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教案反思

2021-12-30 22:36:48 字數 3335 閱讀 695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7—28頁例1及練習。

教學目標: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規律的過程中,培養符號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經歷探索運算定律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加法交換律。

3、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

1、匯入故事《朝三暮四》,引發學生思考。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4=7(個) 4+3=7(個) 3+4=4+3

2、創設問題情景: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請同學生們仔細觀察,圖中告訴了我們哪些資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3、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根據學生解答板書:

40+56=96(千公尺) 56+40=96(千公尺)

40+56=56+40

引發猜想:是否任意兩數相加,交換位置,和都不變?

二、在枚舉例中驗證規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們還得驗證。你打算怎麼驗證?

2.學生舉例驗證,教師巡視指導。

三、在比較中概括規律。

1、同學們仔細觀察列舉出的等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你發現的規律嗎?

並給你發現的規律命名。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再小組內自由交流,形成小組意見,全班匯報交流。以上等式反映的規律。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

師:用語言表達加法交換律比較麻煩,怎樣表示既簡單又清楚呢?

試一試,用你喜歡的符號、字母或圖形表示兩個加數。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嗎?

四、在模擬中拓展規律。

1.引導學生由加法模擬到減法、乘法和除法,並自覺形成關於減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換律的三個新猜想。

2.學生選擇部分猜想,舉例進行研究。教師參與,適時給予指導。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確的,你們是怎麼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師板書若干例子,進而得出結論。

4.**:減法和除法中有交換律嗎?學生交流後,引導思考:為什麼只要舉乙個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5.溝通與拓展。

五、在應用中深化規律

1、師:咱們知道了加法交換律,並且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請同學們想一想,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哪些地方用到過加法交換律?

生:驗算加法時。

2、師:通過努力,同學們又學會了新的知識,掌握了新的本領,老師真為你們高興,下面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學得最好:

(一)、你能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數嗎?試試看吧。

766+589=589+( )

300+600

257+( )=474+257

( )+55=55+420

a+15

( )+65=( )+35

(二)、仔細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換律嗎?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運用加法交換律,你能寫出幾個算式?寫寫試試吧。

25+49+75

學生寫出算式以後,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哪兩個數交換了位置,在這些算式中,你認為哪一道計算起來比較簡單?說說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說一說自己表現最好的方面。

《加法交換律》教案

長清區文昌中心小學

李文明2013.3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定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

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

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資訊,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裡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公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例項:

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

你能舉出乙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乙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

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資訊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長清區文昌中心小學

李文明2013.3

加法交換律

加法交換律 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 人教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及練習題。教學目標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並能靈活運用。2.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 從現實的問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教學過程 一 ...

加法交換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教學設計及反思 2010 03 16 14 35 09 分類 四年級數學 標籤 舉報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下小數教科書第27 29頁,練習五第1 4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 比較,發現並概括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2 能力目標 初...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加法交換律 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勵學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