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有效的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關鍵

2022-09-11 11:03:14 字數 3503 閱讀 8208

培養小學生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逐步形成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互相位置關係的名稱,正確再現形體的表象。其對圖形的認識,首先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而是依賴於經驗,依賴於直覺觀察,依賴於反覆實驗。因此,小學階段學習時應加強直觀教學,採用實際操作的方式,讓他們通過親自觸控、觀察、測量、作圖和實驗,把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協同利用起來,強有力地促進學習活動的內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現談談幾何圖形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生活經驗的再現

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如圓形的車輪、正方形的地磚、長方形的門窗等。他們具有較多的關於形狀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經驗,所以學生的幾何知識有豐富的現實原形。然而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產生聯想,這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舉個例子,如果乙個人發現桌子有點搖晃,準備用一根木條固定住,該怎樣釘才最牢固呢?小朋友會看到有經驗的人將木條斜著釘下去,經過這樣的修理後,講桌就會很牢固了。這種經驗使學生感悟到物體的形狀會帶來某些特殊的物理性質,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把這個經驗再現於課堂,這樣才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當教師教「對稱」時,可以將小學生經常參與的折飛機活動帶入課堂,這樣既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產生了切身體會,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乙個幾何圖形中有好多方面可以進一步**。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許多幾何圖形,這是他們理解幾何圖形,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時,這些已有的活動經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學習幾何知識時,他們一定會聯絡生活中熟悉的實際事物,回憶生活中的實際事例等。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將課堂中的幾何學習與生活經驗相聯絡,找到它們的鏈結點,盡快地從生活經驗中抽象出幾何本質。

(二)觀察活動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有順序的、持久的、以視覺為主的認知活動,是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又乙個重要途徑。除了利用已有的經驗外,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也可以從觀察活動開始。教師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誘導學生再現相關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在觀察活動中,學生觀察的效果與教師提供圖形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如認識長方體時,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形成表象;接著,放手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對長方體模型或本身所處的教室進行觀察、研究,並填寫觀察記錄表;最後組織學生討論合理有效的觀察方法,創造性地得出稜的條數,可這樣計算:3×8÷2=12條。因為每個頂點都有相交的3條稜,8個頂點應有3×8=24條稜,由於每條稜都相交於2個頂點,每條稜重複數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這樣,學生從對實物、模型的感知,已過渡到對本質的概括,但僅僅有這些還不夠,教師還應該提供細長的長方體,讓學生邊觀察,邊描述長方體前後、左右、上下這三對相對的面,以加強學生的深度感知能力。

這樣,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就比較容易形成。當然,在觀察實物的活動中,要注意實物與幾何形體的區別,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當實物是非標準圖形時,如何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本質的,捨棄掉非本質的特徵。如畸形的西瓜,該如何引導學生將之抽象為球體呢?

這是比較關鍵的地方。我們可以讓學生繪畫,然後提問,「你畫的西瓜是什麼形狀的?」即使畫得不象,也完全可以想象成球體來進行觀察。

(三)操作活動

空間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哪怕是觀察別人的操作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獨立的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分析器官共同參與的操作活動,可能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沒有任何目的地操作,就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另一種情況是學生有預先設計好的目的,那麼就能驗證一些原有的猜想。比如,用一張硬紙片製作乙個正方體。

學生在操作前,首先得考慮該如何製作。這就需要學生將立體的圖形轉換成平面的圖形。有的學生可能會在硬紙片上畫下6個相等的正方形,然後用透明膠帶布乙個乙個粘起來;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在硬紙片上畫正方體的展開圖,然後再粘;有的學生還會想到在正方體的展開圖相關的正方形的一邊留下一點粘合膠水的地方等等。

學生在製作之前就先想好了一定的步驟,但是這種想法也只是想象,還需要實際操作來進行驗證。在這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在二維與三維之間轉換,進一步確立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很多教師從小學到現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切身參與過數學操作活動,所以,空間觀念的水平比較低,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教學中的操作能力常常不及學生。現在,我們不但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空間觀念水平,而且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想象活動

學生通過想象、繪製和比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體或實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種表象,再進一步確立空間觀念。想象往往和觀察、實驗等活動結合起來,幾何學習中的想象要有實際依據。例如,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張桌子。

先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後學生進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畫是誰畫的,他坐在哪個位置。又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目:有一塊邊長是10公尺的正方形空地,現在要在空地上建造乙個花壇,使花壇的面積是空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可以怎樣建造?

學生可以設計出許多頗具創新的方案。

通過表象的旋轉、平移和切割,可以讓靜止的表象動起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現有一條長3厘公尺的線段沿著其固定的乙個端點旋轉一周,它的另乙個端點所經過的路程是多少?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閉著眼睛想,一條線段在平面上繞固定的乙個端點旋轉一周,另乙個端點所經過的路程其實就是求圓的周長。這樣的問題還很多。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如何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疊在一起,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以比較三角形的高及底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及低的關係。

我想,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大膽地把主動權放手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學生的空間觀念何愁不能培養。

(五)交流活動

幾何語言是在探索和體驗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幾何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力為學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機會,而不應該簡單地、機械地讓學生模仿教師或書本上的語言。例如,模擬說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線,打**告訴別人行走的路線,或學畫路線圖。又如,學會用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具體認識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並用這些方位詞描述方向和位置。

這裡的交流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交流對空間的感受,提高他們的描述空間、感受空間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從語言描述中感受空間的能力。

(六)創作活動

我國的傳統遊戲中有七巧板,學生能利用七塊神奇的圖形拼出有新意、有美感、抽象的各種圖案,在這個遊戲中,不但要讓學生感受七巧板在生活中是確實存在的,而且也是完全有可能用於現實中的。在幾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的創作對發展空間觀念的作用很大。例如:

利用平移和旋轉製作乙個美麗的花邊圖案。在製作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完成這個圖案,這樣的問題可以設計成開放式的,讓學生從乙個或幾個簡單的圖形出發,設計成乙個新的圖案,並讓學生說明自己所設計的圖案的特點,讓他們在創作和交流活動中相互欣賞,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感受到幾何的美,又鞏固了對各種圖形的認識,同時發展了空間想象力。

課程標準中強調幾何初步知識教學要注意通過數形結合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是很多教師由於受傳統觀念與「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還沒有意識到培養空間觀念的重要性,他們只重視計算教學,忽視概念教學或者過分強調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直觀和表象的作用,以至於造成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間觀念淡漠,從而影響到學生的計算與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重視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操作等多種感觀的活動,加深對幾何形體中有關概念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而一旦這些能力的形成,學生在解答有關幾何問題時,就能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

作者 陳曉紅 知識窗 教師版 2013年第03期摘要 小學生缺乏空間觀念的現象很普遍,而 空間觀念 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所以,幾何知識的學習也成為教學難點。因此,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採用合理 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習效率。關鍵詞...

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教學的幾點體會

通過參加 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策略 專題培訓後,充分認識到空間觀念是 空間與圖形 領域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不僅有助於小學生獲得後續學習應知和必需的知識。就此,本人結合參加專題培訓的收穫與從事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的經驗,談一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教學的幾點體會。一 提高對小學空間觀念教學的思想認...

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策略

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在空間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形狀 大小 位置關係的表象。一是觀察圖形時,常常被一些明顯的非本質特徵所迷惑,而不易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如認為邊越長角就越大 梯形的下底一定比上底長等 二是在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時,容易顧此失彼,如注意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而不太注意對邊相等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