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失衡與發展方式轉變

2022-06-04 16:27:03 字數 4030 閱讀 7814

2010-5-19

摘要: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開始重新走上平穩較快增長的軌道,但巨集觀經濟執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是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累積的結果。因此,正確運用巨集觀經濟政策工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2023年巨集觀經濟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巨集觀經濟,結構失衡,發展方式轉變

2023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但由於採取的巨集觀調控措施準確及時,我們率先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去年我國gdp增長8.

7%,而且從總的經濟形勢看,需求結構明顯改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財政狀況逐步好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好於預期。

去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繼續「保持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適度調整,有利於鞏固經濟回公升的基礎,緩解短期經濟波動。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有所改善的情況下,今年我國巨集觀經濟運**況會好於2023年。

**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gdp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這是留有餘地的。綜合各方面因素,2023年我國gdp增速預計可達9%~10%,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將更加平衡。

經濟結構失衡是巨集觀經濟最大問題

我國經濟重新走上平穩較快增長的軌道,說明我們正在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巨集觀經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經濟執行的不確定因素和複雜因素較多,經濟增長的自主性需要加強,經濟體系的脆弱性尚待克服,需重視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推進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的轉變等。這些執行與發展層面的問題,是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累積的結果。

經濟結構既包括產業結構、消費結構、需求結構、分配結構、投資結構,也包括區域結構、部門結構,還包括產品結構、能源結構、就業結構等等。我國經濟結構的諸多方面都存在著需要調整的問題。產業結構中

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分配結構中資本回報與勞動者收入增長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投資結構中基礎設施投資與民生投資不協調;就業結構中大學生就業難與製造業招工難並存;等等。而最為突出的則是總需求結構的失衡問題。我國總需求的失衡既表現為內需與外需的失衡,也表現為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的失衡,還表現為**消費需求與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不協調。

從內外需求的結構看,我國人口眾多,潛在消費能力很大,但實際消費能力低下,消費率不高,國內消費市場相對狹小,大量投資帶來的產能只能靠外部需求來消化。近幾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佔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大大高於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20%左右的水平。對外部需求依存度的提高導致我國國際收支資本專案和經常專案的順差越來越大,鉅額外匯儲備使得人民幣面臨越來越大的公升值壓力。

從投資與消費需求的結構看,近年來,在投資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例持續下滑,2023年為48.6%,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從**與居民的消費需求看,二者近年來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不斷增大的同時,居民消費佔比不斷下降。

2023年以來經濟的高增長也沒有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費的比例。從外部需求的結構看,我國出口的迅速擴張是粗放式,雖然出口總值連年大幅增長,出口商品數量跨越式提公升,但出口商品結構和盈利能力卻很不合理。從投資需求結構看,房地產投資和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較高,而科學研究、環境保護以及民生領域的投資比重較低;資金重點投向了第二產業,且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的投資比重過大。

總需求結構失衡的主要表現

我國的總需求結構失衡問題,反映在經濟發展方式方面,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模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續與低效率問題:

第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有利於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消費需求不振。2023年投資、消費與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5.7%、45.

1%和9.2%。消費對gdp的貢獻遠低於世界60%的平均水平。

投資驅動與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導致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不斷萎縮,給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埋下了隱患。

第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帶動,經濟社會效益較高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我國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一馬當先,佔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0%的區間內。第三產業則為40%左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於印度50%的水平。

與第二產業相比,發展第三產業對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的要求較低,吸納的就業人數較多,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消耗,有利於提公升經濟增長質量的科學技術、勞動者素質以及管理水平發揮作用不明顯。第二產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而在第二產業中,高耗能的重化工業發展迅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資源消耗。經濟結構的「重型化」,制約了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也使我國的資源環境不堪重負。

2023年,我國gdp佔全球總量的7.3%,一次能源消耗量為20.03億噸油當量,佔世界的17.

7%。美國、日本、印度的能源消耗量佔世界的比重為24.4%、4.

5%和3.8%,而我國的gdp大約為美國的1/3,與日本相當,是印度的3倍。

經濟結構的失衡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全面、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因此,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不合理問題是與經濟結構的失衡緊密聯絡、互為因果的。從當前巨集觀經濟的走向來看,為增強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和巨集觀經濟執行的穩定性,必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未來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雖然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但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還有很多:我國尚未完成工業化、資訊化與城市化,工業生產水平公升級、社會資訊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的加快是我國保持長期經濟增長的基本保證;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帶來的低成本勞動優勢還將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區域經濟差異產生的經濟梯度轉移也會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動力;龐大的人口規模還潛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要把這些有利因素轉化為現實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還需要在正確運用巨集觀經濟政策工具,積極並主動地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同時,著力進行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為此,應該重點把握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宜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是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與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重在總量的提高和規模的擴張。在經濟總量日益龐大、經濟效益提公升緩慢、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這種態勢已經不可持續。

過高和偏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加劇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擠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空間,有時還會出現高通貨膨脹。今後我國巨集觀經濟政策應著力追求中高速經濟增長與低度通貨膨脹的發展格局,比如9%左右的經濟增長率與2%左右的低通貨膨脹率,避免大幅經濟波動和高幅通貨膨脹。

二是加快收入分配機制改革,著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逐步形成居民、企業、**可支配收入協調增長的機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勞動報酬與資本回報合理分配企業收益的機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促進有助於增加居民財產收入的機制的形成;逐步形成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的機制,在二次分配中進一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為基本方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財政投入與轉移支付的力度,拓展其他籌資渠道;統籌城鄉發展,改變過去社會保障體系重城市輕農村的局面。

三是以**轉型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除了採取巨集觀調控,以財稅和金融槓桿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外,關鍵是加快自身轉型,實現「服務型**」的目標。要弱化**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經濟的職能,強化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這就要求轉變**運作理念,強化服務和調控的意識和能力;應改變現有的政績考核模式,不單純以gdp論英雄;應適當減少**層級,加快大部門制改革;要強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增強**巨集觀調控和駕馭經濟社會全域性的能力。

四是深化關鍵性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有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才能使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實質性進展。首先通過資源能源、生產要素、資金等**改革來重新配置資源,改變資源配置扭曲的現狀,深層次的金融領域、財稅系統、土地制度等改革也要繼續推行。

此外,國有壟斷行業、交通運輸行業等領域的改革也要同步推進。

五是重視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性作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當前,西方國家把經濟發展的著眼點放在了低碳經濟上,以科技創新促節能減排,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促新經濟發展。我們不僅面臨著工業化和資訊化的雙重任務,也面臨著低碳化的新壓力。

應從加大資金投入、改革科技教育體制、建立健全技術研發的融資體制和成果轉化機制等方面入手,使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引擎。

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

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 2009年以來,在 大規模財政刺激下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然而,單純依靠 公共投資支撐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與此同時,一旦歐美等經濟體復甦步履蹣跚,中國經濟也很難再搭上外需增長的便車。可以說,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已是刻不容緩。所以,面對已經到來的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及其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的重要癥結,已經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標的實現,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需求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內需與外需 投資與消費的失衡。一是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中國長期主要依賴投資 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在投資大幅...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縱所周知,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還是政治競爭都相當的激烈。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在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後,迫使我國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 出口需求拉動,依靠第二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