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中有效實施課堂管理的研究

2022-07-12 08:39:02 字數 4906 閱讀 5173

課堂管理通過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保證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因為良好的課堂環境有助於外在控制向內在控制轉化,為學生形成自律心理機制和促進「他人標準」與「自我標準」的統一創造條件,因而可以減少產生矛盾與衝突的可能性,並消解許多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因此,實施有效地課堂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課堂理念,正確認識課堂、理解課堂是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的前提

1、課堂不是學生、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

課堂既不是學生的舞台,更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應該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當前許多教師認為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舞台,這其實忽略了教師的作用,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教學歸根到底是一種交往行為,是以交往為煤介,以交往作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

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中,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內化」了的,增長的能力才是「貨真價實」的,養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知識的場所

對於知識更新速度日趨加快,資訊日益紛繁多樣的今天來說,「傳道、授業、解惑」已不再符合時宜。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必備的素養,是時代發展對學生的期盼。不能完全把課堂當作知識的「交易所」。

知識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學生通過主動**,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的知識,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識,才是最有運用空間和價值的知識。

3、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課堂上,不能把學生看成是無知無能的被動的受體,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師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學生看成是有著獨特的個性、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有著自己的成長情景。教師所要做的,不是從外部強制地灌輸知識,讓學生原封不動地「轉殖」出這些知識,而是從內部去激發他們的求知慾,由內而外地引導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不是由知識走向學生,而是由學生走向知識。

4、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型充分展現的場所

課堂情景是極為複雜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視課堂,課堂實際上展現的是不同的場景(社會學的人際交往畫面;心理學的師生心理不斷調適、衝突的畫面)。課堂是動態的。它挑戰著教師的智慧型,要求教師隨時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對課堂的各種資訊的把握,即時做出判斷,採取得當的措施。

要改變以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一統僵化的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智慧型,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以學定教,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顯現真正的生命活力。

因此,教師自身應樹立正確的課堂理念。正確認識課堂、正確理解課堂、正確反思課堂、正確改進課堂,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運籌於課堂之外,決勝於課堂之中。」

二、因勢利導,把握學情,優化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的關鍵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資訊科技學科是一門充滿趣味性的學科,這點是不用置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資訊科技的每一節課內容都是饒有趣味的。

更深層次分析一下,學生對資訊科技課感興趣的根源無非是建立在好奇、遊戲、上網上,而並非是對學習的內容、學習的過程感興趣,很多資訊科技教師對此並沒有思考到本質的地步,這點不得不說。所以資訊科技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使學生實現興趣物件的轉化。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因素,促使學生由對操作、應用的興趣轉化到學習的內容、過程上來。

當學生的興趣物件轉化之後,課堂管理的難度就相對容易的多。但教師此時更要注意,興趣並非是持久的。當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去從事資訊科技學習。

如果發現通過學習的過程並沒真正獲得學習的興趣或取得成果的喜悅,那麼學生的興趣會隨著課程的推移逐漸消退的,甚至消失,那麼興趣將會變的無趣,甚至拒絕、反感,這樣的局面就證明我們的教學是失敗的。因此教師在學生興趣的保持階段,應充分的挖掘教材、創造條件,力爭使每堂課都要緊緊牽引住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興趣向樂趣的轉化。如果學生通過一階段的學習,發現從事資訊科技學習是一件愉悅、快樂的事情,能夠從中獲得樂趣,這說明這階段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則會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逐步形成乙個良性迴圈。

當然這是乙個動態、反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當學生面對資訊科技課堂感覺其樂融融的時候,其課堂管理勢必游刃有餘,教學也將會變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新課程要求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面向個體,更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往往做到的只能是重點照顧中層學生,兼顧頭尾。

這顯然與新課程的精神是相矛盾的。怎麼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呢」? 教師必須正視這點,勤於思考。

個人認為,至少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1、動態把握學情

所謂「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程序、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

教師既要關注個體學情、也要關注群體學情,既要關注起始學情,更要關注動態發展的學情。

教師可為每個學生建立乙個「學情動態發展檔案」(從新生入學時就開始),可以分為問題檔案和進步檔案。學生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下自己的問題和進步。要求學生每堂課填寫一頁,這一頁中會涉及到有哪些收穫、哪些疑問,哪些進步,哪些不足等,每週有個總評——它包括自評、組長評和師評,有了這樣的平台,我們就可以更方便更適時地把握學情。

另外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對自我學情的關注,促使學生反思,形成學情的進步。

2、優化教學模式

教師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將會使資訊科技的課堂管理變得更加輕鬆。現在資訊科技的教學模式無外乎:自主、**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任務驅動模式、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等。

每種模式都有其優點,都有其適用的相應課型。具體採用哪種模式或多種模式的組合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有一點特別重要,學生個體是有差異的,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教學模式,都應體現出學生的差異性,都應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

比如採用任務驅動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則應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如基礎任務、高階任務、拓展任務等)。

三、動態跟蹤,完善評價機制是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的靈魂

有評價,學生就得擔負責任,有責任,學生就得身心投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實施評價也是課堂實施有效管理的一種保障。人都有被信任、被認可的心理,學生更不例外。

學生需要被評價,需要得到認可。再有評價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乙個環節,也是實施課堂管理的乙個必要步驟。基於此兩點,建立一套健全的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僅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更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一)應樹立兩種評價觀。

1、「全程評價觀」:對學生學習全部過程實施動態跟蹤,進行全程評價;

2、「全部評價觀」: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切因素包括行為、意識、思想、素養進行全部評價。

(二)應遵循三個原則

2、「及時性」原則:評價要及時,反饋要及時,若耽誤最佳時機,則收效甚微。

3、「鼓勵性」原則:評價應注重學生發展功能,多些鼓勵,少些批評。

(三)評價方法及實施

按照評價的時間和作用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了解評價物件的基礎和情況,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進行某項教學活動的條件。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測定評價物件對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沒有掌握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所學內容。

終結性評價是指當某一項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對最終的成果做出判斷。它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物件達到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給學生評定成績。

(1)把診斷性評價用於教學的分層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由於小學開課的不統

一、教學內容的不銜接以及教育資源配置的地域差異,造成除中入學學生資訊科技水平極大差異。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調查表、訪談、作品設計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2)把形成性評價用於平時的作業管理

在各種評價方法中,形成性評價所佔比例最大,它是每節課所必須的,有評價方能使教師實施課堂的有效管理,方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它能引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激勵學生去學習,並發現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從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這是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的乙個重要環節。

一些資訊科技課儘管有作業實踐內容,但教師不對學生實踐結果進行評價,這是造成目前資訊科技課不受學生重視、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資訊科技教師不批改作業(電子作品),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的最好機會。

(3)終結性評價與期末綜合評價相結合

每學期末都要對學生乙個學期的學習進行終結性評價。因此,我上第一次課時就告訴學生期末成績的評定辦法:平時成績佔60%,期中考查佔20%,期末考試佔20%。

一套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是課堂有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促進教學、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學習的重要環節。

四、加強資訊科技課堂管理的技術支援是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的保證

為了避免資訊科技課流於形式,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資訊科技教師應該努力營造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氛圍,切實制定嚴格的資訊科技課堂規範,形成相應的監督、管理和督促機制。

加強資訊科技課堂管理,不僅要從道德規範入手,建立資訊科技課堂常規,規範學生的課堂行為,而且還要注意以技術措施作保障,建造乙個純淨的、健全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環境。

在資訊科技課堂,有效、合適的技術管理,可以使課堂變得純淨、健全,使學生的某些不良課堂行為無處施展,從而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資訊科技課堂就需要有純淨的環境。

資訊科技課堂的技術管理主要是設定門禁門檻,對學生都能進行技術管制,包括監控、禁用、禁上網或限制上網等。

1、監控。一般的多**教室軟體都有廣播教學和監控功能。教師講完課後,在學生作業或自由活動時,可以利用監控功能,對學生從事與課堂內容無關的活動,進行黑屏、短訊警告甚至遠端關機的處理。

這樣幾次後,學生自然就會越來越認真了。

當然,教師的監控除了在教師機前監控外,還要多下去走動,多巡視,這樣,不僅能夠全面監控,而且還能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2、禁遊戲。一些學生通過切換帳戶或終止程序的辦法來中途逃避教師機的廣播教學和監控,然後玩單機遊戲或u盤拷貝的遊戲。對此,可以對學生機進行如下清理,以實現不方便單機玩遊戲的目的。

(2)、在硬體管理器裡禁用u盤(usb人體學輸入裝置設定「停用」或「解除安裝」),並建立組策略禁用u盤;

小學資訊科技課堂實施

六盤水市第二實驗小學201109 201112資訊科技校本培訓 小學教育中資訊科技的應用 左常辰現代化教育中離不開資訊科技的輔助,在小學教育中資訊科技的應用已經是勢在必行。針對這一形勢,本文對資訊科技的特點及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列闡述,並給出了簡單的解決辦法。一 為什麼要在小學教育...

資訊科技課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蘆墟實驗小學吳惠娟 作為小學資訊科技老師,我發現在技能課課堂管理上確實沒有語數英課堂容易控制,有時候理論課的時候把準備好的知識點依次呈現給學生,學生們很安靜,覺得自己控制好了課堂。沒過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有幾位同學在按鍵盤和滑鼠,還有幾位開始交頭接耳,有的開始走神 雖然大多數學生還在認真聽課,但老...

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方法與實施策略

育英小學王麗梅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 提問得好即教得好 以我的親身經歷發現,在當前的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1 學生不願意作答 2 學生的回答跟教師的預期答案相去甚遠 3 學生對提問百思難答等。究竟小學資訊科技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存在什麼問題,使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