對學習的興趣有很大影響,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和學習的價值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他對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交認為它有價值的話,他的學習就會很投入,很有激情,更有動力。

學生賦予某一學習活動或學習主題的價值的大小,反映在其對學習的用功程度,以及它與相關生活內容的判斷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並不是所有的主題活動都能吸引學生,只有越多的發現學生的興趣,你就能更好地設計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在調查中我們發現82%左右的學生學習是被動的,為了學而學。

認為語文、數學、英語主科重要的程度比例依次為21%、47%、32%,他們在這這三科花費的時間精力也各不相同,具體到每一門功課中的知識點,認識也不相同。所以,引導學生學好各門功課的關鍵是加強對學習重要性的引導。「我能做這個,我能指出來,我對這個很在行」,能這樣對自己說的學生通常和其他學生的不一樣,而且往往比那些對自己說,「我做不好,這個太難了,我做不到」的學生做得更好。

要樹立學生的自信,讓他們知道即使他們無法在第一次就成功地學會某些東西,他們最終還是能掌握它們的,缺乏自信的學生容易放棄,向失敗投降,一些學生已經認定自己沒有能力學習了。如果你能夠直接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和偏好進行教學,就會使得更多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們發現大多數所謂後進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小學成績90分以上是常見,90分以下極少。

到七年級為80分左右,八年級為70分左右,而到九年級維持在60分左右。這說明,不斷失敗的體驗,打擊著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從提高學生自信心入手,培養學習興趣。

(3)學習基礎差異:學習基礎影響學生今後的進步由於不同的學習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學習基礎,知識水平有很大差異,為我們教學目標的確定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從調查中發現:

在七年級入學時就有個別學生可以寫千字左右的文章,多數學生可以完成400-左右的敘事文本,而有7%左右的學生不會寫申請書、請假條,錯別字很多,這樣參差不齊的水平,數學也是一樣,為教學目標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找出適當的方法,彌補漏洞,為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鞏固並擴充知識,而為基礎較差的學習者提供基礎性教學和練習。

(4)環境因素:家庭、學習環境和執教者水平,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習成績較好的家庭,人際關係比較和諧,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是比較一致的,家長能夠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看知識性、科普性電視節目,關注國家大事,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是正面的,他們的學習經歷都比較好。

不論是哪一種學生,對好的學習氣氛都比較嚮往,對較差的班級學習風氣比較氣憤又無可奈何。教師是學生的模仿物件,教師的執教水平和自傳言教,影響著學生對學科,甚至整個學習經歷的喜愛程度。因此,每乙個教師應和家長緊密聯絡,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化。

在家長的積極參與下,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也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責任感。

2、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差異上好每一節課。

教師要通過清楚了解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增強對存在個性差異的學生的教學信心,向學生提供更合適的學習經驗。

(1)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注意做到從基礎性到遷移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單方面到多方面,從小飛躍到大飛躍,從結構化到開放式,從依賴到獨立,從慢到快等八個方面的特點。正確把握學生的差異,向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層次的要求,使每個人都有成功的體驗。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每一節課。創造性地設計吸引學生的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參與學習的重要因素,比如:傳統的數學物理教學手段無非是老師講、學生寫、背、練習,內容枯燥,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的手段,設計題目情景,編排故事內容等是完全可以使課堂內容由抽象變得具體,由枯燥變為生動。

還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編小組使學生經常性地參與討論學習。激發學生興趣要基於以下幾個教學原則:a、把探索性學習與課程內容的學習相結合;b、提供引導學生成功的結構化學習;c、找到有效方法讓學生交流分享學習所得;d、為學生的興趣發展創造乙個開放的學習環境;e、以開放的視角和心胸看待其學習的熱情。

(3)綜合各類要素來設計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從基礎興趣等區域性著手處理難度較小的任務,而最終目的在於設計教學工作的工作流程,以保證絕大多數的時間適合於每個學生。所以,我們應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因素以及處理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設計如下的教學模式:

全班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全班集體活動:是教師在預先評估學生水平的基礎上,向學生引入即將學習的新概念,組織學生制定共同的學習計畫,並開展交流探索,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

小組活動:是編排不同的教學小組,共同學習新的內容,通過制定計畫、交流討論和實踐活動等不同層次活動的開展,提高全班集體學習的效率,彌補集體學習的漏洞。

個人活動:在個人活動中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準備材料、理解、練習等完成對知識的學習,獨立學習探索和複習考試,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鞏固已學知識,為下階段學習打下基礎。

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全班集體活動的目標既要有針對性,又要能夠解決共性問題,小組教學和個人活動,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有關鍵性的指導,協調好以上三者的關係,何時全班集體教學,何時小組活動,何時個人活動,是把握這個模式的關鍵。

五、課題的成績與思考

1、我們更新了教育觀念,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探索,使自身素質得到提高。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片面的追求「公升學率」轉變為「教育要使學生全面發展,發展學生個性」。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正視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做不疲倦的調查、研究工作,才能保障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課程是由教材、教師和學生所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學生的差異也一種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學生當做「材」的一種,研究學生從實際出發,從教學目標出發,擴大教學研究的領域,減少了教學活動的阻力,能較好地提高課堂效果。

面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3.據個體差異採用 多元 動態 的評價模式 評價不在於證明,而在於改進 在評價過程中應注意內容的多樣化 過程的動態化,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 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 學習策略及文化意識。4.進行互動有效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在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過程中的作用也不盡相...

尊重學生因材施教促進發展

摘要 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新課標下每個教師必須認識到的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使其個性得到張揚。促進學生走向成功。關鍵詞 尊重 情感 因材施教 任教九年以來,通過經驗總結,我認為,要做好乙個班主任,必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這樣才能...

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 王俊鋒 文理導航 2014年第06期 所謂因材施教,是一種古而有之的教育方法。孔子在 論語 雍也 中說 中民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民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指出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從因材施教的提出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它能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就在於這個方法是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 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