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勞動關係學知識點集合

2022-07-20 06:24:02 字數 5093 閱讀 4897

勞動關係學

第一章勞動關係導論

一、 勞動關係的概述

1、 勞動關係的概念:勞動關係是勞動者(雇員)與雇主(我國稱用人單位)之間在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經濟關係的統稱。

2、 勞動關係不同的稱謂是從不同角度對於特定勞動關係的性質和特點的把握和表述:

勞資關係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係,其主體明確、關係清晰,含有對立的意味

勞工關係在英文與勞動關係是同乙個名詞。在中文中,勞工關係則更強調以勞動為中心所展開,著重於勞動力,以勞動者為本位進行思考,強調勞工組成的團體,比較強調工會與雇主之間的互動過程,尤其是集體談判的過程。

勞雇關係又稱為僱傭關係,它以僱傭法律關係為基礎,強調受僱者與雇主之間的關係,重點在於權利義務結構。

勞使關係的稱謂源自日本,主要是為了更準確地說明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強調其技術性意義,力圖排除其價值判斷,替代勞資關係這個具有對抗意味的概念。

產業關係又稱工業關係,源自美國。狹義指勞資關係,主要包括勞動者、工會與雇主之間的關係。廣義則指產業及社會中管理者與受僱者之間的所有關係,包括了僱傭關係的所有層面,以及相關的機構和社會、經濟環境。

產業關係的主體,不僅包括了勞資雙方,還包括了**一方。

3、 我國勞動關係的具體含義是指勞動者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的經濟社會關係。勞動關係是發生在勞動過程中的社會關係,勞動過程的實現,必須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兩個要素結合為前提。

4、 勞動關係中的「勞動」的內涵:

勞動是人們改變勞動物件,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具有自然性質和社會性質。

勞動關係意義上的勞動,專指勞動者為謀生而從事的、履行勞動義務的、有組織的、崗位相對固定的集體勞動。主要包括:⑴從主體上看,它是以職工(雇員)身份所從事的勞動。

⑵從目的上看,它是作為一種謀生手段的職業勞動。即為獲取報酬作為其生活主要**,而相對固定在一定勞動崗位上所從事的勞動。⑶從性質上看,它是履行勞動法律義務的勞動,也就是說,它是為了向用人單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確定的義務的勞動。

⑷從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單位內部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即職工由用人單位組織起來並在其指揮或指派下,以用人單位的名義共同從事的勞動。

5、 勞動關係的本質是管理方與勞動者個人及團體之間產生的、由雙方利益引起的表現為合作、衝突、力量和權力關係的總和,它會受到一定社會的經濟、技術、政策、法律制度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是勞資雙方合作、衝突、力量和權力的相互交織。

勞動關係又是社會關係,其特點是:「平等性兼隸屬性,人身性兼財產性」,由此可見,對勞動關係的調整是以加強和鞏固夥伴關係為原則,以雙贏為目標,使勞動關係良性發展。

勞動關係雙方選擇合作還是衝突,取決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力量是影響勞動關係結果的能力,是相互衝突的利益、目標和期望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決定因素。力量分為勞動力市場的力量和雙方對比關係的力量。

勞動力市場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對稀缺程度,是由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供求中的稀缺性決定的。雙方對比關係的力量,是指勞動者進入就業組織後所具有的能夠影響資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罷工、崗位三種力量最為重要。「退出」是勞動者辭職給用人方帶來的成本。

「罷工」是勞動者停止工作給用人方帶來的損失。「崗位」主要是由於在崗員工不服從、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帶來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6、 勞動關係主體:是指勞動關係中勞動力的所有者和勞動力的使用者,即擁有勞動力的雇員(勞動者)和使用勞動力的雇主(用人單位)。它包括以下幾種:

1 雇員:勞動關係中的雇員,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由雇主僱傭並在其管理下從事勞動以獲取工資收入的法定範圍內的勞動者。法定某種或某幾種人員不屬於雇員,如公務員、軍事人員、農業工人、家庭傭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分別在有的國家被勞動法列在雇員的範圍之外。

2 雇員團體 :是指因為共同利益、興趣或目標而組成的雇員組織,包括工會和類似於工會組織的雇員協會和專門的職業協會。

3 雇主,也稱為「管理方」或資方,是指雇用他人為其工作,並須支付工資或報酬的法人或自然人。低層管理者只負責監督和分配,而無權命令或獎懲下屬,因而他們屬於雇員的範疇,而不屬雇主方。

4 雇主組織:主要形式是雇主協會,它們以行業或**組織為紐帶,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員與雇主的具體勞動關係事務之中。

5 **:**在勞動關係中的角色,一是勞動關係立法的制定者;二是公共利益的維護者;三是公共部門的雇主;四是提供有效的服務

7、 勞動關係就其構成形態而言,可以分為個別勞動關係和集體勞動關係

1 個別勞動關係:是勞動關係的基本形態,是勞動者個人與雇主之間通過書面或口頭的勞動合同,來確定和規範雙方的權利義務,比如建立、變更或解除勞動關係等。

個別勞動關係有以下兩個特點:

1 人格上的從屬性

2 經濟上的從屬性:勞動者既不是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也不能用指揮性、計畫性或創作性方法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加以影響,這就是經濟從屬性的最重要含義。

2 集體勞動關係:是勞動者通過行使團結權,組成工會來實現自我保護,並進而平衡和協調勞動關係。集體勞動關係的一方是工會組織,另一方為雇主或雇主組織,是團體對團體的關係。

雙方主要通過集體談判和集體協議的形式來體現其構成和執行。

集體勞動關係的特點:⑴ 獨立自主性 ⑵ 明確的團體利益意識

8、 勞動關係的特點:

1 個別性與集體性

2 平等性與隸屬性

3 對等性與非對等性

4 經濟性、法律性與社會性

二、 勞動關係的實質:衝突與合作

1. 合作的根源

合作的含義:是指在組織中,管理方與雇員要共同生產產品和服務,並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規則的行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兩方面組成:

1 「被迫」

2 「獲得滿足」:①「獲得滿足」主要建立在員工對雇主的信任基礎之上,這種信任來自對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對當前管理權力的限制措施。②大多數工作都有積極的一面,這是勞動者從工作中獲得滿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③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員獲得滿足

2. 衝突的根源

衝突的含義:勞資雙方的利益、目標和期望不可能總是保持一致,相反經常會出現分歧,甚至背道而馳,這時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衝突。

衝突的根源可以分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於勞動關係的本質屬性造成的衝突,後者是指由那些更加可變的、取決於組織、產業、地域、國家等因素的屬性所造成的衝突。

1 根本根源:①異化的合法化:大多數勞動力市場的參與者都在為他人工作,這是目前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關係最主要的特徵。②客觀的利益差異 ③僱傭關係的性質

2 背景根源:①廣泛的社會不平等 ②勞動力市場狀況 ③工作場所的不公平 ④工作本身的屬性

3. 衝突的表現形式

衝突按其表現方式,可以分為明顯的衝突和潛在的衝突

最明顯的衝突有:罷工

潛在的衝突有:①各種「不服從」行為,例如「工作鬆懈」或「低效率地工作」、怠工,以及主觀原因造成的缺勤等。②「退出」行為或稱辭職。③權利義務的協商

4. 衝突與合作的影響因素

⑴文化因素的解釋:衝突是否出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人對現實中自身所處地位的感受以及工人對自身可以接受的行為的理解。

3 非文化因素的解釋:①「客觀」的工作環境 ②管理政策和實踐 ③巨集觀經濟環境和**政策

5. 衝突和合作的根源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1 人力資源策略的侷限性

2 理解工會和集體談判制度

三、 勞動關係的外部環境

勞動關係的外部環境歸納為五個方面: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策環境、法律和制度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

1、 經濟環境

所謂經濟環境,一般包括巨集觀經濟狀況,如經濟增長速度和失業率;也包括更多的微觀經濟狀況,如在某一特定產品市場上雇主所要面對的競爭程度。

經濟環境能夠改變勞動關係主體雙方的力量的對比。一方面,經濟環境可能來自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直接影響雙方的勞動力市場力量的消長。另一方面,經濟環境也可能來自廠商所要面對的要素市場,那麼,要素市場的變化通過影響雇主的生產函式和員工的消費函式來改變雙方的成本收益,從而帶來各種關係的力量的變化。

2、 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的內容包括產品生產的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資本密度(人均資本投資量)的程度、產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術的影響、工作是否複雜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技術環境影響雇員崗位力量的強弱,也會改變勞動力市場上不同技術種類工人的供求狀況。

3、 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是指**的各種政策方針,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關於就業的政策、教育和培訓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就業政策對勞動力市場以及就業組織中的勞動關係的影響最為直接,它往往通過對供求狀況的調整來改變雙方勞動力市場的力量,以經濟激勵和懲罰措施來改變雙方在就業組織內部的關係的力量。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會通過巨集觀經濟環境來影響各營利組織的勞動關係

教育和培訓政策主要作用於人力資本投資的供求,改變勞動者的知識技術結構,從而改變不同種類的勞動力市場供求和企業的資本/勞動比重。

4、 法律和制度環境

法律和制度環境是指規範僱傭關係雙方行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機制,這些機制規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5、 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由各國、各地區甚至各工種的主流傳統習慣、價值觀、信仰等組成。

第二章勞動關係理論

一、 勞動關係理論:各學派的觀點

1、 五大理論學派:新保守派、管理主義學派、正統多元論學派、自由改革主義學派、激進派。

這些學派觀點的相似處:都承認勞動關係雙方之間存在目標和利益差異。

區別在於:

1 對雇員和管理方之間的目標和利益差異的重要程度、認識各不相同

2 在市場經濟中,對這些差異帶來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3 對雙方的力量分布和衝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對衝突在勞動關係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員內在力量相對於管理方是否存在明顯劣勢這兩個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

4 在工會的作用,以及當前體系所需的改進等方面各執一詞

2、 新保守派的主要觀點

1 由保守主義經濟學家組成

2 關注經濟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場力量的作用,認為市場力量不僅能使企業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確保雇員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3 勞動關係是具有經濟理性的勞資雙方之間的自由、平等的交換關係

4 由於勞動力市場機制可以保證勞資雙方利益的實現,所以勞資雙方的衝突就顯得微不足道,研究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就沒有意義,工會開展集體談判只會對經濟和社會起到負面作用

5 改進雇員與管理方之間關係的方法:要將市場「規律」引入工資和福利的決定過程,採用額外支付計畫,使雇員的收入和績效聯絡得更緊密。應該賦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彈性,減少限制管理權力的法律和法規,尤其是減少勞動法對管理方的限制。

全國自考《勞動關係學》課程考試說明

識記 領會 簡單應用 綜合應用 30 40 20 104 試卷的難度結構 難度結構在試卷中分為 容易 中等偏易 中等偏難 和 難 四個層次,不同難易度試題的分數比例約為 容易 中等偏易 中等偏難 難 30 40 20 105 試卷的題型及分值 單項選擇題 約20分 多項選擇題 約10分 名詞解釋題 ...

年勞動關係學試題集錦

2006 10 三 名詞解釋題 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31 雇員 32 標準工作日 33 勞動仲裁迴避制度 四 簡答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4 簡要回答勞資合作的特徵。35 簡要回答我國工會組織體系的設定。36 根據我國 勞動法 關於勞動合同變更的知識,簡要回答 過...

集合知識點

專題一集合命題 規則一考查新定義集合 規則二考查集合之間的包含與相等關係 規則三考查集合的子集 規則四考查兩個集合的並集 規則五考查兩個集合的交集 規則六考查全集與補集 規則七考查用韋恩圖表示集合的關係及運算 一.新定義集合 新定義集合問題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時有出現,一般以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出現。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