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課後反思

2022-02-10 22:19:55 字數 1163 閱讀 5219

其一:教學設計,整合教材。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本課知識結構為線索,緊扣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地球運動的方向、週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學生自主學習,兩次學生合作學習,兩次師生共同**而完成。這節內容難點在於公轉的相關知識,知識點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在課堂上需要循序善誘,適時點撥。

首先給學生一定時間自學地球自轉的相關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也是為公轉做好鋪墊。

第二時段,學生自學地球公轉的旋轉中心,方向,週期。公轉引起的現象是四季交替,這部分內容通過北半球在二至二分的位置上的傾向性分析這四個點分別是夏季的某一天,秋季的某一天,冬季的某一天,春季的某一天。據這四點把公轉軌道畫出四份,分別對應的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及時講解什麼是直射什麼是斜射,並利用學生寫作業時對燈光的感受來加深理解。太陽直射某點,某點獲得太陽的光熱多,斜射得越大,獲得的光熱越少。直射某點後,隨著地球的自轉,某點所在的緯度都被直射。

給學生準備好足夠的學具4個地球儀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當地球執行到二至,二分的位置時,直射點分別在**——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赤道。有了學具,直射點的位置一目了然。

其二:情境創設,調動思維。第三時段,在螢幕上展示地球公轉模式圖,結合自學的極晝極夜知識,研究極晝極夜現象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南極地區,引導學生看地球公轉模式圖——夏至的位置,通過講解光線的傳播特性,地球是球體,所以地球自轉一周時,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沒有被光線照射到,自轉一周都沒有被陽光照射到,就會有多長時間的黑夜?24小時的黑夜,被稱為極夜現象

我們再來看一下北極地區,引導學生看地球公轉模式圖——夏至的位置,通過講解光線的傳播特性,地球是球體,所以地球自轉一周時,北極圈以北的地區都被光線照射到,自轉一周都被陽光照射到,就會有多長時間的白天?24小時的白天,被稱為極晝現象。

同理,分析冬至的位置上地球出現的極晝極夜現象。

在地球模式圖上畫出這幾條特殊的緯線

其三:師生互動,突破重難點。通過地球公轉模式圖也可以研究出地球上的晝夜長短情況。

通過複習地球的直射點的位置,確定出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這之間的地區獲得太陽的光熱比較多,(為學習熱帶的範圍埋下伏筆。)哪個地區獲得太陽的光熱比較少呢?——南極和北極附近。

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為學習溫度帶的知識做好準備。

地球運動課後作業

1 關於晨昏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a 晨昏線是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 b 晨昏線任何時候都平分地球 c 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為零 d 在夏至日,晨昏線與地軸在同一平面內且與太陽光垂直2 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是 a 平常所說的一天b 地球自轉360 56 的時間間隔c 乙個恆星日d 24小時56分4秒 3....

地球運動課後作業

下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甲 乙 丙 丁四地白晝時間,根據表中資料回答34 36題 1.四地中屬於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甲乙丙所處緯度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晝時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1 地球公轉 地球自轉 黃...

圖形的運動課後反思

12月5日下午在七年級 1 班上了一節 圖形的運動 複習課,這節複習課對我來說是乙個挑戰,因為課題內容是自己不太擅長的複習課,學生也是陌生的,對學生之前的學習情況知之甚少。準備這節課的過程是辛苦的也是快樂的,從中學到了不少新知識,教材的組織能力和課件的製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一節初一的章節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