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措施

2022-04-25 23:30:04 字數 3217 閱讀 7523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體制正進行著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而改革勢必觸動方方面面的利益,使教師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教師這一職業目前還普遍存在著工作辛苦、待遇偏低、社會地位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等問題,這些都是造成教師心理壓力大的重要原因。教師心理壓力過度則可能引起生理上和行為上的消極反應,產生種種身心失調的現象。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減負」,而且要適當給自己「減壓」,學會駕馭壓力。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適應變革的環境。

(一)積極應對壓力

首先,教師要學會「壓力免疫」。其方法是:在應對壓力之前,先要對壓力有明確的認識和準備接受的態度,把壓力及其反應理解為人人都會遇到的正常心理現象,而不是由個性的弱點或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接著,還應學會了解壓力反應的機理,學會覺察壓力所引起的身心變化;然後,要善於對自己所處的情緒作積極控制和評價。

例如,在改革中因怕被淘汰而焦慮時,可以作出如下陳述:「改革也許會給我帶來困境,但我能控制它。」個體要把學會的這種陳述方式和控制方法應用於實際的壓力情境之中。

經過壓力免疫的人,面臨壓力往往能有效地進行反應。

其次,採取積極的壓力應對模式。面臨壓力,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應對即指人們為了防止生活壓力對自己的傷害而作出的努力。

有人把應對分為主動認知、主動行為和迴避應對三種模式。主動認知應對模式表現為:從有利方面看待壓力;回憶和吸取過去的經驗;考慮多種變通方法等。

主動行為應對模式表現為:不等待而採取積極行動;做有益於事態發展的事情。迴避應對模式表現為:

封閉情感,自我忍受等。

應對還可以分為情緒定向應對和問題定向應對。情緒定向應對與我們內在的自我防禦機制有關,以情緒體驗和情緒表現為其特徵,如傷心痛哭、藉故發火、自我安慰等;問題定向應對是指去處理引起壓力的事件本身。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動手解決。

主動認知和主動行為模式能緩和壓力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而迴避模式會加重壓力事件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問題定向應對比情緒定向應對更能減少心身症狀和疾病。因此,教師面臨壓力時要自覺調整自己,把迴避模式轉向主動模式,把情緒定向應對轉向問題定向應對。

(二)善於調節情緒

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的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達到良好的、適應的、可管理的狀態,從而提高活動效率。所謂機制是不需要個體努力和有意識控制的自動化的過程,策略是個體為了調節情緒而有意識、有計畫地努力。

策略的長期使用可能成為新的機制。

情緒調節包括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原因調節是指對引起情緒的原因進行加工和調整,由淺入深依次包括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改變認知等。如有的教師覺得教學壓力大而「跳槽」,這是一種情境選擇,迴避教育情境,從而避免產生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

反應調節是指個體對已經發生的情緒在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為三個方面進行調節。例如,通過放鬆訓練來降低肌肉的緊張度和焦慮水平。

教師如何調節情緒,使自己達到最佳狀態呢?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

首先,學會控制情境。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理解教育情境的意義,我們就無法選擇、修正和控制。而面對不能控制的情境,我們就會產生情緒問題。

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點就是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點,了解教育的基本過程,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心中有數」。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觀分析自己,正確定位,以適應情境。

其次,運用積極認知。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調節策略,認知評估是情境與情緒之間重要的中介變數。任何事情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

而有些教師在看問題時容易「想不開」,易使情緒陷入低落。其實,變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會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後,注意行為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控,這屬於反應調節。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

例如,參加文體活動;改變面部表情,對自己微笑;改變行走姿勢,抬頭挺胸,昂首闊步;進行肌肉放鬆訓練;聽聽**;整理書桌或衣櫃,讓一切井井有條;找個朋友傾訴;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計畫一次遠行等。這些行為能宣洩情緒,或轉移注意,或產生積極暗示,經常運用,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成為個體的反應機制。

(三)主動尋求社會支援

在心理學上,社會支援是指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有了它,也就意味著知道有可以信賴的人在尊重自己、照顧和愛護自己。當乙個人遇到心理壓力時,他能夠從這種社會支援關係中獲得有效的幫助,如夫妻、父母、朋友等都是社會支援力量。尋求社會支援是我們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的有效手段。

當個體受到壓力威脅時,他人的幫助和支援可以使我們恢復信心。研究表明,社會支援水平會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支援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症狀越少。因此,要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和親朋好友的交往,樂於合群。

(四)科學用腦

教師的工作以腦力勞動為主,勞動的物件、內容和過程都是複雜的,如果不注意科學用腦,容易引起身體和心理的疲勞。長期的身心疲勞,不僅會導致生理疾病,而且容易造成教師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維遲鈍、情緒不穩等,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如何科學用腦呢?教師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適時用腦

每個人的生物節律是有差異的,教師要熟悉自己的節律,確定用腦的最佳時間,使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有研究表明,一天中的工作效率在凌晨2~4點最低,以後逐漸上公升,到上午9~10點達到高峰,午後14~15點下降到一天工作效率的平**,以後又逐漸上公升,19時左右形成第二個高峰,但效率不及上午的第乙個高峰,以後又逐漸下降。這個規律儘管存在個別差異,但它對科學安排工作是有參考價值的。

2.交替用腦

這是指用腦要有節奏,內容要有變化,使大腦的各個區域輪流得到休息。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和休息的合理交替,能避免大腦過度疲勞,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左右腦交替是常用的交替方式。

科學家研究發現,左右腦的機能是不對稱的,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機能分工。大致而言,左腦負責邏輯、文字、數字、分析、次序等方面的活動,被人稱為理性的腦;右腦負責顏色、**、想象、空間感覺等方面的活動,被人稱為感性的腦。研究發現,如果經常刺激和訓練右腦,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善於左右腦交替。在工作疲倦時,可以聽聽**、欣賞繪畫、唱歌跳舞,甚至做白日夢。如愛因斯坦在緊張的思考和演算之餘,通過拉小提琴來使左腦得到休息。

動靜交替是另一種常用的交替方式。腦力勞動一段時間後,應該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如做操、打球、跑步、做家務等。這就使原來由於學習和工作而興奮的區域轉化為抑制區域。

這種交替活動,讓思考區域的腦細胞得到了合理的休息和保養,避免了過度疲勞,從而有利於保持大腦活動的高效率。同時,通過運動,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的活動都加強,大腦細胞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有利於消除大腦疲勞。

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與自我調節

近年來,我們比較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卻很少提及關心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我通過以上影響教師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認為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要切實進行心理健康維護,自我調節,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是一項系統社會工程,需要社會 學校和教師個人三者通力合作。只有認真...

談談教師應該如何自我維護心理健康

緩解壓力的方法 海南語文八班王生林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直接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 生活 人格都有重要影響。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者 引導者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者,應該以怎樣的心理來應對挑戰?江總書記在慶祝北師大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

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評價

第一,是否做到了快樂工作 快樂工作是指一名教師能在愉快和幸福的心境中,充實而高效地完成 傳道授業解惑 的工作任務。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知,會直接影響到他在從事這一工作中的感受。同樣一件事,對乙個人是快樂的,對另乙個人則可能就是痛苦的。其中的原因,除了認知的原因外。還有教師本人在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內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