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幾何光學知識

2022-06-14 07:45:04 字數 3980 閱讀 6981

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波動和微粒兩重性。幾何光學是撇開光的波動性,僅以光的直線傳播性質為基礎,研究光在透明介質中的傳播問題。

第一節基本概念

一、光的基本性質

(一)發光體和發光點

所有本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發光體或光源。如太陽、電燈。不考慮發光體的大小時,可將其視為發光點或點光源,以下討論中提到的光源,即常指點光源。

(二)光波和光速

光作為一種電磁波,有一定的波長,故又光波。

人眼可見的光波稱為可見光,其波長範圍為380~760nm,

在電磁波譜中的位置見圖2-1-1。在可見光區域之外的

兩端為紫外光區(小於380 nm一端)和紅外光區(大於

760 nm一端),人眼不能見。單一波長的光具有特定的

顏色,稱為單色光。幾種單色光混合後產生的光稱為復

色光。陽光即是一種複色光

不同波長的光波在真空中均以完全相同的速度傳播,每秒

為30萬千公尺。光波在不同密度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均比在真空中要小。如空氣中的光速較小,但近似於真

空中的光速圖2-1-1 可見光在電磁波譜中的位置聯(三)光線和光束

幾何光學在研究光的傳播時,並不把光當作電磁波來研究波動的能量傳播問題,而只看作是簡單的光線傳播,即把「光線」看成是無直徑、無體積、有一定方向的幾何線條,用來表示光能傳播的方向。

有一定關係的一些光線集合起來,稱為光束。由一發光點發出的光束,稱為散光束。發光點或會聚點在無窮遠時,光束中的所有光線互相平行,稱為平行光束。

這些都屬於同心光束。而當光束中的光線既不相交於一點又不互相平行時,稱為像散光束。

二、光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一)直線傳播定律

1、定律:均勻介質中,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2、注意:本定律只在一定條件下成立,如:在不均勻的介質中光線將發生彎曲;光線遇到直徑接近光波波長的小孔時將發生衍射現象而偏離直線。

(二)獨立傳播定律

定律:來自不同方向的光線相遇時互不影響,仍朝各自的方向前進。

注意:本定律只適用於不同光源發出的光。如光線自同一光源發出後分為兩束光,傳播後相交,可發生干涉現象。

(三)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名詞解釋:

(1)入射光線:指從光源投向分界面上光線投射點之間的一段光線。

(2)反射光線:指一束光線到達兩種介質的分介面時,從分介面反射回到原來介質的一部分光線。

(3)折射光線:指一束光線到達兩種介質的分介面時,通過分介面射入第二種介質的一部分光線。

(4)法線:在光線投射點與分介面垂直的直線。

(5)入射角:指入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

(6)反射角:指反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

(7)折射角:指折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見圖2-1-2)

圖2-1-2 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

2.反射定律: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且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即i=i』

3.折射定律:入射線、折射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入射角正弦與折射角正弦之比,等於第二種介質的折射率(n』)與第一種介質的折射率(n)之比。

即,sini/sini』=n』/n

(四)光路可逆原理

沿著一定線路傳播的一條光線,可以沿原路從相反方向返回通過發光點。

三、符號規則

(一)符號

兩個相交的球面分別以c1和c2為中心,以r1 和r2為半徑,

通過c1和c2的連線稱為光軸,兩球面與光軸在a1和a2點相交,

稱a1為前頂點,a2為後頂點。a1至a2的距離即該透鏡的中心

厚度t。見圖2-1-3

(二)光學符號規則

圖2-1-3 符號

本書採用卡笛生系統(cartesian),假定所有光線從左到右進行。

1.所有光線自透鏡向左度量的距離為負,向右度量的距離為正。

2.所有光線自光軸向下度量的距離為負,向上度量的距離為正。

3.所有角度自光線轉向光軸度量,順時針為負,逆時針為正。見圖2-1-4。

圖2-1-4 光學符號規則

第二節透鏡及成像

一、透鏡

(一)概述

1.凸透鏡和凹透鏡

由兩個折射面構成的透明介質稱為透鏡。兩個折射面可以都是球面,或者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比邊緣厚的透鏡稱為凸透鏡,也稱正透鏡、會聚透鏡。

**比邊薄的透鏡稱為凹透鏡、發散透鏡。見圖2-2-1

圖2-2-1凸透鏡和凹透鏡

2.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

在光路中,凸透鏡能使平行光線會聚於透鏡後一點(f」,第二焦點),故又稱會聚透鏡。凹透鏡能使平行光線發散,使光線好像是從透鏡前一點(f』,第二焦點)發出,故又稱發散透鏡。見圖2-2-2和圖2-2-3。

(二)透鏡屈光力單位

1.屈光度

透鏡屈光力大小的單位為屈光度(diopter,簡寫為d)。屈光度是以透鏡焦距(單位為公尺)的倒數來表示的。表示式的屈光度d=1/f,其中f為焦距(單位為公尺)。

例:焦距2公尺的透鏡,其屈光度為1/2=0.5d。

2.屈光度表示法

(1)1/4系統:以1/4d為間距,保留兩位小數 ±0.25d 、±0.50d、±0.75d、±1.00d

(2)1/8系統:以1/8d為間距,保留兩位小數±0.12d、±0.

25d、±0.37d 、±0.50d ±0.

62d、 ±0.75d 、±0.87d、±1.

00d注意:當±0.12d、±0.

37d 、±0.62d、 ±0.87 d等相加時應將尾數捨去的「0.

005」計算在內,如:+0.12+0.

12應為0.25,而不是0.24。

圖2-2-2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圖2-2-3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二、透鏡成像

當透鏡的兩個折射面為同軸球面,且將透鏡的厚度看成接近零(薄透鏡)、並透鏡置於空氣中時,可以大大簡化透鏡成像公式。

當某一薄透鏡的折射率為n時,物體通過該透鏡的成像關係式為1/像距-1/物距=1/焦距

稱為高斯透鏡公式。見圖2-2-4及圖2-2-5。`

圖2-2-4凸透鏡成像圖2-2-5凹透鏡成像

式中:「像距」為像點至透鏡的距離,圖中以i』表示。

「物距」為物點至透鏡的距離,圖中以i表示。

「焦距:為焦點至透鏡的距離,圖中以f』表示。

例:如果物距和像距分別為90cm和45 cm,那麼該透鏡的焦距是多少?

解據符號規則,物距90為負,像距45為正。又據高斯透鏡公式,得到:1/45-(-1/90)=1/f,所以f=30cm,為正焦距,表示該透鏡為正透鏡。

第三節三稜鏡

一、稜鏡和稜鏡效果

(一)稜鏡

1.定義:兩個平面相交形成的三角形透明柱稱為透鏡。

2.名詞解釋:

(1)稜:兩個平面相交的線稱為稜,又稱頂;

(2)頂角:兩個平面相交的角稱為頂角;

(3)底:與頂角相對有一面稱為稜鏡的底;

(4)底頂線:垂直於底和稜的線稱為底頂線;

(5)主切面:與底線和兩個平面垂直的切面稱為主切面,通常以其代表乙個稜鏡。

(二)稜鏡的光學特性

稜鏡能改變光束的方向而不改變其聚散度。

(三)稜鏡的效果

通過稜鏡,能使物像看起來向稜鏡頂的方向移動。見圖2-3-1。

圖2-3-1 稜鏡的效果

二、稜鏡的標誌

稜鏡的標記就是記錄稜鏡底所在位置。如果是上下內外,可以標記為底朝上(bu)、底朝下(bd)、底朝內(bi)、底朝外(bo)。當稜鏡底在斜方向時,常用下列兩種方法標記。

(一)老式英國標記法將眼分為四個象限:上內、上外、下內、下外。以標準標記法標出稜鏡底的方向,見圖2-3-2。

(二)新式英國標記法將眼分為上下兩個半圓,也以標準標記法標出稜鏡底的方向,見圖2-3-2。

圖2-3-2 老式英國標記法

圖2-3-3 新式英國標記法

練習題1. 何為法線、入射光怪陸離線、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

2. 簡述光線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試述光線的符號規則。

4. 何為透鏡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

5. 試述薄透鏡的像距和、物距和焦距的關係。

6. 試述稜鏡的光學特性和效果。

應用光學第二章總結

第二章總結 宗旨 由物的位置和大小求像的位置和大小。物的位置 l,u 系統引數 n n r 像的位置 l u 物像關係式,公式 2 1 2 5 近軸物像關係式 2 6 2 10 近軸光路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2 11 物像位置關係式 2 12 2 13 轉面公式 2 14 物像大小關係式 2 15 基平...

第二章立體幾何小結

5 證明線面平行的方法 線面平行的定義 線面平行的判定理 數學符號 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補充定理 兩平面平行,其中乙個平面內的任意直線平行與另乙個平面。數學符號 6 證線面相交得方法 定義法 反證法 7 證面面平行的方法 面面平行的定義即兩個平面沒有公共點。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數學符號 面面平行的判定...

第二章解析幾何初步 A

時間 120分鐘滿分 150分 一 選擇題 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若直線的斜率存在,則必有傾斜角與之對應 b 每一條直線都有唯一對應的傾斜角 c 與座標軸垂直的直線的傾斜角為0 或90 d 若直線的傾斜角為 則直線的斜率為tan 2 如果直線ax 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