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及其對策建議

2022-09-08 15:48:02 字數 3726 閱讀 5745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的重要癥結,已經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標的實現,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需求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失衡。一是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

中國長期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在投資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例持續下滑,據統計,中國的資本形成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公升到2023年的46.8%,最終消費率則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

6%。二是高投資形成的巨大產能直接導致對外過度依賴。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不斷上公升,經濟增長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到202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高達70%。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與產業內部失衡並存的特徵愈加凸顯。農業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滯後;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

截至2023年,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僅為42.6%,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低水平重複建設與高技術產業發展嚴重滯後長期並存。

一方面,部分行業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企業制度改革滯後,企業缺乏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短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明顯滯後。

(三)城鄉、區域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城鎮化發展滯後、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中國經濟規模發展空間結構失衡,城鄉差距仍在持續擴大,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由2023年的1.05∶1擴大到2023年的2.2∶1。

(四)要素結構不合理。主要是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銅礦石、90%的鉻鐵礦石等都依靠進口。

從生態環境看,中國「高消耗、高汙染、資源型」為特徵的產業結構,在投資增長中呈現繼續強化之勢。

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長期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發育滯後。

(一)經濟發展戰略調整滯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前置性原因。長期固化的政策,缺乏與時俱進的調整規劃與激勵機制。一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調整滯後致使外需與內需結構失衡。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持續快速擴大、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激勵出口政策調整緩慢,擴大國內消費的政策體系建設滯後,帶來內外需結構失衡問題。二是非均衡發展戰略配套政策不完善導致產業與區域結構失衡。非均衡發展戰略缺乏產業演進與區域優勢轉化的市場化鏈結,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配套政策難以及時跟進,造成地區間發展能力差異過大,引發國內需求結構性矛盾。

(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緩慢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自主功能難以正常發揮,供需均衡缺乏基本的體制保障。一是行政性配置資源色彩濃厚,市場基礎性調節作用弱化。

行政配置比重較大,長期行政性計畫經濟的慣性作用較強,導致大量低效甚至無效投資,直接影響了供需耦合。二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後,結構優化的微觀基礎缺失。國有企業所佔比重偏大,行政壟斷與行業壟斷結合,無法有效約束企業投資行為,結構優化與自主創新的微觀基礎缺失,低水平產能過剩、結構失衡不可避免。

三是科技資源配置行政化,結構優化的科技支撐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缺乏基本的市場機制聯結和必要的激勵約束機制,直接影響了中國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四是要素**市場形成機制不完善,結構優化的市場訊號扭曲。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不能有效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要素在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分布不均衡,經濟結構公升級缺乏市場基礎。

(三)相關經濟政策與制度建設滯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現實原因。目前中國相關政策與規章制度建設尚不能適應調整結構的要求。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體系尚不健全。

長期實行城鄉分治,客觀上造成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二是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環境資源制度建設滯後,缺乏必要的利益調節機制與激勵約束機制是當前經濟低成本、高消耗擴張,投資、消費比例失調等結構問題的乙個重要原因。

立足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立足當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為保障、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革為動力、以城市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走出新路子,實現結構優化與公升級,為全面深化落實科學發展觀創造制度環境與體制保障。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立國家發展戰略動態調節機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將結構優化與均衡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一是立足要素稟賦結構,實施比較優勢戰略。

切實降低經濟增長對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稟賦優勢,走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注重公平、效率,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充分發揮各區域自身優勢,打造新的增長極;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機制,優化區域結構;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實施集約發展、整體規劃、集中排放與治理。

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構建消費主導型發展模式。以促進消費增長為核心,改革政策體制,完善激勵機制,把過去對投資、出口的政策激勵逐步轉向以消費為主的政策激勵,建立鼓勵消費與可持續消費並重的政策體系。

(二)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優化結構的保障作用。以優化市場執行為目標,著力消除妨礙市場執行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充分競爭中促進結構優化與產業公升級。一是加快轉變**職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減少資源行政配置比重,真正實現**由經濟增長引擎向公共服務提供者轉變;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立足解決經濟外部性問題,拓展市場主體責權空間。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塑造合格市場主體。加強對自然壟斷國有企業的監管,打破行政性壟斷的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重塑優化結構的動力微觀主體。

三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優化結構的政策支援體系。健全**和地方財力與事權基本匹配的財政體制;加快完善稅收制度、財產稅制度;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營的市場主體。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優化結構的動力機制。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市場為鏈結的產學研體系;推進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科研院所治理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的市場化轉化能力。

(三)加快制度創新,打造優化結構與均衡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加快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環境資源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法規制度層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二是完善統籌城鄉發展政策體系。加快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逐步改變行政性城鄉分治二元結構;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發展,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三是深化**形成機制改革。

深化資源產品**改革,理順資源性產品**關係,使產品**真正反映產品價值與資源稀缺程度;改革**形成機制,真實反映資金價值與貨幣供求關係;通過**形成機制改革,從成本利益上促進結構優化與公升級。

(四)完善巨集觀經濟政策,引導和激勵結構調整與優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力爭在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促進「調結構、上水平」。一是建立健全擴大消費的財政政策體系。

採取直接有力的措施促進擴大消費,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遏制當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二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產業轉型公升級。從擴大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等方面入手,立足公共平台、科技研發、產業化、示範推廣、消費培育的層面,實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政策體系,明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

三是大力支援科技創新,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促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加快產學研一體化,引導和支援創新要素向市場主體聚集,促進創新驅動與內生增長。四是積極推進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

結合推進節能減排與產業轉型公升級,建立有效的市場激勵與約束機制;大力支援發展迴圈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以有效的巨集觀經濟政策設計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大結構調整的動力與壓力。

經濟結構失衡與發展方式轉變

2010 5 19 摘要 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開始重新走上平穩較快增長的軌道,但巨集觀經濟執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是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累積的結果。因此,正確運用巨集觀經濟政策工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2010年巨集觀經濟的重要目標。關鍵詞 巨集觀經濟,結構失衡,發展方...

論中國經濟結構演變的動因及其趨勢

摘要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與我國經濟結構多次合理調整有著緊密聯絡。加入世界 組織後,我國經濟加快融入國際經濟中,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國國民經濟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根據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世界科技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重組的趨勢,著眼於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

分析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對策

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 產生原因 保護對策等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針對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了子孫後代,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全社會都應該齊心協力,一起來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關鍵字 生態環境原因對策 一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