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組織行為學》期末複習指導

2022-06-04 09:42:03 字數 5040 閱讀 3892

[, , , ]

1、組織行為學是綜合運用與人有關的各種知識,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行為規律,從而提高各級主管人員對人的行為的**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科學。

2、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規律的科學,所謂心理現象的規律性包括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心理特徵的規律兩部分。

3、模型就是對某種現實事物的抽象,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化表示。

4、量表是用於每一被觀察單位的測量系統。根據行為變數研究的任務不同,量表測量有關變數的精確程度也各不相同。

5、在日常生活條件下,觀察者通過感官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並把觀察結果按時間順序作系統記錄的研究方法,稱為觀察法。

6、調查法是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了解被調查者對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滿意度。

7、研究者有目的地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中或刨設一定條件的環境誘發被研究者產生某種行為特徵,從而進行針對性研究的方法稱為實驗法。

8、個案研究法是對某乙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裡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9、個性是指乙個人整個的心理面貌,是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性和非傾向性特徵總和。

10、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同一般所謂的「脾氣」、「秉性」相近。它在人參與的不同活動中有近似的表現,而不依賴於活動的內容、動機和目的。

氣質是個人與神經過程的特性相聯絡的行為特徵。神經過程可分為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

11、能力是個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徵。任何一種活動都要求參與者具備一定的能力。例如,搞外交工作,要具有靈活而敏捷的思維、較好的語言表達和答辯、較強的記億等能力;從事管理工作,要具備一定的組織、交際、宣傳說服等能力。

12、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在外界現實的作用下,通過個人的認知和實踐活動,對現實產生了各種態度,構成態度系統,並決定著個體的行為表現,逐漸形成個體所特有的行為方式。

13、知覺是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整個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當乙個客觀事物的某一種屬性對有關的感覺器官發生作用時,通過一系列傳入神經,把這一感覺資訊傳入大腦相應的感覺中樞,引起相關的乙個感覺資訊組合的活動,因而得以反映當前該整個事物的存在。

14、社會知覺是對社會物件的知覺,包括乙個人對另一人、個人對群體、群體對個人、群體對群體的知覺,以及個人間、群體間關係的知覺。

15、自我知覺是指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狀態的知覺,通過自我知覺發現和了解自己。

16、知覺防禦是指人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思想方法傾向。這種傾向使人比較容易注意觀察能滿足需要的哪些事物,而對那些與滿足需要無關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17、價值觀是指乙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對乙個人來說,他認為最有意義和最重要的客觀事物,就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18、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為傾向。

19、職業生涯的設計,就是對個人今後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和單位、要擔負的工作職務和工作職位的發展道路,作出設想和計畫的過程。

20、激勵,就是激發鼓勵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

21、激勵因素是指和工作內容聯絡在一起的因素。這類因素的改善,或者使這類需要得到滿足,往往能給職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勵,產生工作的滿意感,有利於充分、持久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即使不具備這些因素和條件,也不會引起職工太大的不滿意。由於這類因素能夠激發人們做出最大的努力,所以稱之謂激勵因素。

22、挫折是指人們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在環境中遇到障礙和干擾,使其需要和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

23、強化是指通過不斷改變環境的刺激因素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的過程。

24、群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動態整體。組織中的群體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集合體,他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在情感上互相依賴、在思想上互相影響,而且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

25、規範是由群體成員們建立的行為準則,或是指群體對其成員適當行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職業道德手冊),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26、內聚力是成員被群體吸引並願意留在群體內的程度。它主要是指群體內部的團結,而且可能出現排斥其他群體的傾向;而我們提倡的團結往往既包括群體內部的團結,也包括與其他群體的相互支援、相互協調。

27、人際關係,也叫人群關係,是人們在進行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實質是一種社會關係,它包含在社會關係體系之內,而社會關係有更為廣闊的內容,它只能通過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表現出來。

28、衝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或行為上的矛盾。衝突的產生不僅會使個體體驗到一種過分緊張的情緒,而且還會影響正常的群體活動與組織秩序,對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

29、領導是一種影響力,是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所期望目標的各種活動的過程。

30、組織是為實現某些目標而設計的人群集合體,是每個成員在這個集合體中進行活動的構架系統。

31、組織設計是為了有效地實現經營目的而實際探索應該如何設計組織結構。即一種由管理機制決定的、用以幫助達到組織目標的資訊溝通、權力、責任、利益和正規體制。

32、工作設計是指為了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而採取與滿足工作者個人需要有關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能和工作關係的設計。

33、壓力,即人在對付那些自己認為很難對付的情況時,所產生的情緒上和身體上的異常反應。

34、組織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

35、組織環境是指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組織所處的內在與外在的客觀條件。

36、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是指組織內部各執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執行機制功能的有效發揮。

37、組織變革是乙個相當廣泛的概念,最初僅是在一般意義上對組織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進行變革和修正,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組織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現在已發展到對全部組織進行有計畫、系統的、長遠的變革和開發,並形成了一整套開發和變革的戰略、措施和方法,成為組織行為學的乙個專門的研究領域。

38、組織發展包括了建立在人本主義的民主價值觀基礎上的有計畫變革的干預措施的總和,它尋求的是增進組織的有效性和員工的幸福。組織發展重視人員和組織的成長、合作與參與過程以及質詢精神。

39、工作生活質量的概念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最初僅僅把它看成是促進職工個人的工作滿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措施,以後從另一角度認為它是改進工作、提高生產率的特殊技術,或者把它看成為乙個思想運動。它既是一種關於人與組織關係的指導方針和管理哲學,又是一種工作方法和措施。

它是由工會和管理部門共同合作,以改善職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環境、增進參與決策為手段,達到提高生產率和職工滿意感的目的的一項根本措施。

40、學習型組織是乙個不斷開發適應與變革能力的組織。正如人要學習一樣,組織也要學習。所有的組織都在學習,不管它們是否有意識這麼做,這是它們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

[, , , ]

1 組織行為學有何特點?

1、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互交叉和滲透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組織行為學的主要特徵有:①邊緣性、綜合性。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互交叉和滲透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組織行為學綜合應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生物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在組織管理工作的實踐中,來解釋組織中人的行為。在上述諸學科交叉的邊緣上組合成組織行為學。

所謂交叉性學科就是在兩種或多種原有學科的互相交叉重疊中生長起來的新學科。②兩重性。組織行為學又是一門具有兩重性的學科。

它既具有與組織中人的行為生物性特徵相聯絡的反映人的行為一般規律的屬性即自然屬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會活動規律的社會屬性即階級性。這種兩重性來自於三個方面。③實用性。

2 研究和應用組織行為學有何重要意義?

2、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特別最近幾年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加強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和應用,對於改進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對於培養和選拔各級管理人才,改進領導作風和提高領導水平,對於提高工作績效,對於改進幹群關係,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企業事業單位的活力和提高社會生產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①有助於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②有助於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③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增強群體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④有助於提高領導水平,改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⑤有助於組織變革和組織發展

3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3、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①研究程式的公開性;②收集資料的客觀性;③觀察與實驗條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統性;⑤所得結論的再現性;⑥對未來的預見性。

4 如何認識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

4、在乙個組織裡,如果主管人員不知道怎樣去領導別人,不了解在經營活動中去調動人的因素以達到預期的結果,則所有的管理職能,都將收效甚微。顯然,在不同的組織裡,目標可能有所不同,但組織中每乙個人,都有對他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需求和目標。每個主管人員就是要通過領導職能,幫助人們看到在他們為組織目標作出貢獻的同時,也能夠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並施展他們的潛在能力。

因此,主管人員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個性和他們的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

在管理人員的計畫中,個人遠遠不只是一種生產因素。他們是由許多組織構成的社會系統的成員:他們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是家庭、學校、團體、政黨的成員。

因此,他們對需求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這些不同的身份中,他們制定管理主管人員的法律,樹立指導行為的倫理道德,以及形成社會的一種主要特徵的人的尊嚴的傳統。總之,主管人員和在他們領導下的人,都是屬於乙個廣大的社會系統的成員,而相互發生作用。

人們不僅起的作用不同,而且連他們自己本身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般的人是沒有的。可是在任何乙個組織中卻常常假定一般的人是存在的。

組織制定各種規章、程式、工作進度、安全標準和職務說明書等。所有這些都隱含地假定人在根本上是一樣的。當然,從有組織的工作這方面來看,這種假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必要的。

但是,同樣重要的是應該承認個人的特殊性,即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責任感、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態度、願望、不同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以及不同的潛在能力。主管人員如果不了解人的複雜性和個性,他們就有可能誤用關於激勵、領導與資訊溝通等的一般法則。

管理涉及到實現組織的目標。獲得成果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實現目標的方法或手段絲毫也不能侵犯人們的尊嚴。個人尊嚴的概念是指,人必須受到尊重,而不論他們在組織中的職位高低。

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第一線監管人員和工人,都在為組織的目標作貢獻。他們每個人,都是各自具有不同能力和願望的獨特的個人,但是他們都是人,因而都應該受到人的待遇。各種組織都要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

組織行為學期末複習

1 目標理論及應用 目標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洛克於1968年提出。基本觀點 目標指行為的目的或指向物,是與滿足需要相聯絡的客觀物件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應。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目標理論認為,目標是激發行為的最直接動機,設定合適的目標會使人產生想達到這一目標的成就需要,因此對人具有...

組織行為學期末試題

一 判斷改錯 先判斷對錯,對錯誤的加以改正 1 實現管理的目標,就要實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管理制度。2 黑膽汁佔優勢的屬於膽汁質氣質。3 保健因素同工作內容有關,激勵因素與工作環境有關。4 群體行為是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5 領導者的權力主要來自於職權...

《組織行為學》期末考試指導

0088 組織行為學 2012年6月期末考試指導 二 複習重點內容 第一章導論 1 組織行為學的含義 2 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點 1 跨學科性 2 層次性 3 情景性 4 科學性 5 實用性 3 組織行為學的形成和發展 1 科學的管理理論 2 人際關係理論 3 人力資源學派 人力資源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