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規劃》的主要技術措施

2022-03-26 21:05:16 字數 5066 閱讀 1508

一、供水技術路線

1、供水水源

應科學確定城市供水水源的開發利用次序,做到先地表水、後地下水,先當地水、後過境水。對地下水已嚴重超採的城市,嚴禁新建取用地下水的設施。

對城市供水水源應當進行區域統籌考慮,建設「水系聯網、多庫串聯、地表水與地下水聯調」的水源系統。有條件的城市或地表水比較豐富的地區,應當將地下水作為戰略儲備水源。

缺水地區要積極開發利用城市再生水、海水、苦鹹水、雨水等非傳統水資源。

2、 供水系統

城市應大力發展公共供水。在城市公共供水可供區域內應限制各種自備水源,原則上不應再新建自備水源設施,對原有的自備水源應逐步遞減其許可取水量。

城市應當以公共供水作為主體供水系統,提高生活飲用水水質應建立在整體提高公共供水水質的基礎上,不宜採取將飲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開的分質供水方式。適宜地發展生活用水與工業或雜用水相分離的大分質供水系統。

對城市住宅小區發展管道直飲水要適當控制,不宜作為改善水質的方向。對於缺水地區的城市住宅小區,可因地制宜地建設汙水再生利用設施。再生水可用於沖廁、生活雜用和景觀用水等。

3、 二次供水

城市二次供水方式和技術、設施、裝置的選用主要應當考慮的因素包括:水壓合格,水質有保障,控制漏損及節能等。

目前城市二次供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地下水池和屋頂水箱的二次汙染,因此各地應對現有的二次供水方式和設施進行全面總結和分析,因地制宜地選用相應的設施裝置,並應加強管理。

高層和多層建築的二次供水應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網的壓力以節約能耗。

二次供水設施一般應選用地面水池、樓層水池和屋頂水箱及其他新型二次供水技術裝置,盡可能避免採用地下水池。

二、供水水源保護

飲用水水源地必須依法設立水源保護區,定期或**對水質進行監測和評價。

1、按照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安全防護,禁止一切危害水源水質的活動。對於地表水源,尤其要加強對取水口上游1000公尺至下游100公尺的水域的保護;對於地下水源,應加強水源井核心區的管理工作。

2、加緊研究制定適於本城市具體情況的供水水源水質應急和預**案,加強城市供水水源安全管理工作,保證供水水質。當出現水源汙染突發事件時,供水企業應當盡快預警並迅速採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3、城市供水應急系統的建設和應急預案的制定,應當具體落實水源應急保障措施。當前特別要注意解決部分城市因水源單一,受枯水年份和季節變化嚴重影響城市供水的問題。

4、進一步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城市供水水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突發事件處理等方面,各部門應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採取措施,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

三、水處理技術、工藝

1、 強化常規處理工藝

目前,我國的城市供水水廠多數採用常規處理工藝,根據目前的原水水質狀況,為保證出廠水符合標準,進一步提高供水水質,需要強化常規處理工藝,同時加強執行管理。強化常規處理不僅可以降低出水濁度,同時也降低了出廠水中的細菌、大腸菌、病毒、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鐵、錳等的濃度,使形成氯消毒副產物的母體——揮發性有機物、致突變活性有機物也有所降低。

(1)強化混凝

強化混凝的重點是優選和適量投加混凝劑、助凝劑,並控制恰當的混凝條件,從而提高常規處理中濁度和天然有機物(nom)的去除效果,最大限度地去除消毒副產物的前體物(dbpfp),以控制和減少水中消毒副產物的產生。

濁度和天然有機物去除率的大小受混凝劑的種類和性質、混凝劑的投加量及ph值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今後應重點對原水進行強化混凝試驗,以確定去除水中濁度和有機物的最佳ph範圍及混凝劑用量,進一步研究混凝與其他工藝(如gac吸附處理)的配合使用。實行混凝加註自動化,採取各種前後反饋加註方式,實現提高水質和藥劑節約的目的。

(2)沉澱(澄清)與氣浮

沉澱(澄清)等工藝技術比較穩定和成熟。

對於低溫低濁水、高色水、富營養化水(如高藻水)等採取氣浮方式,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通過優化氣浮接觸區、分離區流態,合理選擇氣浮池進水與出水形式,採用新型多功能氣浮和高速氣浮等,可提高現有水廠的處理能力與適應性;沉澱與氣浮組合、氣浮與過濾組合等工藝均可提高常規處理工藝的效果。

(3)強化過濾

強化過濾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充分發揮深層顆粒濾料濾床的潛力,提高濾池的除濁能力,選用合適的反沖洗方式;

2) 對濾池單元本身的裝置和系統設施進行更新,包括新濾料的探索、研究開發和應用;

3) 針對近年來原水受到各種有機化合物汙染等狀況,在各種預處理及後處理工藝的輔助下,推廣對濾前進水加註各種氧化劑、助濾劑等行之有效的除濁方法,根據具體條件,在研究探索基礎上,合理採用生物氧化膜等催化、氧化,絮凝、吸附及過濾綜合除濁的新技術。

(4)優化消毒

為滿足水質標準中微生物指標和消毒副產物指標的要求,優化消毒技術是改善常規處理的重要一環。

研究應用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線等新的消毒技術,採用組合式消毒工藝,實行多屏障消毒。對於目前國內水處理工藝普遍採用的液氯消毒可採取如下優化措施:

一是合理確定加氯量和投加點,採用游離氯和氯胺相結合的消毒方式;

二是強化投氯的快速均勻混合,改進清水池(接觸池)型式,滿足有效接觸時間,達到一定的ct值;

三是實施消毒劑加註自動化,可採取餘氯測定值後反饋方式。

2、淨水設施技術更新與改造

(1)更新改造的重點

隨著城市的發展,供水普及率和水質標準的提高,不少水廠的淨水設施面臨更新改造的任務。更新改造重點應解決以下問題:

①現有的淨水工藝和執行引數難以滿足水質標準的要求;

②現有的常規處理工藝難以適應汙染後的原水;

③淨水設施執行監測和控制水平較低;

④裝置陳舊、執行效率低下;

⑤構築物結構破損嚴重,已影響安全使用。

(2)更新改造的實施

為了全面完成淨水設施的更新改造,建議做好以下工作:

①在對原有設施進行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全面規劃,分步實施;

②根據原水水質狀況,在分析和研究實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淨水工藝;

③盡可能繼續發揮原有構築物的作用。

(3)混合設施的更新與改造

針對常用混合設施存在的問題,在改造中要注意揚長避短,盡可能滿足充分混合的要求。採用水力混合的,在執行水量與設計水量不吻合的情況下,採取分組混合的方式,混合與絮凝設施可並列2-3套,按負荷呼叫。機械攪拌混合的,在發揮快速攪拌、劇烈混合的同時,應防止影響混合效果。

外加動力管道混合器和水幫浦提公升擴散管道混合器等混合效果較好,也可作為更新裝置的一種選擇。

(4)絮凝設施的更新改造

一般情況下,為達到相同的處理效果,改造絮凝池是投入相對較少的工程措施。絮凝設施改造的主要措施包括:分組絮凝、延長絮凝時間、調整絮凝池布置、改變執行引數、改變絮凝方式、增設或改善絮凝池排泥裝置、改善絮凝池與沉澱池的聯接方式等。

(5)沉澱設施的更新改造

沉澱池的改造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①有條件時,降低沉澱池的流速,改善分離條件;

②增加或加長出水槽,改善出水條件;

③加設機械排泥或對刮泥機型式、自動化控制等進行改進,創造良好的排泥條件;

④有條件時,在池內增設斜管或氣浮單元,提高沉澱和泥水分離效果;

⑤改用高效沉澱構築物,如高密度澄清池等。

(6)過濾設施的技術改造

過濾設施改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濾料層的改造

濾料組成和級配的選擇應結合原有濾池條件和沖洗設施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當條件允許時,一般應採用均勻級配粗粒濾料或採用煤、砂雙層濾料,但其沖洗系統必須得到相應配套。受池體構造或沖洗條件限制仍需採用細砂級配濾料時,應通過試驗優選濾料的粒徑和級配。

②濾池沖洗方法的改進

沖洗後濾料表層含泥量應小於1%,最終的沖洗排出水濁度一般應以2ntu作為目標,並盡量降至1ntu以下。

經常測定沖洗強度,必要時增加調節設施或調節出水堰高度。

單層細砂級配濾池,可以考慮增加表面沖洗設施。當採用氣水沖洗時,應避免氣、水的同時沖洗,防止細濾料流失。

對於均粒粗濾料濾池,為避免沖洗後水力分級造成上細下粗,應採用氣水反衝。

③助濾劑的應用

在濾池進水中投加少量助濾劑是改善濾池過濾效能,降低濾後水濁度的有效措施。助濾劑的投加,優點是可有效防止濁度穿透濾層,缺點是水頭損失增長加快,過濾週期縮短。因此,合適的助濾劑投加量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優化調整。

④初濾水的排放與控制

當出廠水濁度要求嚴格控制到相當低的情況下,就要注意初濾水濁度的控制。降低沖洗結束時的廢水濁度,為節約沖洗水,可在後期以低反衝強度沖洗一段時間,或用翻板濾池的沖洗方式,把砂面上水放掉;排放初濾水約15分鐘;反沖洗後期加註混凝劑;沖洗後停役一定時間或在沖洗開始時濾速緩慢提高,可緩和初濾水的濁度。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

(7)其它改造方式

如果原水出現有機微汙染,還可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作簡單易行的改造。如預氧化與生物活性炭聯用工藝,則需將砂濾池改造成生物活性炭濾池。

3、預處理和深度處理技術、工藝

淨水廠的基本任務是以最經濟合理的工藝技術,把原水中含有的汙染物品種和濃度降低到標準允許值以下。當原水水質超過 ⅲ 類水體且有機物總量或單項有機物、氨氮濃度等長期超標,或經常規工藝處理後的出廠水水質仍有超標專案,特別是出廠水出現水質感官性狀不良,溶解性有毒有害物質、病毒及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等問題時,要按照原水水質和超標專案的特點,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增加經濟合理的預處理和深度處理技術、工藝。

(1) 目前,預處理的主要方法有兩類:

1) 生物接觸氧化池和曝氣生物濾池等生物預處理;

2) 預臭氧氧化、高錳酸鉀鹽或其他復合藥劑氧化、催化氧化、粉末活性炭等化學氧化法預處理。

生物預處理適合於水中有機汙染物可生化性較強,無工業廢水汙染的情況,北方地區冬季水溫低時處理效果會下降。

化學氧化法近年來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視情況因地制宜地採用。

(2) 深度處理的方法目前主要有:

1) 顆粒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

2) 高錳酸鉀鹽藥劑氧化—生物活性炭聯用技術、臭氧—生物活性炭聯用技術;

3) 膜技術,包括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等。

應針對水源水質特點、飲用水超標專案的特性以及超標時間的長短,綜合考慮技術和經濟因素,合理選擇深度處理工藝。一般情況下,短時間季節性的有機汙染物超標,可利用常規處理構築物,臨時採用化學預氧化和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等方法。

對於有機物汙染主要指標耗氧量(codmn)和氨氮等長時間超過ⅲ類的水源和淨化水長期存在問題,應根據汙染程度和現有工程特點等建設固定的水處理設施。必要時可採用預處理與深度處理聯用的技術工藝。

(3) 水廠預處理和深度處理工藝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要深入調查原水水質,分析汙染物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主要安全技術措施

一 頂板管理措施 1 磧頭施工前與施工中要經常觀察圍岩壓力變化,加強頂板管理,嚴格 敲幫問頂 制度,做到不安全不生產。2 凡遇煤岩層鬆軟 頂板破碎或有垮塌危險時,施工前應根據現場具體情況搞好 敲幫問頂 和支護,嚴禁空幫 空頂作業。3 臨時支護採用帶帽點柱,放炮後必須跟攏磧頭。4 如遇巷道頂邦破碎段,...

冬季施工主要的技術措施

1 土方工程 1 基礎土方工程應盡量避開在冬季施工,如需在冬季施工,則應制定詳盡的施工計畫,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同時組織好施工管理,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施工。2 施工現場的道路要保持暢通,運輸車輛及行駛道路均應增設必要的防滑措施 例如沿路覆蓋草袋 3 在相鄰建築側邊開挖土方時,要採取對...

抗旱造林的主要技術措施

作者 齊國明 農村實用科技資訊 2012年第06期 旱季造林,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就要採取綜合技術措施,逐漸提高造林成活率並降低造林成本,確保造林質量。一 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1.按造林作業設計,全面落實地塊 承包合同 責任人。在林種 樹種 密度 整地方式 栽植方法上要充分考慮乾旱因素這個新,情況,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