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對抗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2021-10-29 07:46:49 字數 1558 閱讀 3407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經濟需要,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具備攻防兼備的資訊戰技術系統及其決策支援系統、以及民用資訊保安防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綜合能力,能在軍事部門、軍工企業、科研單位、高等學校及資訊產業部門從事資訊戰系統設計、資訊處理、技術開發、操作管理和安全防護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各種資訊對抗系統與安全防護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學習系統設計、技術開發、作戰運用、安全防護和操作管理的基本技術和手段,受到電子對抗技術實踐,網路對抗技術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本專業是乙個較寬口徑專業,要求具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較紮實的數理基礎;具備基本英語能力,能用英語獲得本專業原始資訊。具備系統分析與綜合整合、工程設計與軍事應用、攻防策略與監控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資訊科學、電子學和電腦科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

2.掌握資訊對抗技術系統及其決策支援與安全防護系統的分析與設計方法;

3.掌握使用計算機和儀器裝置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

4.熟悉有關****和國防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有關國際法律、法規;

5.了解資訊戰及資訊**系統對抗技術領域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三、主幹學科、主要課程和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主幹學科:資訊與通訊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c語言程式設計a、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訊號與系統分析、資料結構、數字邏輯、數字訊號處理、電磁場、計算機網路、dsp原理及應用、資訊編碼與加密、雷達原理與對抗技術、通訊對抗技術、網路對抗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機械工程訓練、電子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工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一般要求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少於43周。

主要專業實驗:電子電路實驗、數字邏輯實驗、通訊原理實驗、數字訊號處理實驗、資訊編碼與加密實驗、通訊對抗技術實驗、雷達原理與對抗技術實驗、網路對抗技術實驗等。

四、畢業合格標準

1.符合德育培養目標要求。

2.學生最低畢業學分為191分。包括:所有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課外教育等。

3.符合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五、標準修業期限和授予學位

標準修業期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六、教學程序計畫表(見附表一)

七、專業培養計畫總學時、學分統計表(見附表二)

八、本專業供輔修的核心課程(見附表三)

附表一資訊對抗技術專業教學程序計畫表(必修部分)

注:表中有★的課程為主要課程,學時帶*的為考試課程,學時帶()的為課外學時。

主管校長:古天龍教務處長:景新幸學院領導:林基明

資訊對抗技術專業教學程序計畫表(選修部分)

注:1、《行業法規講座》本專業必需選修。

資訊對抗技術專業教學計畫程序表(實踐與課外教育部分)

注:1、生產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暑假。

2、加「▲」符號的課程記入學分績。

3、加「()」表示課外學時。

附表二資訊對抗技術專業培養計畫總學時、學分統計表

附表三資訊對抗技術專業供輔修的核心課程

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與人文素養,具備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與工程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具備創新意識以及跟蹤掌握本專業新理論 新知識 新技術的能力,能夠在電路與系統 資訊電子技術 感測器電子學 電工電子材料與光電子等方面從事...

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專業2019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和諧統一的,富有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資訊工程專門人才。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技術和資訊系統等方面的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 通訊 資訊科技和系統的研究 設計 製造及其應用,管理與開發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以市場...

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一 專業簡介 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1999年開始招生,2005年獲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光電測繪與資訊處理自主設定博士點 擁有訊號與系統 通訊原理 eda dsp 微波技術和感測技術等18個專業實驗室 建設有深圳金立集團 株洲時代集團等5個固定的教學實習基地 現有教職工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