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效課堂教學

2022-08-13 17:48:07 字數 5285 閱讀 2228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思考

講座稿蔡淑琴

「什麼是有效課堂教學」:新教育實驗創設有效課堂要求: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結論,自己表達。

▲有效的課堂教學要有三聲:笑聲、驚訝聲、讚美聲

(1)要有「笑聲」 教師要樹立歡樂課堂觀念,使課堂有教學內容引發的笑聲,有教學情境設定引發的笑聲,有教師幽默語言引發的笑聲,有學生機敏語言動作引發的笑聲有笑聲的課堂,師生關係和諧,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學習參與度更大。

(2)要有「讚美聲」 課堂教學中要有師生對教學內容的讚美;有教師對學生學習進步和取得成績的讚美;有學生對教師精湛教學技藝的讚美;有學生對學生學習創新的讚美這些「讚美」,催發師生學習進取精神,啟用師生沉澱的潛力,提高師生的美感品位。這樣教學,使教學的內涵更加豐富,師生教學互動更為融洽,必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要有「驚訝聲」 課堂每一教學內容必有令學生「驚訝之處」,關鍵看教師是否能挖掘教學內容並巧妙設定情境。 教師本身也能呈現「驚訝之舉」,要看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素質並拿出教學絕活。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驚奇感,引發學生的驚訝聲。

這樣的教學,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

「專家警示」:

(1)多**使用已深入課堂教學,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歡,然而,必須注意,多**不可替代教師的板書,不可替代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可替代學生的想象,不可替代學生的參與;

(2)數學知識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數學學習,必須關注繼承性,「踩著先人的肩頭向上攀,還是踏著先人探索的足跡去**」我們數學教師必須有所抉擇。

乙個智慧型的老師,會抓住時機,進行渲染、鼓勵、挖掘,使這無法預設的精彩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又乙個平台。

課例:《用字母表示數》 在「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中,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關係,同時又表示結果,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認知難點,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

多**動畫出示乙個魔盒,學生只要輸入乙個數,這個數經過魔盒的加工,出來的便是另乙個數,如輸入的是7,出來的是17;輸入的是12,出來的是22 學生躍躍欲試,經過幾次嘗試後,發現奧秘:魔盒是按一定的關係式來加工數的。於是,輸入「20」,出來「20+10」;,輸入「78」,出來「78+10」;,輸入「1.

5」,出來「1.5+10」;輸入字母「b」,便出來「b+10」。

[案例點評]這裡,通過魔盒,創設輸入『b』出來『b+10』」這一情境,從而讓學生深切體會出來的 「b+10」就是結果。而在進入的數與出來的數的不斷變化中,卻又存在著不變:出來的數總是進入的數加10,魔盒是按「b+10」的關係式進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種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情緒的積極與否直接影響到建構的效果。這裡「魔盒」情境的創設,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呈現出了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當然,魔盒只是個「道具」,而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決了認知的難點:

出來的數 「b+10」是乙個結果,加工的關係式也是「b+10」。可見,教師選擇「魔盒」這一情境,能比較順利地讓學生接納了這種典型的代數思維方式,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2.演算法多樣化的把握應該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基本)思路來定位。「演算法多樣化」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要求。

提倡並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因材施教、展現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創造意識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效率低下的情況。在一節「9加幾」的計算教學課中,教師為突出「演算法多樣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思維層次來說明「9加幾」的算理。

下面是9加幾(9+4)的教學片段(老師提供的教具是:10個格的盒裡,放9個球,盒外邊放4個球。)

師:9加4得多少呢?誰能說一說。

生:9+4=13。

師:你能說說是怎麼想的嗎?

生:我是這樣想的,將盒外面的1個小球放到盒子裡去,這樣就知道是13了。這樣算,9+1=10,10+3=13。

師:你說得真好!其他同學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我是用數的方法算出的,從9開始數,10、11、12、13所以9+4=13。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我是這樣想的,6+4=10,10+3=13。

師:這又是一種方法,非常好!別的同學還想到其他方法嗎?

生:我是這樣算的,用10+4=14,14-1=13。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聰明,想到了這麼多計算9+4的方法,你們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好呢?

(學生各有各的說法,剛才發言時得到表揚的同學,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最好。)

師:好!以後在計算9加幾時,就用你喜歡的方法去算。這兒還有乙個題(9+5),你能算出是多少嗎?你是怎樣想的呢?先在小組裡說一說。

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低效的,偏離了「演算法多樣化」的真正要求,要使我們的課堂有效甚至是高效,我以為,在「演算法多樣化」的處理上,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要分析學生提出的演算法的思維水平,如果較高層次的計算思路已經出現,而學生對於低層次的演算法也沒有想到,這時教師沒有必要引導學生說出低層次的計算方法。二是在出現多種演算法後,要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從中得出學生普遍適用的方法。

三是要突出基本思路的回歸,讓學生在操作、說理、交流中學會基本的思考方法。在「9加4」這節課中,學生學會「湊十法」是最基本的價值要求。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讓學生掌握「湊十法」這種基本思路,為學生以後學習「8加幾」、「7加幾」等20以內進製加法提供思維支撐,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3.生成資源的處理應該以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來思考。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多向互動的活動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乙個不斷生成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所呈現資訊的「重組者」。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出現了一種現象,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凡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管其與教學目標是否相關,都要進行解決,從而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致使課堂教學低效。

我曾聽過「乘法分配律」一節課,教師的課前預設是比較到位的,但是當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後,「除法也有分配律」的資源生成了,這時教師與學生展開了研究,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再由教師舉例講解,用了近12分鐘的時間,草草收場。課中,當生成資源「除法也有分配律」出現後,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

我認為,對於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處理要分別不同的情況來把握,如果其教育價值比預定的更富有意義,這樣的資源生成後,要根據本課的教學時間靈活解決。當時間許可時,則在當堂課中解決,如果時間不許可,則要讓學生明白老師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在下一課中一起研究。比如,上「乘法分配律」一課時,出現了「(a-b)c=ac-bc,(a+b+c)d=ad+bd+cd」的生成資源,應引導學生運用舉例的方法通過驗證來說明,在這一基礎上再作進一步拓展,讓學生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如果課堂生成資源沒有教育價值或與本節課的學習沒有關係,一般處理的辦法是,肯定該學生大膽提問題的優點,同時告訴學生這個問題沒有研究的必要,與學生商量暫時不去研究它。

5.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該以學生是否產生數學思考來確定。在教學時,情境的創設是必要的,創設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可使枯燥的、抽象的數學課堂教學變得主動、活潑、充滿藝術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積極的情感態度。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與內容結合不緊密的情境創設時常出現。因此,老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該辯證地思考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具有哲理的思想,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來確定是否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能讓學生產生教學思考。

數學思考是指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思維活動過程。數學思考的內涵,並非單純地指向數學活動本身,確切地說,應當指向學生在與數學相關的一般思維水平方面的發展,也就是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能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會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創設了讓學生幫助體育教師分配排球的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請大家一起來分配東西,你們願意嗎?(生:願意),體育老師要將36個排球分給四(1)班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請你們說該怎樣分配?

生:(不假思索)用36÷2=18(個),也就是男女生各拿18個。

師: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這是我們早就學過的「平均分」。你們認為這樣分配合理嗎?

生:(思考片刻後)好像不太合理,如果男女生人數不一樣多,這樣分配就有問題了。

師:你們真是厲害,這個班的男生是25人,女生是20人。你們認為怎樣分配更加合理?

讓學生在情境的誘導下,產生數學思考:應該男生要分得多一些,女生要分得少一些。到底怎樣來分配呢?乙個個問題應運而生,自主探索的慾望也由此產生。

熱熱鬧鬧的「操作活動」有了,內化、抽象思維**去了

案例1:操作了就等於經歷了嗎一位教師執教「圓錐的體積」時,為了讓學生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可謂煞費苦心。先由教師演示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讓學生觀察、猜測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學具來驗證猜想,教師進而歸納推導出體積公式,最後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深對這一結論的認識。 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然而,在練習反饋中,教師出了一道判斷題:

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無一例外地判為對。「奇怪」!

整節課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嗎? 由此,我們反思:學生操作了就等於經歷了嗎?

案例2:長方形的面積師:大家有什麼辦法知道這個長方形面積呢

生:用面積單位擺一擺就知道了。 生:

用直尺量量它的長和寬乘起來就是它的面積。 生:老師,我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可簡單呢!

師: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的請舉手。 (小手林立差不多佔全班的) 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爸教的。 生:

我還看書了。 師: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呢?

請同學們拿出長方形紙片量一量、擺一擺、算一算,來驗證一下。 學生操作之後匯報生:我這個長方形長為4厘公尺,寬為2厘公尺,面積為8平方厘公尺。

師:你怎麼知道它的面積為8平方厘公尺? 生:

4乘2得出來的。 生:這是個長8厘公尺、寬2厘公尺的長方形,我用面積單位透明紙片去擺,知道面積為16平方厘公尺,也就是8與2的乘積。

生:我這個長方形長為7厘公尺寬3厘公尺,面積為7乘3=21 師:為什麼長與寬的積就是面積呢?

(學生沉默不語一會兒乙個男生怯生生地舉起了手)長與寬的積就是這個長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積單位。 終於有學生悟出一點其中的道理,教師就趕緊順勢在電腦上邊演示邊講解,學生也人云亦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一節課下來,教師反思了一下無味的課堂:

為什麼學生對這節課的操作活動沒有以往的熱情?教師原本設想是想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實際上班中的的學生似乎知道了,課堂上表現出一種先知先覺現象,他們懶得去思考去感悟;但讓學生說出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時,他們又似乎有一種茶壺裡煮餃子的味道,大部分學生只知道用結論去推出結論。教師再次審視了這節課的題目擺一擺。

「擺」字在他的眼前放大了,豁然開朗「擺」字是這節課的魂,應在「擺」字上做文章才能激發學生的靈感與智慧型。

什麼是課堂教學有效性

什麼是課程?英國哲學家 教育家斯賓塞1859年發表的一篇著名文章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最早提出 curriculum 課程 一詞,意指 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 currere 是動詞,意為 跑 curriculum 則是名詞,原意為 跑道 race course 斯賓塞使用的 curriculum 原意為...

什麼是有效教學

所謂 有效 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

什麼是有效教學

核心思想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 低效還是無效?所謂 有效 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