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倫理處境與認知偏差的關係

2022-05-08 14:33:01 字數 2116 閱讀 4603

作者:張曉祥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23年第12期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二維倫理處境與弱勢群體大學生的認知偏差之間的關係,剖析社會倫理處境對弱勢群體大學生認知成長的負面影響,旨在找出避免和糾正弱勢群體大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的方法與途徑,促進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弱勢群體大學生倫理處境認知偏差

[作者簡介]張曉祥(1973- ),男,黑龍江富錦人,牡丹江師範學院校友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18-0079-02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靜觀人類,個體人莫不是具體環境的產物。人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客觀存在的承載和養育功能不間斷地塑造、影響每乙個人,這也是人類存在的前提。但這並不是說人面對自然環境就是無能為力的,相反,人類生活的類群體性特徵以其潛流湧動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改變人類,變革人的屬性,使人類的社會性特徵更加突出。

這些社會性特徵的具體形成主要來自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塑造作用。在社會環境的塑造中,倫理處境或稱人文環境首當其衝影響最大,對主體人的認知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弱勢群體大學生(劃分為三類)①的絕對數量也空前擴大。

由於這一群體的特殊性,高校要從各個層面格外給予關注,在追求弱勢群體大學生健康成長目標的引領下,有必要深入探尋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倫理處境與認知偏差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健全、自我更加完善。

一、弱勢群體大學生的二維倫理處境與認知偏差的關係

生活中,不管哪一類社會群體,不同的倫理處境都會對個體認知產生強化或弱化的作用,影響並進而導致個體形成千差萬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的話「認識論本質上就是倫理學,倫理學本質上就是認識論」②的確富含深意,他道出了倫理與認知的內在聯絡,使人們能正確看待複雜的社會倫理處境,建立比較準確的自我意識,克服認知偏差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1.順境的社會倫理處境對弱勢群體大學生認知所構成的負面影響。不少人可能會很詫異:

順境的社會倫理處境不是良性的、有益於人們成長的最佳環境嗎?客觀地說,這話沒錯,順境的社會倫理處境與其他型別的社會倫理處境相比,對人們形成正確的認知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不可否認,順境這一優勢倫理處境一樣令很多人眩暈、迷惑與沉淪。

這裡討論的順境針對弱勢群體大學生而言,普遍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和諧的人際倫理情境。應該說,這種和諧的人際倫理處境只停留在理想的層面上,即便在實際生活中區域性存在和諧的人際倫理情境,很多時候卻未必能讓弱勢群體大學生充分理解和相信,主要是由整體社會環境與區域性情境間不同的倫理狀況的落差造成的。

落差是實際存在的,它使得弱勢群體大學生在面對區域性和諧的人際倫理處境時,產生迷惑,甚至質疑,導致一些弱勢群體大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第二方面,社會個體對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友愛、同情、幫助等倫理行為所構成的順境。有人不禁要問:

這些不是善行嗎?是的,社會的每一成員從道義上講都有義務濟困扶危,雖然未必被所有人認同,但作為有能力的社會成員的主動義舉是值得稱道和肯定的。不過,這種稱道和肯定的視角主要是基於幫助者主體和社會評價主體做出的。

被幫助者——弱勢群體大學生,雖然是直接利益和利害關係受益者,但不能忽視弱勢群體大學生接受幫助的被動性,在被動接受他人幫助的背後,受助者面對現實的無奈感、自卑感、壓抑感隨之不斷被強化,造成個體心境越來越差,各種長期持久的心境反過來會縮小乙個人對世界的開放度。所以,不管從倫理角度,還是心理角度都要求提供幫助者能周全考慮和正確對待受助者的心理感受、尊嚴和人格。第三方面,國家及社會群體對弱勢群體大學生的救助、資助、獎勵等方式構成的順境。

社會中很多人會認為國家及社會群體對弱勢群體大學生的救助、資助、獎勵是理所應當的。應該說,國家在救助弱勢群體大學生方面責無旁貸,國家和社會群體日漸完善的救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弱勢群體大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不過,我們要考量的是受助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這一救助體系。

實際生活中,許多受助大學生認為救助是理所應當的,接受是心安理得的。若從心理角度觀察似乎沒什麼異常,但從倫理角度觀察,不管救助來自國家,還是社會群體,受助大學生在認知上都不應該缺乏起碼的感恩心理。雖然感恩心理對受助大學生來講並不是愉悅的、情願的,但卻能通過感恩心理、回報行為逐漸建立其社會責任感,也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最大限度上促進人的心智成熟、人格完滿。

上述三個方面的順境狀態形成了受助大學生產生不同的認知偏差,當然,相對於逆境倫理處境,這種認知偏差還是要小得多。

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幫扶政策研究

作者 陳孝友 課程教育研究 下 2014年第11期 摘要 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是乙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已經出台了不少檔案政策,但大學生弱勢群體在實際就業過程中仍遭遇不公。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高度重視,切實採取有效的措施,以期實現大學生弱勢群體更加充分有效的就業。...

關愛接納學生中的弱勢群體

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有的來自於外界因素,例如家庭背景 單親或父母離異的孩子,家境困難的孩子,長期留守的孩子等等。有的則是自身原因,例如學生身體的殘疾,智力水平發展滯後,性格的缺點,不能與老師和同學較好地交流互動。或者由於連續的失敗,對學習喪失信心,產生厭煩感,對教師和學習有牴觸情緒。這樣的一群學生需要...

社群教育中弱勢群體教育的實踐與對策分析

作者 魯邦幹 新課程 上旬 2013年第10期 摘要 伴隨著科技社會的快速發展,弱勢群體已經成了大家日漸關注的特殊人群。在我國,由於經濟體制的轉型,兩極分化現象日漸顯現,下崗 失業人員逐漸增多,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也在不斷增長,弱勢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弱勢群體教育就成了社群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