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2022-07-21 15:51:04 字數 3546 閱讀 1040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乙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乙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傳統和天人和諧的思想,中華的文化理念裡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型,中華的歷史傳統延續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型。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源泉。

在21世紀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不再只關心自己的衣食冷暖了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周邊環境。為此,我們在所在的學校內通過隨機抽樣方式進行「關於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研究。關於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群體生態文明知識水平一般,主要關注日常周邊環境問題,同學們的環境道德意識水平較高,在行為層次上律己性強,律他性弱,呈現較強的**依賴型特徵。

為更好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高校應大力培育綠色社團,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開設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模組,強化校園生態環保硬體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乙個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重要治國理念。而且,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並把其思想貫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發展在內的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系之中,是對中國治國理念的實質性提公升,必將產生久遠的效果。

當生態文明成為一種國家執政的準則時,一切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家政策就會逐步得到糾正,而符合生態文明的政策將不斷出台,最終實現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的平等觀,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絡起來,提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文化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上都體現出了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嶄新視角。目前,人類正在加快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步伐。

人類只有按照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目標,樹立科學發展觀,調整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宣傳和普及生態文明意識,建立健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鑑、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才能使人類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前進。

大學生對生態環境態度。大學生對環境狀況的關注態度是激發他們關心、重視環境問題的前提。資料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我國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整體狀況比較嚴重,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非常嚴重,兩者合計有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嚴重。

在大學生最關注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汙染、水荒、固體廢棄物汙染。這說明大學生更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仍屬於日常環境意識。大學生作為具備一定環境知識、法律知識、參政意識的群體,應成為環保民主監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應僅僅止步於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環境友好型約束,而應進一步把律己昇華為律他,影響並帶動整個社會共同投身於生態文明的建設。

當前大學生在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意識欠佳,大部分人把環保的重點放在律己上,只有少部分人積極參加要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投訴,而很少參與環保相關決策,這一現狀和大學生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骨幹力量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提公升大學生參與環境保護行為的水平刻不容緩。

大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呈現三大特點:1、知行等方面的強烈反差。大學生在環保知識的學習上,自視甚高,不太熱心於宣傳教育但實際上其環保知識並不夠。

在環保意識上,生活型環保意識較強,生態型環保意識較淡薄。大學生自認為已經掌握了豐富的環保知識,但其實不然,這種情況可能會阻礙他們,動地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從而難以樹立起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2、大學生獲取環保知識的渠道更加現代化、多元化。

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是網上比較活躍的群體,他們的生態文明知識很大一部分來自網路,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獲得有關環境保護資訊。3、同時,校內各項活動和學校課堂是大學生獲取環保知識的重要渠道,這充分反映了大學生身處「象牙塔」內的地域特點,也提示**要想讓生態文明觀念進入大學生頭腦,應在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當前大學生生態環境意識呈現二元結構,即日常環境意識較高,深層的生態意識較低,是一種自我保護型的環境意識。

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度不夠。對於生態環境知識題,只選擇了有機產品、綠色產品、垃圾分類、無磷洗滌劑、世界環境日主題等一些常識性問題。結果顯示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水平一般,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還不牢固。

再次將調查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所得平均分相差無幾,而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未能呈現遞增的趨勢,說明高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不足。生態環境道德意識。調查顯示說明大學生群體生態環境道德意識良莠不齊的現象較嚴重。

部分大學生的生態環境道德意識薄弱,還未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甚至有部分人仍存有錯誤的自然觀。

生態文明意識作為一種現代文明意識,建立在人類對實踐活動真理性追求的基礎上,它是文化價值和自然價值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對以往人類活動中違反生態規律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所產生不良後果的深刻反省。要想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建立起生態文明意識。近些年來,一些高校開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開設環保課程,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大部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環境保護和責任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

但由於目前的大學普遍對生態文明教育不夠重視,致使有的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生態文明知識膚淺,對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目的不明確,沒有從較高層面上建立乙個完整的生態意識,不能積極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對環保等認識也不夠深刻,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和行為時有發生。所以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應從以下五點著手:1、建立靈活綜合的課程體系,改革零散的環保課程,開設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模組。

學校環境教育能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高校在生態文明類課程的設定上應加大力度,著力設計生態文明類課程模組,模組中應有一部分全校大學生必修的生態文明類課程,更應有一系列大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愛好選修的生態文明類課程。2、加強德育教育中生態文明意識的師資力量。

3.高校應通過構建利益驅動機制,使節能環保的行為獲得學分、經濟、榮譽等方面的獎勵,這樣因勢利導,使大學生逐漸把建設生態文明視為切身利益。還可通過加強校園生態環保硬體建設,注重細節設計,比如使用按壓式水龍頭、聲光控燈、射頻卡智慧型用水、汙水處理站、分類**垃圾桶等,使大學生處在乙個倡導低碳的「綠色校園」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生態文明的觀念。

4、實施開放性教育方式。高校要想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方能收到良好的宣傳教育實效。生態文明教育本身就有著社會性和實踐性的要求。

5、樹立生態文明保護的良好典範。通過專項資金,大力培育綠色社團。高校應通過專項資金,在校園內大力培育、支援綠色社團的建立和發展,使綠色社團成為大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的源泉之一,成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自我教育的主渠道,成為大學生自組織進行生態文明實踐的主要平台,成為大學生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的主陣地。

總之,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工作,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要求。高校要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和品德教育。

作為大學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生態環境意識、生態文明意識來不斷全面提高自己綜合素質,做一名名副其實的大學生。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報告

前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乙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 自然 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 人與人 人與社會和諧共生 良性迴圈 全面發展 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 生態...

大學生生態意識調查研究

摘要 本文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從生態感知意識 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法律意識 生態經濟意識 環保意識的宣教程度5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總結出當代大學生生態意識現狀及其特點。在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有必要在大學生中加強生態學基礎知識的普及。關鍵...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調查問卷

學院 年級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1 您的性別 a 男 b 女 2 您了解生態環境的現狀嗎?如果了解,請問是通過什麼途徑了解到的?a 沒有了解b 了解,通過多種 c 了解,通過朋友告知 d 了解,通過學校教育 e 了解,通過家庭教育 3 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生的關係 a 密切 b 有點關係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