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2022-04-26 22:33:02 字數 3043 閱讀 3549

解讀十八大報告: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摘自十八大報告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意義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存在著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資、高消耗、高浪費導致的經濟低效率,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愈益突出,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以緩解,進出口**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不合理。

因此,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促進經濟增長一靠需求,二靠供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保持供給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供需結構一致。

需求結構處於不斷變動中,供給結構也要不斷地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需求結構。經濟結構合理的重要標誌,就是需求結構要適應供給結構,沒有需求,質量再好也只是產品,不能成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到2023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23年翻一番。

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鄉居民收入還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收入的快速增長決定了消費結構的快速公升級,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將呈現快速上公升趨勢,小汽車、住房和旅遊將成為主導產業,對文化、教育等消費也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只有不斷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調整,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結構,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三是有助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標,更包括產業、城鄉、區域結構改善等方面質的指標,沒有結構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公升級帶來的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發達國家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紛紛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未來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

從機遇來看,我國可以直接承接國外產業結構的公升級浪潮,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從挑戰來看,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可能把關鍵技術轉移到中國,如果不加快結構調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生產要素**提高,現有一些產業會流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出現產業空心化傾向,必須加快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堅持的原則

第一,協調原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結構,協調有不同的含義。就產業結構而言,就是各個產業之間及其內部有乙個適當的比例。

對於區域結構來說,就是各個區域能夠根據各自特點發展優勢產業,區域之間能夠形成乙個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對於城鄉結構來說,就是要形成乙個城鄉相互促進和分工合理的結構。對於需求結構而言,就是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

第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原則。經濟結構調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在未來幾十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有兩大目標,短期要在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期要在21世紀中期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目標,都有賴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要在經濟增長中調整經濟結構,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更好地增長。

第三,促進就業原則。經濟結構調整要有利於增加就業。當然,促進就業並不是不要經濟結構調整,也不是要求所有產業都圍繞增加就業這一目標。

要在淘汰落後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崗位。

第四,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要建設美麗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上一代與下一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政策選擇

首先要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核心。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實現三大產業之間及其內部關係協調和公升級。

要繼續加強第一產業,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提公升第二產業,增強第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讓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三大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比例由目前的「二、三、一」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結構。要繼續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服務業現代化道路。

三大產業都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公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等各種生產要素的結構組合。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作用。

其次要積極推進城鎮化。城鄉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核心就是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是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解決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實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戰略。要充分發揮大城市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節約土地資源、提高經濟效益等優勢,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小城市適合於農民轉移,基礎設施投資相對較少,便於管理等優勢。要制定適合於城市發展的綜合政策體系,清除城市發展的體制障礙,提公升城市發展質量,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使農村和城市的發展相協調。

再次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克服盲目和重複建設,形成全國各地區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上,要注意處理好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關係。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並不意味著東、中、西部以同樣的速度同步發展,而是要讓每乙個地區都能夠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同發展。同時,各個區域之間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和擴大開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東部地區要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公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區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是加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建設,加強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西部地區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根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最後應改善需求結構。在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形成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通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來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把以**投資為主轉變為**和社會共同投資,把以城市投資為主轉變為城鄉共同投資,把東部地區投資為主轉變為東中西部共同投資,要更多投向農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更多轉向民生領域;要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打造出口產品品牌,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調整經濟結構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及眾多領域和環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 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由出口拉動向出口 消費 投資協調發展轉變 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 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 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 ...

繁複的產業政策不利經濟結構調整

篇門也有各自或長或短的審批清單。這些 吳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 產業政策與管制措施無不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規範競爭秩序作為設計理由,然而如果物件過多和範圍過寬,反倒會抑制企業競爭活力,不利於微觀搞活和結構 調整。業交易成本。最後是變異度較高。產業政策作為結構性政策,確定後本應相對穩定。我產業政策往往以...

中國深化稅制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2.城鄉 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目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異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過大,形成 城市富 農村窮 的情況。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呈現出擴大的發展趨勢。城鎮居民和鄉村農民的收入差距,比率和絕對額都在擴大。1978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