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知識點梳理

2022-09-13 03:33:05 字數 3034 閱讀 6170

1、第乙個對空氣組成進行**的化學家:拉瓦錫(第乙個用天平進行定量分析)。

2、空氣的成分和組成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產物是固體

b、裝置要求:氣密性良好

c、現象:紅磷燃燒,放熱、冒出大量白煙,開啟彈簧夾,水倒吸,約佔集氣瓶中原空氣體積的1/5。

d、結論:①空氣是混合物; ② o2約佔1/5,可支援燃燒;

③n2約佔4/5,不支援燃燒,也不能燃燒,難溶於水。

e、**:液面上公升小於1/5原因:

1、沒有等集氣瓶冷卻到室溫就開啟彈簧夾

2、紅磷量不足(應放過量紅磷),沒有將氧氣完全消耗掉

3、導管中一開始沒有充滿水,最後殘留一部分水在導管中

4、燃燒匙位置太靠上,氧氣沒有消耗完

5、氣密性不好,集氣瓶外空氣進入,使集氣瓶內外壓強差減小。

液面上公升大於1/5原因:

1、 沒有夾彈簧夾或彈簧夾沒有夾緊,燃燒公升溫導致氣體從導管處膨脹外溢。

2、 燃燒匙伸入集氣瓶中太慢,致使瓶內氣體受熱從瓶口膨脹逸出。

能否用鐵、鋁代替紅磷?不能原因:鐵、鋁不能在空氣中燃燒

能否用碳、硫、蠟燭代替紅磷?不能原因:產物有氣體,不能產生壓強差

(2)空氣的汙染及防治----目前計入空氣汙染指數的專案(重點):co、so2、no2、o3和可吸入顆粒物等。

(3)空氣汙染的危害、保護:

危害: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影響作物生長,破壞生態平衡.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臭氧層破壞(氟利昂)和酸雨(氮和硫的氧化物)等

保護:加強大氣質量監測,改善環境狀況,使用清潔能源,工廠的廢氣經處理過後才能排放,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4)目前環境汙染問題:①臭氧層破壞(氟利昂);②溫室效應(co2);但是co2不是汙染物③酸雨(no2、so2等);④白色汙染(塑料垃圾等)。

3.氧氣

(1)氧氣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氣體,不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液態時為淡藍色液體,固態時為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2)氧氣的化學性質:特有的性質:支援燃燒,供給呼吸,具有氧化性,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3)氧氣與下列物質反應現象(重點)

細枝末節注意點:

*實驗中可燃物在集氣瓶中要由上至下緩慢伸入。目的是為了充分消耗氧氣。

*如果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沒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現象,可能的原因有:①氧氣純度不夠 ②鐵絲表面的油漆或鐵鏽沒有除乾淨 ③鐵絲太粗 ④鐵絲沒有達到著火點所需的溫度

4、製取氧氣(重點)

(1)氧氣的製備:

工業制氧氣——分離液態空氣法(原理:氮氣的沸點比氧氣低物理變化)

實驗室制氧氣原理 h2o2 →mno2 h2o + o2

kmno4 →△ k2mno4 + mno2 + o2

kclo3 →△mno2 kcl+o2

(2)氣體製取與收集裝置的選擇

發生裝置:固固加熱型、固液不加熱型

收集裝置:根據氧氣的密度、溶解性特點,可以選擇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氣

(3)製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固固加熱型:

a、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用手緊握試管,觀察水中的導管口有無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不漏氣。

b、注意事項

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

②藥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均勻受熱

③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④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於氣體排出

⑤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⑥加熱前先預熱,再在藥品集中部位用酒精燈外焰加熱

⑦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以便排出試管中原有的空氣

⑧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用玻璃片蓋著集氣瓶瓶口

實驗結束時,先移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排水法收集氣體時)

固液不加熱型:

檢查裝置2氣密性的方法:①向錐形瓶中灌水直至液封,將導管放入水槽中,用手緊握錐形瓶,觀察水中的導管口有無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不漏氣。②用止水夾夾緊導管,向長頸漏斗灌水,一段時間後液面不下降,證明氣密性良好。

(4)氧氣的驗滿:向上排空氣法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

排水法驗滿:有氣泡從集氣瓶冒出

氧氣的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

(5)高錳酸鉀製取氧氣不純的原因可能有:

沒有等連續均勻氣泡冒出就開始收集,收集到了部分在試管中的空氣。

排水法收集時沒有將集氣瓶內沒有裝滿水

用向上排空氣法時沒有將出氣導管插到瓶底

5、催化劑(觸媒):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一變二不變)催化劑只影響反應速率的快慢,不改變反應生成物的多少。

催化劑不是加的越多越好。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證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需要幾次試驗:①無二氧化錳的過氧化氫常溫下分解緩慢;②二氧化錳本身不會放出氧氣;(看情況可以省略)③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混合會放出氧氣;④反應完把剩餘物過濾、洗滌、烘乾、稱量二氧化錳的質量不變;⑤將二氧化錳中再次投入過氧化氫溶液中,過氧化氫又開始分解,說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不變。

6、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方法:

①加催化劑;②加熱;③增大接觸面積;④增大反應物濃度

7、常見氣體的用途:

①氧氣: 供給呼吸 (如潛水、醫療急救)

支援燃燒 (如燃料燃燒、煉鋼、氣焊)

②氮氣:惰性保護氣(化性不活潑)、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凍

③稀有氣體如氦、氖、氬、氪、氙(he、ne、ar、kr、xe)等的總稱:化學性質不活潑,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並不是不能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用作保護氣、電光源(通電發不同顏色的光)、雷射技術。

8、氧化反應:物質與氧(氧元素)發生的反應。

劇烈氧化:燃燒,火藥**

緩慢氧化:鐵生鏽、人的呼吸、食物腐爛、酒的釀造

ps:自燃既包括緩慢氧化,又包括劇烈氧化(白磷燃點低,容易自燃)

共同點:①都是氧化反應 ②都放熱

9、基本反應型別:化合反應:a+b+… …→c 分解反應:a→b+c+… …

第二單元知識點

1.空氣的成分按計算大約是稀有氣體有等,性質很 燈泡,食品包裝中充入作保護氣。飛艇中充氣,用於填充探空氣球的是 2.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試驗中,燃燒匙中盛 要求紅磷 不能用硫 木炭代替的原因不能用鐵絲的原因該試驗的結論是紅磷熄滅說明氮氣水位僅上公升約1 5,說明氮氣實驗中測得氧氣含量低於1 5的原...

第二單元知識點

第二章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 空氣 一 空氣成分的研究史 1 18世紀70年代,瑞典科學家舍勒和英國的科學家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分別發現並製得了氧氣。2 法國科學家拉瓦錫最早運用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 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 其中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

九年級化學單元知識點梳理第二單元

課題2 氧氣 一 氧氣的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大 可以用向上排氣法收集 不易溶於水 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二 氧氣的檢驗 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驗滿 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氧氣已經收集滿。三 實驗2 3 現象 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