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

2022-09-15 13:18:03 字數 4867 閱讀 6215

第一章管理與管理學

第一節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一、什麼是管理

從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從字面上看管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管轄」、「處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對一定範圍內的人員及事務進行安排和處理。

國外管理學著作或管理教科書中,對管理的定義:

「管理就是決策」。

「管理就是由一或者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活動」。

「管理就是計畫,組織、控制等活動的過程」。

「管理是籌畫、組織和控制乙個組織或一組人的工作」。

「可擬定看成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

「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管理就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管理就是設計並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裡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

我國一些文獻經管理下的一些定義:

「管理就是指由專門機構和人員進行的控制別人和組織的行為,使之趨向預定目標的技術、科學和活動」。

「管理是管理者為使客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採用相應的方式所進行的活動」。

上述定義,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義以及管理在某一方面的屬性。綜合以上說法,我們認為:

所謂管理,是指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畫、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徵

(一)管理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

管理或者管理活動是否存在,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1、兩個人以上的集體活動;2、一致認可的目標。

協作的有效性是通過管理活動完成的,可見管理的載體是組織。任何組織活動,都需要有計畫與目標。管理就是通過制定計畫,確定目標,引導組織成員實現目標,收到組織成員協作的整體效果。

(二)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

管理者的三個責任:第乙個責任是管理乙個組織,組織是乙個整體。管理都應該明確:

我們的組織是什麼,它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目標。第二個責任是管理管理者。對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進行管理,同時管理者還應該培養其下屬。

第三個責任是管理工作和員工,主要是激勵組織成員發揮其創造的熱情,求得組織的最佳效果。

(三)管理的任務,職能與層次

管理的任務,也是管理者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專業,實現既定的目標。

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通過承擔計畫、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等五項基本職能或工作,來實現管理的任務。

下邊是乙個組織的示意圖,分成上、中、下三個管理層次。儘管兩個層次的管理者擁有的權力大小不同,關注處理問題的型別方式不同,但他們的基本職能是相同的。

即使是不同組織中的管理者,其組織規模所處行業、技術特點等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基本職能和工作還是相同的。

(四)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好人際關係

管理是管理者讓他人與自己一起去實現既定的目標,人們彼此協作有效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整體效果。因此管理者很主要的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

三、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科學是系統化的知識,科學的方法應能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而對事物的本質做出判定,並通過繼續不斷的觀察而對這些素質的確切性進行檢驗。

管理是一種藝術,這是強調管理的實踐性。藝術是指達到某種預期效果的有效方法或者「訣竅」。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統化知識,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運用,以獲得預期效果。

也就是說,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既要運用管理知識,又要發揮創造性,謀劃出一種有用的解決方法來有效地實現目標。

管理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體。管理的這一特性,對於學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們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論的學習,又不忽視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這一點可以說是管理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第二節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兩重性

一方面,管理是由許多人協作勞動而產生的,它是有效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絡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管理又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相聯絡的社會屬性。這就是管理的兩重性。

二、掌握管理的兩重性,學習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

第三節管理學研究的內容

一、管理學及其特點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一般性;(二)多科性;(三)歷史性;(四)實踐性;

二、管理學研究內容與範圍

管理學研究內容示意圖:

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大體分成三個層次或側重點:

(一)根據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其研究分三個方面:

1.生產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組織中的人、財、物,使各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社會的需求,合理使用各種資料,以求得最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問題。

2.生產關係方面。如何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如何完善組織機構與各種管理體制的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

3.上層建築。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組織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如何使組織的各項規章制度,勞動紀律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築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二)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了解管理理論的發展的來龍去脈,幫助我們正確理解當今管理理論之所以發民展到現在的歷史必然性,**和展望管理理論發展的趨勢。

(三)從管理者的基本職能或工作出發來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具體包括: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要承擔哪些職能;執行這些職能要涉及組織中的哪些要素;在執行各項職能中應遵循哪些原理,採用哪些方法、程式、技術;執行職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阻力。

第四節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方法

一、唯物辯證法

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系統方法

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乙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系統方法是指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動的全過程。

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必須對影響管理過程中的各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進行總體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方法可行、決策合理。

(一)系統的特性

把管理過程或活動看作實體的系統,具有如下的幾個特性:

1.整體性。管理活動的整體效果,不一定是它的各要素的活動的效果之和,有效的管理總能帶來「整體大於部分」的效果,也即1+1>2的效果。

2.目的性。管理系統的整體目的就是要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果。

3.開放性。管理過程本身是乙個系統,但它又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必須不斷地與外部環境交換能量與資訊。

4.交換性。管理過程中各種因素,包括技術、方法等,不是固定不變的,組織本身也存在變革。正是開放性和與之俱來的交換性,使管理活動取得更大效果。

5.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動與社會相關活動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統必須有暢通的資訊與反饋的機制,使各項工作能夠及時有效地得到控制。

(二)系統的觀點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必須具備以下的觀點:

1.整體觀點。它的功效應大於各個個體的功效之和。

2.「開放性」與「封閉性」。與外部交換資訊及能量,就是開放,反之則封閉。

3.封閉則消亡的觀點。凡封閉的系統,都具有消亡的傾向。

4.模糊分界的觀點。任何乙個系統,必須有把它同所處的環境分開的「分界線」但這種界線往往是模糊的。

5.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乙個開放系統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須從它的環境中攝取足夠的提入物來補償它的產業物和其自身在運動中所消耗的能量。這種狀態稱之為「穩定狀態」或「體內動態平衡」。

6.資訊反饋觀點。乙個系統要達到體內動態平衡,就必須有資訊反饋。

7.分級觀點。系統是分層的,每個系統都有子系統,同時它又是乙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等級形態。

8.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觀點。乙個開放系統在成長同時,組成它的各個部分會變得更加專業化,它的結構會變得更加完善,從而常常擴大它的分界線,或者形成乙個更寬邊界的更大系統。

9.等效觀點。開放系統通過乙個稱為「結局相同」的概念式過程,以不同方式達到滿意效果。在乙個系統內,可以用不同的輸入或不同的過程,去實現同乙個目標,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學習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要用系統的觀點來進行指導。例如在學習研究管理學的過程中,絕不能把各項職能工作割裂開來,而應把它們當作整個管理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來系統地分析和思考,從而真正認識到作為乙個管理人員應該做些什麼工作,怎樣把工作做好,以及相關的知識有哪些。

三、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

企業的基本活動與管理體制的五項職能

任何企業都存在著六種基本的活動,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

六種基本活動是:

1.技術活動(指生產、加工等活動);

2.商業活動(指購買、交換等活動);

3.財務活動(指資金的籌措和運用);

4.安全活動(設施維護和人員安全等活動);

5.會計活動(指成本統計、核算等);

6.管理活動(其中包括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項職能活動)。

在這六種基本活動中,管理活動處於核心地位,即企業本身需要管理,同樣的其他五項屬於企業活動也需要管理。

法約爾的14條管理原則:

1.分工。

2.職權與職責,職權與職責是相互聯絡的,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都是組織上的缺陷。

3.紀律。紀律是對協定的尊重。

4.統一指揮。

5.統一領導。乙個領導,乙個計畫。

6.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7.個人報酬。

8.集中化。主要指權力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問題。

9.等級鏈。

10.秩序。人皆有位,人稱其職。

11.公正。

12.保持人員的穩定。

13.首創精神。

14.團結精神。

管理學原理

基本概念 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1.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預期目標 2.管理的手段是計畫 組織 領導 控制和創新 3.管理的本質是協 4.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 管理的兩重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管理的職能包括計畫 組織 領導 控制 創新五種。按管理層次劃分 1.高層管理人員2.中層管理人員3...

管理學原理

第一篇導論 第一章企業與管理 一 學習目的和要求 能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管理學的研究物件,掌握組織的概念,了解組織的要素及特徵,掌握管理的概念 性質及一般特徵,了解管理的一般內容。了解什麼是管理方 基礎,掌握系統論的要求。二 內容 第一節企業與一般社會經濟組織 現代管理學的研究物件。組織的概念,組織...

管理學原理

第一章組織理論概述 1.1 古典組織理論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1.1.1馬克思.韋伯官僚制組織模式 理想官僚制的特徵有 分工,權威的等級系統,檔案制度,專業培訓,規章制度,人際關係的非人格化,根據才能選拔人才。1.1.2泰勒科學管理 企業中的勞動生產率。1.1.3法約爾等人的管理原則 吉利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