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使用現行小學數學教材

2022-04-09 12:34:15 字數 4891 閱讀 6578

摘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乙個永恆的課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只有教師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現行教材,通過對教材符合科學性的「創造化」建構,才能使教學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課程標準創造性使用

教材編寫具有特定的歷史時代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經過編者精心編擬的教材,其內容素材、呈現方式、編排體系、貫穿其中的教育理念等會相對滯後於形勢的發展。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現行教材,讓現有教材煥發新的活力,是作為教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一、呼叫經驗,讓教材「近」起來。

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原教材基礎上正著手修改著,但作為過渡性教材,從中編排的部分例題、習題,仍有存在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現象,如第七冊「歸一應用題」編擬的例題:「一台抽水機3小時抽水420噸。照這樣計算,6小時抽水多少噸?

」其素材遠離現代大部分小學生的生活背景。如果教師照本宣科,顯然不能適應《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強調的「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新理念的教學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把教材當成仍需加工和重新創造的物件,要善於選擇、提煉學生身邊熟悉的數學背景材料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數學生活中,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

如歸一應用題的教學,課前,我們先組織學生進行一分鐘口算練習,然後讓學生匯報各自計算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根據剛才的活動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紛紛提出:①我一分鐘能做15道口算題,3分鐘能做幾道?5分鐘能做幾道?

②我一分鐘能做18道口算題,另乙個同學一分鐘做20道口算題,我們兩人一共做幾道?③3個同學一分鐘共做45道口算題,平均每個同學每分鐘做多少道題?照這樣計算,6個同學平均每分鐘做多少道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進行點撥, 引出歸一問題應用題:同學們做口算題,小剛同學5分鐘做75道口算題,照這樣的速度,小剛8分鐘能做多少道口算題?從學生的活動經驗引入,從學生的活動中收集、處理教學資訊,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既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促進對應用題數量關係的理解。

二、重視過程,讓教材「活」起來。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是說,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乙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

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要將課本中呈示的被「冷凍」和「定格」的素材看作思維過程的材料,要把例題,結論,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身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和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節,教材編排分兩部分:(1)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其基本方法是把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得出面積公式。(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教學時,我們把教學設計的重心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學」上,注重了過程性。

教學流程整理如下:1、利用原有經驗,製造認知衝突,明確**方向。①估計乙個長 7厘公尺 、寬 4厘公尺的長方形面積(不標註相關長度),②測量並確定此長方形的實際面積。

③猜測乙個底 7厘公尺 、高 4厘公尺 ,鄰邊長為 5厘公尺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反饋時出現兩種結果:a、28平方厘公尺;b、35平方厘公尺(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負遷移所致)。

2、以小組為單位探索求證。有的採用數格的辦法(蒙上畫有1平方厘公尺格仔的塑料紙),有的把平行四邊形割補轉化成同底等高的長方形。3、交流、討論探索結果。

平行四邊形實際面積是28平方厘公尺,是其底與高的乘積。明確平行四邊形兩鄰邊之積不等於平形四邊形面積。4、舉例例證。

其它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都能轉化為等底等高的長方形,面積都為底乘高。5、抽象概括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6、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深化理解,提公升**價值。

這樣,把教材中提供的靜態素材引發為乙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實驗、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科學**的方法、經驗,以及「成功發現」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三、有機補充,讓教材「厚」起來。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本次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的新課題。在資訊化時代的今天,僅滿足於教材的那些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知識的教學也遠遠不能體現社會對人們掌握課本知識的要求,更多是需要人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辨論思考的材料,使學生從課堂模擬現實的思考中,掌握今後對自己發展需要所具備的素質。比如,求「平均數」的教學,如果僅滿足於教材上介紹的求平均數的方法,而不去思考平均數的應用價值,那麼,學生掌握再多的求平均數的妙法,也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算平均數單純是機械的計算,即使資料再複雜,有計算機或計算器一下子就能完成,這樣簡單的勞動,是不需要人用過多腦筋的。

因此求平均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平均數內在含義的理解上,學生應該了解平均數在生活與社會實際中的應用。教學時可提供下列素材:

(1)據寧波晚報報道,2023年寧波市區平均房價每平方公尺約為5400元左右。

(2)有關專家**,今後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公升高1.4攝氏度——5.8攝氏度。

(3)歌手大賽時,去掉乙個最高分與乙個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分,就是歌手的最後得分。

以上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會引起他們對平均數的思考,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就不會僅限於教材提供的例子了。

四、合理重組,讓教材「立」起來。

現行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有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嚴密性和思維性,但同時教材在一定範圍內是通用的、共性的,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在整體把握教材系統的前提下,作適當調整,使學生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更趨合理。例如,第十二冊第三單元「比例尺」這小節,教材安排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比例尺的意義,掌握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三者的關係,根據意義及關係學習求「實際距離」。

第二課時:學習求「圖上距離」,同時認識線段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求法教材都只介紹了方程方法。

)第三課時:綜合練習。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

但我們認為,如果把分散在兩節課中的「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安排在同一課時認識,將會極大地豐富教學資訊資源,從而啟用學生思維,克服教學中知識點由直線式呈示而帶來的就事論事的弊病,使教學賦有厚重感。對「比例尺」的教學,我們作了如下調整:第一課時:

學習比例尺的意義,認識兩種比例尺——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根據比例尺的意義,學習求「實際距離」,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第二課時:學習求「圖上距離」並進行實踐操作。

第三課時:綜合練習。經試教,果然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五、適當變通,讓教材「寬」起來。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新理念。為了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都十分重視現行教材中編排的星號題和思考題的教學。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侷限於拓寬教材提供的素材,應不失時機地對教材進行創新化的「深度加工」,通過適當延伸,開闊學生視野,使教材潛在、可能的創造力轉化為學生顯性、現實的創造力。

記得學習圓面積計算後,義務教材十一冊第144頁有這樣一道題:「在邊長 20厘公尺的正方形硬紙板內剪下乙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這是一道學生沒有多大興趣的練習題,練習的目的無非是熟練圓面積計算。

教學時,我把書中習題改編為下面題組:

①在邊長 4厘公尺的正方形硬紙板內,剪下乙個最大的圓(正方形的內切圓)。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

②在邊長 20厘公尺的正方形硬紙板內,剪下乙個最大的圓。這個內切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

學生解答上述兩題後,就提出:「兩個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居然都是正方形面積的78.5%,是偶然的巧合嗎?

」教師緊抓學生的疑惑,啟發他們通過舉例演算或假設推理,最後達成共識: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78.5%(π取3.

14)。又推知正方形內其餘部分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21.5%。

讓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個別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是我改編習題的初衷之一。可喜的是,此時的「有心栽柳」,達到了「柳成蔭」的目的。仍在本節課中,讓學生判斷:

下列各圖正方形的邊長都是 2厘公尺 ,哪幾個圖形陰影部分面積相等?

他們認為,圖①、②、③、⑤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通過轉化,很容易看出陰影部分面積相等。至於圖④、⑥陰影部分面積是否與其它四圖相等,部分學生認為可通過計算作出判斷。而另一部分學生認為這會顯得呆板麻煩,如果以圖①作為比較的標準,複製圖④組合成圖⑦,由同擴同縮原理,可推得圖④陰影部分面積與圖①陰影部分面積相等,也是正方形面積的21.

5%。同理,如果把圖⑥看成相等的4份(見圖⑧),也可推得陰影部分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21.5%。

從而確定六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相等。

對於小學生來說,能夠做到這樣簡潔而富有邏輯地推理,能說不是源於教師對教材的靈活變通?

六、注重應用,讓教材「實」起來。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現行教材中以大量篇幅安排的應用題,對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教材中呈現的應用題往往事例陳舊,題型單一,結構封閉,缺少應用味。

這於實現新課標中提出的目標顯然是有差距的。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為此,教學時可適當設定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徵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學過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後,設定了這樣乙個情境:學校撥出800元經費準備給體育、美術興趣小組添置器材,讓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制定購買方案和財政預算。學生接到這樣的任務興趣盎然,放學後迫不及待地到商店調查各種有關器材的**,並制定了各種不同的購買方案和財政預算。

這種具有開放性的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使他們面對問題能主動想辦法收集資訊、處理資訊,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使他們的創造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

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有助於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水準。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乙個永恆的課題。教師要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在充分尊重原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特點,通過對教材符合科學性的「創造化」建構,才能使教學真正體現新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 藏數班 楊仁青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師 起初我聽了這句話的時候很不理解,為什麼呢?我們做教師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有哪個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能成材,我們是在盡心盡力地教,可他們不學啊?有的時候真恨不得能代...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備課

新的課程理念促使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要發生必然的改變,而這一變革的切入點及其突破口又歸結至教師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備好課進而做出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設計。備課是指教師依據課程理念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和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 科學 優化的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新課程對...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上課

新課程倡導的 自主 合作 式的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學習方法。往大處說,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為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教師的授課,自然也要順應了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的目標。那麼,新課程條件下,我們該如何授課呢?首先,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明白自己為何要上這節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