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學建議

2022-06-20 02:45:03 字數 3285 閱讀 4381

一、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係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由此可見, 「表象」在兒童的認知活動和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要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實物直觀、影象直觀和語言啟迪獲得有關形體及特徵認識的表象,並逐步抽象、概括出有關概念,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他們思維的廣闊性。

(一)緊密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形體的表象。

1.立體圖形的認識要建立在對平面圖形認識的基礎上。本單元是學生比較深入地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由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一次飛躍,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有關立體圖形的表象。

有的教師作過這樣的教學嘗試:首先,教師拿出一根小棒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條什麼?

(線段) 然後讓學生拿出3 根同樣長的小棒,首尾順次相連圍成乙個平面圖形(三角形),認識線段可以圍成平面圖形 。緊接著複習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還有哪些(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最後讓學生拿出6根小棒圍成4個三角形(見右圖),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

教師還可以邊講解邊板書:線——面——體 。並聯絡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立體圖形,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立體圖形的表象由特殊推向一般,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要建立在觀察和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可用切蘿蔔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認識長方體 。

第一步,教師在乙個蘿蔔上橫切一刀,得到乙個橫截面,讓學生觀察並摸一摸,直觀感知面,獲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在切得的半塊蘿蔔上垂直於橫截面縱切一刀,得到兩個面,並指出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

緊接著讓學生摸一摸稜, 獲得「稜」的表象。然後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多少條稜,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思考哪些稜的長度相等。第三步,在切得的蘿蔔上垂直於橫截面和縱截面再切一刀,得到三個面、三條稜,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叫「頂點 」,並讓學生數一數,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最後系統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徵。

正方體的認識,其教學過程與長方體的教學過程類似,但要注意加強與長方體的聯絡。

3.表面積與體積的概念、計算方法和公式,要建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時要通過操作活動(把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的6個面展開),幫助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 。 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例題教學有關形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材中沒有給出計算表面積的公式,目的在於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乙個新概念,從面積到體積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因此,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分三步幫助學生認識:第一步,感知物體所佔的空間。

先把一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水面的上公升變化,並組織學生討論水面上公升的道理;再取乙隻裝滿細沙的杯子, 把沙倒出來,放入一塊長方體木塊,然後再裝沙,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討論為什麼不能把倒出的沙全部裝回去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出;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第二步,比較物體所佔空間大小。

教師可出示實物或掛圖,讓學生比較大小不同的幾個物體,哪乙個物體所佔的空間大,使學生感知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第三步,歸納體積的意義,讓學生明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要通過擺小木塊的實驗,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積的關係,從而直觀地推導出體積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可以直接由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匯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最後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統一成用底面積乘以高。

(二)重視抽象和概括,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表象只是從感知到抽象的中介和橋梁,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公升為理性認識。因此 ,教學過程中及時的抽象和概括,不僅有利於學生理性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在本單元還有利於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例如:

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後,還應抽象概括出長方體一般是由6 個長方形( 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正方體是由6 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樣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見下圖),讓學生識記。而直觀圖去掉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非本質屬性,保留其本質屬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二、加強比較,促進學生掌握易混知識的聯絡和區別,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比較。

教學時要通過實物的對比觀察,引導學生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特殊的長方體),會用集合圖表示出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的關係。學生掌握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絡與區別,有利於較簡捷地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二)表面積和體積的比較。

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後,有的學生可能會對表面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發生混淆。因此, 教師應結合實物(或圖形)進行對比,使學生從這兩個概念的含義、計量單位、所需資料的測量和計算方法等方面進行區分,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三)容積和體積的比較。

容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絡又有區別。體積是指乙個物體自身所佔多大的空間,容積是指一物體中間所能容納多大體積的其它物品。容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雖然相同,但測量所需資料的方法卻不同。

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但計算液體的容積常用單位是公升和毫公升。容積和體積這些細微的差異,在教學中都要加以認真的對比和區分,以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比較。

在引導學生推導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後,應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列表進行對比, 以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及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認識,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體積單位和進行有關體積單位間的換算。

三、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結合表面積的教學,進行變式訓練。

本單元教材第2節例1的教學,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變換思維的角度,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 ,既為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有蓋和無蓋物體的表面積計算)奠定了思維方法的基礎,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

(二)設計富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

例如: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後,可設計這樣一道題目,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題目:如下圖所示,這是相交於乙個頂點的三條稜,請在頭腦中將這幅沒畫完的長方體想象出來,再填空 。

附圖1.長方體後面的面,面積是( )平方厘公尺;

2.長方體的( )面的面積是12平方厘公尺;

3.長方體上面的面,面積是( )平方厘公尺。>

長方體和正方體

1 長方體有時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個面的面積 一根長96厘公尺的鐵絲圍成乙個正方體,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 厘公尺。乙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80厘公尺,長10厘公尺,寬是7厘公尺。高是 厘公尺。至少需要 厘公尺長的鐵絲,才能做乙個底面周長是18厘公尺,高3厘公尺的長方體框架。乙個長方體的稜...

長方體和正方體

姓名 1.乙個長方體的長 寬 高是三個連續偶數,體積是96立方厘公尺,求它的表面積。2.乙個長方體和乙個正方體的稜長之長相等,已知長方體長 寬 高分別是6分公尺 5分公尺 25分公尺,求正方體體積。3.將表面積分別為216平方厘公尺和384平方厘公尺的兩個正方體鐵塊熔成乙個長方體,已知這個長方體的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練習

一 填空題。1 乙個長方體的長是25厘公尺,寬是20厘公尺,高是18厘公尺,最大的面的長是 厘公尺,寬是 厘公尺,乙個這樣的面的面積是 平方厘公尺 最小的面長是 厘公尺,寬是 厘公尺,乙個這樣的面的面積是 平方厘公尺。2 乙個長方體的長是1公尺4分公尺,寬是5分公尺,高是5分公尺,這個長方體有 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