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並聯電路識別方法

2022-05-01 10:15:02 字數 1875 閱讀 4380

1、定義法:(適用於較簡單的電路)

①若電路中的各元件是逐個順次首尾連線來的-------串聯電路;

②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連」並列地連在電路兩點之間------併聯電路。

練習:判斷下列電路的連線方式:

2、電流流向法:(最常用的方法)

①途中不分流---------串聯

②途中要分流---------併聯或混聯

練習:判斷下列電路的連線方式:

3、拆除法:(識別較難電路)

①拆除任一用電器,其他用電器都不能工作---------串聯

②拆除任一用電器,其他用電器還能工作併聯

練習:1、判斷圖(a)中r1、r2、r3、r4的連線方式:

2、判斷下列電路的連線方式:

4、節點法:(識別不規範電路)

①所謂「節點法」:就是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中間沒有電源、用電器等,則導線兩端點均可以看成同乙個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兩端的公共點,

②最大特點:是通過任意拉長和縮短導線達到簡化電路的目的。

練習:判斷圖(1)中各燈的連線方式:

5、等效電路法:(用於複雜電路)

綜合上述方法通過移動、拉長、縮短導線,把它畫成規則的電路----等效電路

練習:判斷下列電路的連線方式:

趁熱打鐵做練習

一、是非題

1.家用電器一般採用併聯的連線方法。 ( )

2.通過乙隻燈泡的電流也全部通過乙隻電鈴,電鈴和燈泡一定串聯。 ( )

3.乙個開關可以同時控制乙隻電燈發光和乙隻電鈴發聲,則電燈和電鈴一定串聯。( )

4.乙個開關同時控制兩個用電器,這兩個用電器一定是併聯的。 ( )

5.馬路上的路燈看上去是排成一串串的,所以它們的連線方法是串聯。 ( )

6.小彩色燈泡接成一串,通電後發光,拿起乙隻燈泡其餘均同時熄滅,這些燈泡是串聯的( )

7.連線電路的過程中,開關斷開還是閉合,問題是不大的。 ( )

8.實驗結束後,應把開關斷開後才拆線。 ( )

9.電路中開關一定接在電荷流入燈泡的前一段導線上。 ( )

10.電池組中相鄰兩個電池正、負極相連,這是電池的串聯。 ( )

二、填空題

1、如圖所示,當s1,s2斷開時,能亮的燈是______,它們是_______聯的。當s1,s2閉合時,能亮的燈是______,它們是______聯的。當s1閉合、s2斷開時,能亮的燈是______。

2.如下圖所示,l1、l2,是兩個相同的小燈泡,a、b、c、d是四個接線柱,若用導線將ab和cd分別連線起來,則燈l1、l2是_________聯的;若用導線只將bd連線起來,則燈l1、l2是_________聯的;若用導線只將ac連線起來,則會發生

3.如圖2所示的電路圖中,屬於串聯電路的是______,屬於併聯電路

三、選擇題

1、如圖所示,電鍵閉合後,兩盞燈同時發光的電路是[ ]

a. 甲圖b. 乙圖c. 丙圖d. 丁圖

2、實驗室有三盞燈,閉合開關時三盞燈同時亮,斷開開關時三盞燈同時熄滅,可見這三盞燈的連線是[ ]

a. 串聯

b. 併聯

c. 兩盞燈並起來再和第三盞燈串聯

d. 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3、如圖所示的電路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k1斷開、k2閉合時,l1不亮、l2亮

b. k1閉合、k2斷開時,l1、l2都亮

c. k1、k2都閉合,l1、l2都亮

d. k1、k2都閉合,l1不亮、l2亮

4、如圖所示各電路圖中,屬於串聯的是[ ],屬於混聯的是[ ]

a. 圖甲b. 圖乙c. 圖丙d. 圖丁

五、作圖題

1、按要求連線實物圖,並畫出電路圖:

把圖1給出的實物連線成電路,要求:只閉合s1,只有l1亮;只閉合s2,只有l2亮。

串 併聯電路的識別

串 併聯是電路中兩種最基本的連線,識別串 併聯電路是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基礎,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這裡介紹四種串 併聯電路的識別方法。一 電流法 根據串 併聯電路的特點 串聯電路只有一條電流的通路,沒有分支 併聯電路有兩條或二條以上電流的通路 進行分析 順著電流的流向確定電流的路徑是否有分支。例...

串並聯電路總結練習

歐姆定律在串 併聯電路的應用 歐姆定律 其推導式 歐姆定律在串聯電路 考點1 2 乙個小燈泡的電阻是8歐,正常工作時的電壓是3.6伏,現在要把這盞燈直接接在4.5伏的電源上能行嗎?應該 串 聯乙個多大的電阻?1 有兩個電阻r1和r2串聯在電路中,它們的阻值之比是5 3 則通過它們的電流之比是 它們兩...

串並聯電路教學反思

串聯和併聯 教學設計說明 寶安區新課程大賽初賽 燕山學校陳萍 三生課堂,提倡生動 生活 生本。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我一直覺得三生課堂就是物理課堂的縮影。物理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對於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優勢 本課程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也正好體現了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