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農業生態工程的調查與評價

2022-02-02 23:26:51 字數 4808 閱讀 8447

生態工程學實習報告

學院:專業:

學號:姓名:

目錄摘要

一、前言

二、農業生態工程的現狀分析

三、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

四、我國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五、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例項

(一)、「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

(二)、「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

(三)、「小型生態式」生態農業模式

(四)、城郊生態農業模式

(五)、桑基魚塘農業生態模式

(六)、糧桑漁畜農業生態體系

六、我國農業生態工程的展望及改進

摘要:通過對典型農業生態工程結構的研究,分析了生態農業系統的執行機制,結果表明,結構多樣性與主導性關係的協調問題,是日常制約農業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根本問題,因此,要保證生態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證生態農業系統結構的協調性。

一、 前言

縱觀世界農業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始於2023年前),傳統農業或有機農業(始於2023年前),石油農業或現代農業(始於200年前)。不同發展時期的農業生產特點差別很大:

原始農業是非常粗放、掠奪式的生產方式,土地及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刀耕火種為其顯著特徵;有機傳統農業使用有機肥,良種選育,精耕細作,鐵犁牛耕,以人畜為動力,土地及勞動生產率低,商品化程度低,封閉迴圈,自給自足是其主要特徵;現代石油農業以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飼料新增劑等石油產品來獲得農業的高產出,土地和勞動生產率雖然比傳統農業高,但隨之而來就是嚴重的汙染破壞。石油農業之後,在我國背景條件產生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精華,也不拒絕化肥 + 農藥的適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使生態系統保持適度的物質迴圈強度和能流通量,「高產出 + 高效益 + 少汙染 」 它強調經濟效益 + 生態效益 + 社會效益的綜合協同,提高使農業生產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我國的農業 + 農村納入持續 + 穩定 + 協調發展的軌道。綜合國內學者的闡述,我國生態農業的定義為運用生態學 + 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 + 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 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迴圈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

生態農業系統是乙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包括人類在內的系統中生物成員與環境具有內在的和諧性;生態農業著眼於系統各組分的互相協調和系統水平的最適化,著眼於系統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 + 生態與社會效益,而這一特定的目標和指導思想是以生態學 + 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其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 生態農業實踐的理論指導依據主要包括 : 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原理;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物質 + 能量交換關係;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環境,兩者互相作用、協同進化。

在實踐中與此有關的還有整體性原理 + 邊際效應原理 + 種群演替原理 + 自適性原理 + 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等的靈活應用。生態農業遵循這一原理,因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體間套、用養結合、共生互利;而違背這一原理則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甚至使資源枯竭 。為此,生態農業建設實踐中提出了「依源設模,以模定環 、以環促流、以流增效」的生態農業模式設計方法 。

生物之間鏈索式的相互制約原理,生態系統中同時存在多種生物佔據不同的生態位,它們之間通過食物營養關係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構成一定的食物鏈;多條食物鏈又構成食物鏈網,網中任一鏈節的變化都會引起部分和全部食物鏈網的改變,網中營養級之間能量遵守十分之一定律,生態農業遵守這一原理巧接食物鏈,合理組織生產 ,以挖掘資源潛力,任意打亂它們的關係,將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依此原理設計了糧、 果 、畜、沼、魚等食物鏈生態農業模式。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迴圈再生原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既是能量轉換鏈,也是物質傳遞鏈。在生態農業中合理設計食物鏈,多層分級利用,可使有機廢棄物資源化;使光合產物實現再生增值;發揮減汙補肥增效的作用。

強調秸稈過腹還田及以沼氣為主體的農村能源建設結構,穩定性和功能協調性原理。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結構。

具有相應功能,此中又遵循生物共生優勢原則,相生相剋趨利避害原則和生物相生相養原則;生態農業利用這些原理和原則優化穩定結構,完善整體功能,發揮其系統的綜合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理。

二、 農業生態工程的現狀分析

生態工程理論從提出到在我國大規模的推廣實施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20年來,我國生態工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23年底全國進行農業生態工程建設縣已經發展到了150個,鄉鎮2000多個,覆蓋人口239。2萬人覆蓋耕地面積32。3百萬畝。

農業生態工程使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1。9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8。4%;農業總產值增長7。

9%,生態工程建設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49%,土壤沙漠化面積減少了21%,森林覆蓋率增加了3。7個百分點,這些成就也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取得這些成果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態工程的實施使系統建立了合理的結構關係,其中在保留了多樣化系統結構的同時,主導系統結構的主要成分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使系統成為乙個功能比較協調統一的結構體,但是,進入新世紀後, 中國農業生態系統面臨向產業化和規模化,農村向城鎮化轉化的新形勢,傳統農業生態工程的實施又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農業生態工程結構如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傳統農業生態工程執行中存在哪些結構問題,都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對典型農業生態工程執行的深層機制進行前瞻性總結和提高,了解其執行的基本特點,研究其結構耦合機制,並明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適應發展要求的問題,就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 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可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良性迴圈,並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它具有如下特點:

(1) 多樣性我國地域遼闊,各種生態條件複雜多樣,而生態農業又是建立在合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基礎上的一種農業生產體系,因此具有形勢多樣性的特點。

(2) 綜合性生態農業是一種在一定範圍內的生產體系,它涉及了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注重到農、工、商、貿的綜合經營。它要求人們應遵循整體性原則,樹立系統觀、全域性觀全面分析各種關係,採取綜合性措施,從而使生態農業系統得到協調發展。

(3) 高效性生態農業系統能高效利用農業資源,通過改善各種結構,在不增加其它投入的情況下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不斷發展的各種生態農業技術又使生態農業系統獲得了較高的生產率。

(4) 穩定性生態農業系統是優化了的良性迴圈系統,對外界不良影響有較強的適應性,在遇到外界干擾情況下能夠保持穩定的發展。

(5 持續性由於生態農業重視其內部各組分的相互協調,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與增殖,因此具有較高的自我調節能力,能保持農業發展的持續性。

(6) 優美性生態農業始終強調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能源和資源,減少對外來投入物質的依賴,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減輕了農用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的汙染破壞,最終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樣就保護和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

四、我國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態農業現存的問題: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生態發展規劃截止目前,我國仍沒有一部法律、法規對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明確要求,與此同時,大多數生態農業建設都是在開始建設時僅有工作大綱或工作計畫,沒有乙個在深入查研究基礎上編制的生態規劃,最後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2) 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力我國目前人口與耕地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同時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後備資源的缺乏,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施肥結構的不合理,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等現象在一定程度內仍沒有明顯改變。

(3) 科技人員缺乏、資金投入不足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農業,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來指導農業生態建設和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農民來從事農業生產;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對農業基礎建設進行一定的投入,這兩方面都需要當地**提供較穩定的政策與資金的扶持。

(4) 生產規模偏小、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我國因地域廣,大多數鄉鎮村分散,農業生產資料尤其是土地分布本身就較零散,缺乏統一的合理布局,形不成規模或規模不大,影響集約化、產業化程序,這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結構年年調整,但調整的實效不太理想,農產品結構性過剩仍較嚴重。

(5)理論基礎上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援。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複雜系統中的某種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於這些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

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6)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乙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關係

(7)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的支援,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的支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

五、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例項

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農產微觀經營、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乙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全面協作的綜合管理體系。其主要特點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技術有機融合,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利用整體優化功能及因地制宜,建立多樣性農業為一體的結構,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合理利用

(一)、「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形式是「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它是用沼液加飼料餵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要比未施肥的果樹年生長量高0.2m多,多生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砍柴工150個。這種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大規模推廣。

生態農業的綜合評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餐飲 生態農業觀光正日漸成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和愉悅的時尚,農業生產的方式也正在產生重大的變革。迴圈經濟 生態農業是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本專案正是基於這種發展方向而實施的,立體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

生態農業的效益評價雲南省低碳農業綜合效益評價

雲南省低碳農業綜合效益評價 雲南省低碳農業綜合效益評價 摘要以雲南省為例,採用層次分析法 德爾菲法和綜合指數法相結合的方法,構建體系並分析了其低碳農業綜合效益量化指標值。研究結果表明 雲南省低碳農業的發展總體上呈明顯上公升趨勢,而且發展比較穩定,其中生態效益最好,經濟效益增長較快,但社會效益沒有得到...

農業入世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農業入世後,農產品供求關係將發生根本變化,農業面臨新的衝擊和考驗,在新的形勢下,農業要想實現新跨越,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思路。就 縣而言,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我們應對入世挑戰的最大優勢,我們應按照糧油優質化,產業區域特色化,茶葉 果蔬有機化,畜禽 水產綠色化的發展新思路,面向市場,搶抓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