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設計和反思

2021-12-30 23:11:10 字數 3363 閱讀 3818

《晏子使楚》

—教學設計及反思

烏蘇市第四小學楊莉

教學目標

1.會寫18個生字,會認8個生字,區分「乘機」和「趁機」,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通過補充、比較等形式品讀晏子語言的巧妙之處,感受他的能言善辯和愛國熱情。

3.關注提示語,揣摩人物的內心,讀好晏子和楚王的對話。

4.滲透古文,了解「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3個成語的出處和意思。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指名讀;強調「子」的讀音,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讀準「晏子」;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請你簡單介紹(齊國、大夫),再來讀一讀「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國)齊讀課題。

二、檢查詞語,理清脈絡

1.發生了乙個什麼故事?開啟課本讀一讀,讀準字音,想一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麼?給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2.交流

1)檢查詞語

春秋臨淄敝國大夫大臣

乘機侮辱規矩淮南枳柑橘讀準字音;質疑問難,強調「乘機、趁機」的區別;齊讀

2) 起因(1、2)

經過(3、4、5)

結果(6)

三、概括起因、結果

1、**出示,指名讀「起因」,強調「乘機」的讀音。濃縮成乙個詞表達(侮辱)

2、指名讀「結果」,也濃縮成乙個詞表達(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什麼短短的時間內楚王的態度有這麼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故事的經過部分。

四、研讀晏子的話語

1.自由讀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別怎樣侮辱晏子的?隨機指導朗讀楚王的話

2.面對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為齊國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應對,如何反駁的呢?找出晏子說的話,**出示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

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

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

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讀一讀,請你用乙個字來評價一下晏子的這些語言?妙、棒……

4.這些話到底妙在**呢?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一翻。

1)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指名讀,說說妙在何處?

我們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補充完整的話: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 ————,那麼————。

l 晏子為什麼不把話說透呢?(作為大使說話既顯得彬彬有禮,又讓楚王不得不開啟城門迎接,綿裡藏針……)

感情朗讀這句話。誰來噹噹晏子再讀讀這句話?

2 「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1第一句話告訴楚王齊國人多,比較一下省略中間部分後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晏子一次次舉例誇張的手法,更加說明齊國人多,讓楚王信服。有感情讀。

2 第二句話為自己最後的反擊準備了一條退路

3 第三句話通過先貶低自己貶低楚國

4 出示提示語體會

5感情朗讀整段話

只好陪著笑,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四、總結拓展

1.通過上兩次的較量,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進一步體會晏子說話之中的妙。

2.古今聯絡

《晏子使楚》是根據《晏子春秋》改寫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錄的,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才把它翻譯成白話文。現在老師摘錄了其中的一句來考考大家,出示: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1)師讀,

2)你會讀嗎?理解,閭: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

3)找一找文中相對應的語句。三個成語相對應的意思說一說。「比肩繼踵」也說「摩肩接踵」,講解3個成語的出處,來自文言文。

4)寫在文中相對的地方。

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五年級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教材的其中乙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本節課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在品讀晏子第一次,第二次的反駁,體會晏子講話巧妙之處。

課堂上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熱情。課堂是學生的舞台,孫雙金老師曾經說過:「一堂好課應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

這是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具體體現。」心裡記著孫老師的這句名言,我也一直努力追求著這樣的課堂境界。《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最主要讓孩子們**晏子三次反駁的話妙在何處?

教學中主要通過朗讀、補充言外之意、比較句子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啟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學生學得比較主動,發言也非常踴躍。有幾位同學的表現在我的預料之外。

如班上的呂博同學平常的語文水平一般,在課堂上體會晏子第一句話的妙處時,思考非常深入,表達也非常完整;張啟凡同學平常朗讀挺會打疙瘩,但課堂上也很勇敢地亮出了自己。上完課還有很多同學興致勃勃地討論課文的內容。

我在課堂上的評價語盡量在學生的語言表達上下功夫。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即為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不管是已學的《楊氏之子》,還是《晏子使楚》,都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妙用。所以在課堂上我也盡量通過評價語向學生傳遞這方面的知識,如:

「你的回答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我們的漢語真是豐富,一種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你的講話很有層次」等讓學生明白語言的魅力所在。

備課中的困惑。35分鐘的執教如何體現故事的完整性。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起因、經過、結果,文章渾然一體,而且經過部分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針鋒相對反駁也是環環相扣。

所以一開始備課,我打算把整篇課文都上完,以求故事的完整性。第一稿教案備下來,總發現為了趕時間,很多環節都匆匆過場,如蜻蜓點水,不夠紮實。後來才忍痛割愛放棄第5自然段的教學,留在第二課時學習。

高年級的課文相對較長,挖掘的教學點比較多,如何在有限的35分鐘內既不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不斷情感線索,又能每一環節都執教得扎扎實實?我需要不斷向名家名師學習駕馭教材的本領。

整節課準備的時間不長,教學環節中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反思《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教學反思 2013.4 本文記敘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 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不應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而應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

晏子使楚反思

教學反思 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是 語言的藝術 教學中我在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和晏子與楚王的三次鬥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讀讀 畫畫 議議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目的,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了語言的魅力。一 ...

晏子使楚 反思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 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型,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得到了楚王的尊重。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不應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而應創設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