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學具解決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022-05-05 00:42:03 字數 2773 閱讀 9023

摘要:數學是疑問十分抽象的、嚴密的學科。作為教學活動的決策者,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給學生豎起一架梯子,充分借助學具、教具等教學手段,將無形化有形,將抽象化具體,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掃清認知上的障礙,重新樹立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關鍵詞:數學學具概念推導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9795(2012)08(c)-0005-01數學是疑問十分抽象的、嚴密的學科。一般來說,理解抽象的概念,解決疑難問題,推到複雜的幾何公式,辨析易混易錯的內容,都是橫在學生面前的一座座大山。作為教學活動的決策者,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給學生豎起一架梯子,充分借助學具、教具等教學手段,將無形化有形,將抽象化具體,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掃清認知上的障礙,重新樹立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有計畫地選擇教具,合理安排操作過程,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是用學具,以達到行之有效的目的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1 用在概念教學時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概念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給學生在認知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我們若能圍繞教學目標,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一外部活動,讓學生從感知到抽象,再由抽象到概括,就能使學生既理解了概念,又掌握李一種探索的方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第二冊「求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我考慮到「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多幾」這樣的概念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題:先擺5個圓形,然後再每個圓形的下面對著擺出乙個三角形:

讓學生觀察:三角形和圓形乙個對著乙個,既不多也不少。這樣,學生借助學具,在動手操作中知道了圓形和三角形個數「同樣多」,從而建立了「同樣多」的概念。

這為後面進一步學習「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多幾」的概念掃清了障礙。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先擺了7個圓形,然後在圓形的下面擺出5個三角形:

擺完後,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圓形分成了兩部分:一是和三角形同樣多的部分(5個);二是比三角形多的部分(2個)。

這樣,學生自然就明白了:圓的個數比三角形的個數多2,列出算式:7-5=2(個)。

就這樣,乙個複雜而又抽象的概念就在學生擺一擺、說一說的過程中理解掌握了。學生在獲取這一部分知識的同時,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

學生通過系統的操作活動,豐富了感性知識,通過有條理的說和動手操作,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從而掌握了新知識,發展了思維能力。

2 用在公式推導時

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都有好動、好奇、好玩的特點。

根據這一點,我在教學時,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學具,通過切、割、拼、插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了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接著讓學生思考:可不可以將圓柱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從而得到了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呢?

當學生七嘴八舌的猜測時,我引導學生將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若干個相等的扇形,然後沿高剪開,再拼成乙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讓學生利用學具中的模型,將這一過程演示了一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徹底明確: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的高=長方體的高,推出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最後,同桌互相演示一遍,同時說明演示過程,以及演示得到的結論。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反覆試驗,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學有「所惑、所思、所悟、所得」,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用在解決疑難問題時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疑才能發展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愉快的獲取知識的積極狀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適當設定一些疑難點,以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將4個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拼成乙個大長方體,它的表面積將減少幾分之幾?有些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差,這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袋中的小正方體,動手擺一擺、數一數,看一看(圖1)。

通過模型演示、實際操作,學生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案;(1)4個小正方體一共有6×4=24個面,拼成乙個大長方體後,減少了6個面,因此,表面積減少了6/24=1/4。(2)設小正方體的稜長為1厘公尺,4個小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就是1×1×6×4=24平方厘公尺,拼成乙個長方體後,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為4厘公尺、1厘公尺、1厘公尺,它的表面積為(4×1+1×1+4×1)×2=18平方厘公尺,所以減少了(24-18)÷24=6÷24=1/4。

當學生利用學具明白題意後,再讓學生將學具拿開,幫學生實現由「抽象到具體」,再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目的。

4 用在辨析易混易錯的內容時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嚴密性,有些知識點往往因一字之差,而相去甚遠,這些又是最能令學生出錯和混淆的知識。處理這些問題,除了要求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外,還應讓學生從分本上找出這些相似知識點之間的差異之處,讓學生從本質上對它們加以區別,而這一過程,單憑教師抽象的講解是無法實現的。如果借助學具輔助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計算圓錐的體積時,我發現好多學生在計算時仍然漏乘「1/3」。怎樣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呢?我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和「空心圓錐」,動手用圓錐往圓柱裡面裝水,反覆操作幾遍,讓學生徹底明白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以及為什麼計算圓錐的體積必須乘以1/3。

這樣,學生在以後的計算中,只要一看到圓錐的體積,馬上就會想起「裝水試驗」,自然也就記住了乘以1/3,也就能同圓柱的體積公式分清楚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充分運動教具、模型、多**等手段,努力營造具有「創新」氛圍的數學課堂,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創造才能的21世紀人才而努力。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袁麗萍解決問題是數學的核心,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是貫穿全部小學數學的內容,要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會促進各領域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

替 刪 鷹能 一一 教學方若 柱 馥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 阮承壽 三明市建寧縣溪源中心小學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被列為四大目標之 一是圍繞著問題來說的,不多不少,不需要學生自己收集資訊 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而課改後的教材,有了飛躍性的進步,貫穿於所有數學內容的學習之中 培養學生...

心理效應在解決學生厭學問題中的運用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是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心理效應在諸多領域包括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把握學生厭學原因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心理效應的規律,研究心理效應對於教育物件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