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線統計圖教後反思

2021-10-04 09:37:16 字數 5563 閱讀 4147

統計圖的教學,加進了一定學生認識基礎,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 設計的思路是:

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資料,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我邊講邊畫折線,忘記標註資料等現象。接著讓學生爭議這一資訊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

學生在辯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最後,讓學生再通過交流自己課前調查的資訊,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溫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

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折線統計圖,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

如:某商場7月—12月毛衣和襯衣銷售情況統計圖,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及折線統計圖上公升或下降趨勢判斷哪一件是毛衣銷售統計圖,哪一張是襯衣銷售統計圖。在描述兩種衣服銷售量的變化時,重點要對最高點、最低點以及折線變化過程中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緩的部分進行認識,並結合天氣變化分析產生這兩種現象的原因。

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銷售經理,在進貨方面按不同的時間考慮襯衣和毛衣哪種多進一些,哪種少進些;作為消費者,又可以考慮什麼時間段去購買某種衣服會有比較大的選擇,在什麼時間段去購買某種衣服可能會比較便宜等。這樣的處理是很成功的,因為數學**於生活,但又把數學還給了生活,從而使整節課顯得充實又靈活。

2. 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搭建了舞台。

3、注重知識和學生素養的融合

「一道數學題,除了數學知識以外,承載著更多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這句話是我國有名的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所說的。在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題目,使學生的思維、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例如:當學生在折線統計圖中獲知我國家庭擁有計算機台數越來越多時,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學生在讀「心跳情況統計圖」前,我又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體會「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的含義;當學生從「奧運金牌圖」上讀出我國奧運健兒努力拼搏喜獲佳績時,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說是整節課的最高峰,學生都充分顯示出了愛國注意精神;當學生從「2023年到2023年城鎮生活汙水排放總量統計圖」中獲知我國生活汙水還是比較嚴重時,學生們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積極地想辦法,提出各種環保建議。通過這一類活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大大的提公升,學生熱愛運動、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滲透進去了。

通過反思,我認為這節課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教授摺疊時,學生說到鋸齒,我很高興,就引出下文,沒有追問一句,鋸齒表示什麼意思,相當於我們語文上的什麼符號。這點沒有抓住,還有摺疊部分鋸齒狀應該比其他小格略長些。

2、在引導學生畫圖時教學不細緻,教師缺乏示範性,應該分步出現,先呈現點再呈現資料和線。

3、課堂調控不好,前松後緊。

總之,教師不惜花時間,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是為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人性的張揚搭建了舞台。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乙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的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折線統計圖,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分析資料後,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在製作統計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討論,也可以看書。對學生作圖能力的考慮,同時由於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教師適當進行了指導。

製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於告訴學生那種正確,把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

為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我沒有拿一些學生較為困難的學生的作品,而是讓他們也嘗試加入到裁判的角色裡面。同時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麼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資料,讓學生根據幾組資料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折線統計圖布局基本的美感。

通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計圖畫的美觀好看。

在該節課裡還是存在了一些問題,因為時間的把握的不好,學生在做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沒有時間,學生中一些問題還沒有能及時的得到解決。幾個學生還是出現了製圖不完整,有的忘記了標明資料,還有的把折線的起點連到了0刻度上。

有較多的學生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作圖的過程。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不全面,不夠準確的。其實學生的表達也說明了學生對於該過程的掌握還是不太穩固

複式折線統計圖》為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學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經歷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產生過程,了解其特點,並能在教師指導下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分析,並能做出合理推測,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學生的統計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統計帶給人們的幫助,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重點與難點是能讓學生充分體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會從折線統計圖的走勢,分析途中蘊含的一些內在的知識。

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我在教學本節課時,還是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以奧運引入新課,讓課堂充滿濃濃愛國之情

北京奧運會學生特別熟悉,以此切入,用五屆奧運會金牌資料作為載體,並且是5個資料,學生先選擇某一國製成單式的折線統計圖,然後再隨著研究的需要製成複式的折線統計圖後,學生很感興趣,既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蕩漾著濃濃愛國情愫,同時又讓每個學生完整地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這樣,折線統計圖的優點,便能「呼之欲出」,體現了參與度與有效度。

二、讓發現引領課堂,注意細節的處理

在學生意識到要把兩張單式的直線統計圖合併起來以後,我在課件上予以動態展示,讓學生來發現問題:如標題須調整;兩個都是實線,不可區分;分了實線與虛線,也還不行,還得說明哪個表示實線,哪個表示虛線?等等。

考慮有什麼辦法來區分這兩條線,學生說出可以用顏色來區分,也可以用虛線和實線來區分,在說線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要有圖例必要,在此基礎上認識圖例,同時展現地圖中的圖例提公升認識。這樣,在無意之中,就讓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確的了解。例題中第三個問題時本身就是乙個開放式的問題,學生的「發現」更多,以「發現」引領小組的交流與師生的對話,折線統計圖的增減變化趨勢深入學生之心。

三、讓學到的知識回歸生活,提公升對知識的體驗

在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中,除在安排了課本中一道年齡與身高的題目外,還設計了商場銷售彩電與空調的統計圖,但題中未明確圖例所示,要讓學生運用生活中知識來猜想實線虛線各表示什麼?同時讓其**第四個季度兩種電器的銷售情況,還設計了一道在新華書店購買精裝本與簡裝本書的統計圖,讓學生在折線的變化規律中尋找答案,提公升認識,加深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折線統計圖整體的增減趨勢,再次展現出折線統計圖的魅力。

因進行嘗試學習單教學研究,備課及上課過程中也曾有幾點困惑

一、複式折線統計圖究竟讓有沒有使用嘗試學習單的必要?學生能自習到什麼?

課本中所提供的例題是反映昆明與青島兩地降水量複式折線統計圖以及幾個小問題,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能看到的是兩張統計圖,幾個小問題也基本上能解決,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這也不需要多少時間,學生究竟能學習到什麼?有這個學習的必要嗎?

想起這課之前的課堂,我們基本上都採用了嘗試單教學模式,在這些實踐中發現預習是有好處,學生可以知道所學內容,有乙個初步感知與熟悉新知的過程,雖每個學生因個人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對新知識感受效果也不同,但都不再是「一窮二白」了,基本上都有了乙個新的起點。而且,隨著前置性學習四個步驟「讀-思-問-寫」進一步的深入,學生對於較為淺顯的內容也能進行下去。我們的前置性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讀中思,思中問,問中練,質疑與發現是根本,不管是某個片面的問題,還是基於某個知識層面的,是有效的問題還是無效的問題,都可以把它寫下來。

同時積極鼓勵中預習中的發現,數學中規律或知識點間的聯絡亦或與生活中的聯絡等,所有的學生都能帶著收穫與問題走進課堂,都能有充分的「內容」在小組內、組際間交流。所謂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再練一練。想想也沒必要因這統計圖內容太過簡略而煩惱了,如此考慮,決定仍然使用嘗試學習單進行教學。

二、新課的內容如何展現與組織

說實話,對於嘗試單的教學,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學生已經知道今天所學的內容了,作為教師的我該如何展現與組織教學內容呢?雖然在前期的教學研究中,我們大家已經形成了乙個初步的模式,那就是憶一憶、學一學、問一問、議一議、練一練等,此時只要帶著問題順「問」而下便可。但是在實踐操作中總覺得較為彆扭,對於統計圖這部分內容而言,更有此感。

可以想像,這節課要讓學生能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驗「複式」的形成過程,學生斷然不可能提出諸如折線統計圖的變化趨勢此類要害問題,即使能提出一點「蛛絲馬跡」,又如何自如地展現新授課的內容。記得開學初我上研究課時,同樣遇到這個問題,自圓其說般地搞了個「我也有兩個小問題問問同學們」來引入新課內容,自覺尷尬。現在,乙個較為簡單的內容,而且是乙個已經經過學生的初步學習的基礎上的內容,又有什麼可以學生值得期待的呢?

沒有讓學生值得期待的東西,淡淡然如同雞肋,悻悻然而不知其歸,茫茫然中我仍選擇了「老式」展示方式,用之順手:從北京奧運會情境入手,在金牌數的比較與思考中展開,再在例題的重現與應用中提公升,在生活中的問題中體驗,如此三大步驟,了然解決了新課的展現與組織以及課堂練習的界入,自感流暢順利,學生反應尚且不錯。但根本上還是有違嘗試單教學思想,智趣對話尚有一二,問題引領的形式卻未能實行,不知這項內容如何操作為好。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談執教 折線統計圖 一課的得與失 孫吳縣第二小學孫秀雲 2010年5月22日 23日在縣第三小學的階梯教室裡,舉行了為期兩天的全縣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作為參與聽課學習的教師,同時又是參賽教師的我,有著比其他人更多的收穫與感悟。下面就對我所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 折線統計圖 一課反思如下 一...

複式折線統計圖反思

3 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 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4 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資訊?5 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資料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當然,從數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三 注重在分析與 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