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我的人際關係性及其對本土心理諮詢的啟示

2022-06-04 20:09:03 字數 2782 閱讀 2737

作者:張莉李舒

**:《雲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3年第01期

摘要:自我是個體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中西方對自我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認識。

本文對中西方部分概念進行論述,結合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性提出一些對本土心理諮詢的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自我人際性

自我是個體心理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複雜且具有高度組織性,影響著個體對日常生活經驗的解釋和評價。作為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自我被眾多理論學派學者從不同視角提出過不同認識,至今無法統一。實證研究者更是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對其做了大量研究。

1 自我發展的人際性人格特徵趨向

人格是人們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有時指乙個人對其個體身份的自我意識,有時指他對個人人格統一體的無意識追求,有時指自我綜合的無言操作,有時則指對某一群體理想和特徵的內心趨同」。美國心理學家簡·盧文格提出:「自我發展意味著人格發展的過程,意味著人格構成的歷史。

」〔1〕如果說人格是自我發展的一種結果或某種狀態,那麼某個社會文化下形成的共有人格特徵,也必然會對該文化下個體的自我發展產生引導。

在中國人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個體不僅浸泡於本民族傳統的宗族人情文化中,而且在特有的人際關係的互動中形成具有人際關係性的自我。國內研究結果顯示,與西方的外向性、愉悅性、公正嚴謹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五大人格相對應,中國人人格結構中具有獨有的人際關係因子,這個因子包括了眾多本土化的人格概念,顯示出中國人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的行為模式及其文化內涵,如講究往來人情,避免當面衝突、維持表面和諧、大家都有面子等。〔2〕另有研究發現,中國人的人格結構由外向性、善良、行事風格、才幹、情緒性、人際關係和處世態度7個維度構成。

研究者在論述中提出,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的人格維度在結構上更複雜,不同維度間存在著明顯的交叉和重合,雖然每個維度反映的行為特點帶有一定的描述性特點,但主要還是屬於評價性的,而不是對現象的客觀陳述。最後,每個人格維度或行為範疇中所涉及的行為有很明顯的重合,每個維度的意義相對完整,但並不全面。例如,情緒性維度並非完全符合情緒內涵,而是部分反映了個體在人際交往和行事方式上的情緒性特點。

〔3〕研究者對此差異的解釋是中國人強調對行為的評價及行為間在意義上的聯絡,而西方人強調對行為的描述及行為表面意義的評估。

2 核心自我評價的人際性標準

一般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包含三個內容,即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自我認知**於個體和周圍環境發生的不斷的資訊交換,受外界影響形成的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的認知差距形成的個體價值感形成自我評價,隨之產生情緒性的自我體驗。我國有學者提出相對西方核心自我評價的中國的核心自我評價的理論構想。

西方經典核心自我評價包括:自尊、控制源、情緒穩定性和一般自我效能,其中自尊是西方人核心自我評價的最好指標,代表我是有價值的,情緒穩定性代表我不焦慮,自尊控制源代表生活中的事情在我的掌握之中,一般自我效能代表我能成功完成任務,而中國人的核心自我評價包括:善良、才幹、處世態度、集體自尊。

善良代表我是好人,集體自尊代表我所屬的團體是有價值的,處世態度代表生活在我掌控之中,才幹代表我是有能力的。〔4〕從中西核心自我評價的內容比較看,西方有情緒穩定性的個體自我情緒狀態的主觀評價,而中國人沒有;自尊作為西方自我評價的核心內容也具有個體獨立性,而中國的「集體自尊」表明,中國人的個體價值與所屬人際群體的價值關係緊密。我國學者陳建文、王滔認為,自尊包涵三個基本涵義:

自尊是基於對自身的整體評價;每個人都在自己看重的領域建構自尊,即個人所持價值標準的過濾性和收斂性是自尊建構的前提;自尊源於並引發價值體驗,即自尊通過自我價值感構建,而自我價值本身具有終極性意義。〔5〕由此可推知中國人個體所屬人際團體的價值就成為其評價自身的價值標準,並在構建自尊的過程中不斷過濾和收斂出與所屬人際團體相關的價值。另外,「善良」帶有明顯的倫理性質,所謂人的好壞來自社會的道德評價,也離不開個體周遭的人際反饋。

曾有西方研究者用西方心理學工具發現中國人缺乏自尊,但我國學者用自己的研究工具卻發現中國人的自尊表現具有很強的情境性。〔6〕

3 人際內外平衡協調的自我最佳狀態

我國有學者從更為巨集觀的社會文化作用角度提出,文化崇尚代表價值判斷,文化崇尚施予個體生存狀態形成價值標準,即什麼是好的或值得追求的狀態,個體處於什麼狀態才是有價值的。西方文化把個體處於強或有生機的狀態,把個體的「爭」作為文化崇尚,埃里克森認為,自我是乙個獨立的力量,具有建設性機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須保持自我同一感或心理社會同一感,包括四方面:一是個體性(inddividuality),一種意識到的獨特感,以不同的、獨立的實體而存在;二是整體性和整合性(wholenessandsynthesis),一種潛意識的,將個體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零碎的自我表象集成為乙個有意義整體的感覺。

三是一致性和連續性(samenessandcontinuity),潛意識追求的一種將過去與未來的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感受到乙個人生命的連貫性並朝著有意義的方向前進。四是社會團結性(socialsolidarity),具有團體的理想和價值的一種內在團結感,感受到社會的支援和認可。「在人類生存的錯綜複雜社會裡,沒有同一感,就沒有生存感」。

〔7〕雖然在描述自我最佳狀態時,埃里克森提到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但前面三個方面基本是強調個體內在自我在向前發展過程中的整合統一和獨立。中國傳統文化則把個體的內外和諧作為文化崇尚,把「無為」「仁恕」「中庸」「息爭」當做自我狀態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國人的自我是關係性的,中國人的自我有「大我」和「小我」之分。

小我類似西方人的自我,而大我則是指小我所屬的團體。小我和諧力圖體現對自我追求的物慾的節制和有度,大我和諧體現對周圍人際關係和事務的寬厚處理,比如中庸、仁恕、息爭。「一種試圖在複雜情境和關係中的人情世故中求得自我平靜的狀態」,〔8〕也就達到了中國人自我的高度整合和穩定統一。

這種整合並非如西方強調的個體無限的自我發展、進取中的獨立整合統一,而是強調自我內部和與周圍的平衡、協調,其中包括與自己身心關係的和諧和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的和諧。

職場上的人際關係

對下屬多幫助細聆聽 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職位上的差異,人格上卻都是平等的。在員工及下屬面前,我們只是乙個領頭帶班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榮耀和得意之處。幫助下屬,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員工們的積極性發揮得愈好,工作就會完成得愈出色,也讓你自己獲得了更多的尊重,樹立了開明的形象。而聆聽更能體味到下屬的心境...

分析自己的人際關係

從人際認知的角度來看,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應該分為對他人的認知和自我認知兩個維度。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自已分析自已的人際關係。下面是為你整理的分析自己的人際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人際關係中個人態度自我分析以及改善 時光飛逝,恍然間,已經過了快一年的大學生活,個人覺得,這一段時間以來,經歷的林林總總,與同學的...

大學生的人際關係

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越來越密切,人際關係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乙個特殊群體,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