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與教育讀後感

2021-09-24 06:23:08 字數 4434 閱讀 4049

其一、教師與學生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賦予兒童以主體地位,樹立起「兒童中心論」的意識,反對「教材中心論」、「教師中心論」。兒童中心論就是重視兒童求知好動的天性,避免傷害兒童的天性與興趣,讓兒童做為學習的主體自己主動地學習。對此,杜威說到「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

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裡,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誇美紐斯認為,「學校是兒童心靈的屠宰場。」乙個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教育制度下的兒童,長期受制於家長、教師和長輩等威權力量,從小就極容易養成一種絕對服從和****的生活方式,無法領悟到自由的真諦和民主的精神,對民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戕害。僅在學校教育領域,教師的教育強制也是一種社會強制,對於民主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確實是一種摧毀性的威脅。

因此,教育民主對於社會民主至關重要。而當下習見的權威式的教育、階級化的教育、貴族化的教育乃至國家主義式的教育,由於違背了自由和民主的精神,皆在杜威的批判之列。應該說,上述不正常現象的出現,與教育民主的缺失難辭其咎。

乙個兒童課堂裡都談不上民主的社會,遑論整個社會的民主!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自覺認識到教育民主、教學民主對於造就乙個合格公民意識的人,對於建設民主政治的重大意義。

其二、老師不能以強制的方式教育學生,更不能靠暴力或權威相威脅,強制學生服從或被灌輸,而應該讓學生以主動自願的方式去接受教師以及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學習不是讓學生服從,也不是讓學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應該尊重學生,以自由開放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其三、知識是無限多樣的,也是無止境的,教師無權剝奪學生自由摸索解決問題的權利,應盡量避免教條**的「一言堂」現象。

當下,民主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其實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思想理念,它需要通過學校教育等渠道在國人心靈之中生根發芽。但是國人自小進入幼兒園開始,就開始接受幾乎**、封閉、奴化和腐敗的教育,只教死書而不育活人!

如建設民主之中國,請從學校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開始!學校教育的民主政治所包括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教師通過民主的方式來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生成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後者是指國家和學校行政當局通過民主的方式來管理教師教學科研行為,給師生營造出民主的教學條件與氛圍。

二、「學校即社會」:學校教育是一種社會教育

人們常說,學校就是乙個小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社會與學校教育的同質化、同構化現象。換言之,就是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

用杜威的話來講,就是「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社會環境就是一種教育,「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第19頁)杜威強調「環境的無意識的影響」,是為了說明生活於現實生活中的兒童無時無刻不是受到了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顯著影響。學校教育的傳導機制與這種生活化的教育並無本質的不同,也是通過榜樣示範和模仿學習等手段來傳達教化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環境。

不過杜威承認,「學校是特殊的環境」,「學校當然總是明確地根據影響其成員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傾向而塑造的環境典型。」(第21頁)學校環境的特殊性主要在於,人們總是盡可能全面展現人類文明的精華面,而避免社會醜陋現象的出現,有其淨化功能,相對於社會環境顯得單純和理性。雖然杜威承認了學校教育相對於社會教育的特殊性,不過他反對將學校教育隔絕於社會教育這一大環境之外。

恰恰相反,學校教育應該為了學生更有力地去應付外甚至去淨化面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而不是讓學生從社會環境中退出來,成為襁褓中的嬰兒弱不禁風,弱化學校的社會教育功能。「如果學校脫離校外環境中有效的教育條件,學校必然拘泥書本和偽理智的精神替代社會的精神。」很不幸的是,當下中國的兒童教育情況恰是如此拘泥書本和脫離社會。

只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識,和學習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第43頁)

如果學校一味強調學校環境的特殊性,杜威認為這是極其危險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應付環境的技能並不能通過**們教給兒童的那些先入為主的成見來完成。「真正的社會控制就是要養成一定的心理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動作的一種方法,使們有效地參與聯合的活動。

」(第39頁)這需要孩子們自己在學校這一社會共同體裡學會如何進行群體生活的技能,與他人進行溝通和合作的方法。**不能越俎代庖,只是營造一種環境,讓兒童們自己感受、經驗,久而久之將社會生活規則內化為自己生活的一種習慣,尤其是民主的生活習慣。

「當我們不再企圖用和**成就進行固定的比較來解釋未成熟狀態時,就不得不拋棄把未成熟的狀態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見解。拋棄了這種見解,我們也就不得不放棄一種習慣,把教學看作知識灌進等待裝載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補這個缺陷的方法。」(第56頁)杜威這種「不問年齡大小」的教育理論,使得**和教師在傳統兒童教育中的說教者的形象定位「毀於一旦」,其主體地位或絕對主導地位可以說蕩然無存。

主張兒童主體地位的「兒童中心論」無疑是取消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和強勢地位,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杜威給教師進行的重新定位,即「教育無目的論」。所謂教育無目的論,是針對**來說的,「教育的過程是乙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兒童生活和成長是無止境的過程,兒童教育則是一種在生活中成長發展的過程,讓兒童在生活過程中自己自由自在地學習、成長、提高,**不應該給兒童們設定那些那些尚不可理解、遙不可及的終極目標。

用杜威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第54頁)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兒童自身之外另外棄置乙個目標讓其去追求,而是看教育本身能給孩子的首創精神和可塑性提供乙個什麼樣的環境條件,為孩子們實現自身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麼程度。教育的成功,不在於周而復始地給孩子們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面向未來的開放程度,以及提供給孩子們自己塑造自我、發掘天賦潛能、實現願望的機會多少。

教育是一種塑造,而不是一種重演。唯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青出藍而勝於藍。如果只是服從,那麼只有簡單地進行代際重複。

有人批評,教育無目的論是一種自由放任主義。杜威則指出培養兒童自己主動去應付環境的習慣,並不是放任自流。這與盧梭的自然主義的率性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杜威的無目的教育實際上並不是無目的的。他只是希望通過消解傳統教育中對兒童的社會強制,進而實現兩個最主要教育目的:一是民主的生活方式,二是科學的思維方法。

只有通過這兩者,才能實現教育與民主社會的統一。

三、「教育就是生活」:學校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

杜威說,「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即是生活。

」「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第58頁)換句話就是「從做中學」。杜威認為,「努力使自己繼續不斷地生存,這是生活的本性。

因為生活的延續只能通過經久的更新才能達到,所以生活便是乙個自我更新的過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係,正如營養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關係一樣。」(第10頁)杜威還說,「我們並不生活在乙個固定不變的和完結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乙個向前發展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展望未來,而回顧過去——一切知識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顧過去的——它的價值在於使我們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應付未來。

」(第161頁)換言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存續的營養品。而現實生活的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兒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應付各種不同的環境壓力的技能,養成兒童自己追求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習養成審時度勢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主動地去尋找與環境相適應,甚至改變環境的方法,而不是做環境的奴隸。

同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多樣的,兒童在方法選擇上的多樣性甚至創造性值得尊重讚揚,而不是壓制批評。

杜威堅信,「使們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的產物。」(第55頁)他反對事先教會課本裡的理論知識,然後再去在實踐中檢驗,進而用其去指導實踐。其理路恰恰相反,強調真實或者盡量**的生活情境教育,堅信主張在實踐中、從直接經驗中去追求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其中養成一種在生活實踐中主動解決問題、追求新知的正確思維方法至為重要。

杜威在其《我們怎樣思維》中把思維活動具體分為五步,稱五步思維法:(1)要安排真實經驗的情境,要有乙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2)在情境中要能產生乙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3)要占有可利用的資料以作出必要的觀察與整理,對付這個問題;(4)要經驗活動去驗證假定,提出解決方法;(5)根據驗證成敗得出結論。(參見第174頁)這裡面,培養學生們基於真實情境下的問題意識是形成正確思維方法的關鍵。

但是,通常「由於學校缺乏產生真正問題的材料和作業,學生的問題並不是他自己的;或者寧可說,這些問題是他自己的,但只是作為乙個學生,而不是作為乙個人。」(第166頁)杜威認為,這種沒有問題意識的課程都是些有名無實的「課程」,兒童應付這些不是自己的問題或課程是種極大的浪費,令人痛惜。

基於上述學習過程以及對身臨其境的問題意識的要求,需要對課程和教材進行精心編排與設計,其指導思想是學樣的現實生活、教材和方法三位一體。依據現實生活需要安排課程,再根據課程內容編寫、選擇教材,在教材實施過程中須將其設計成各種不同的生活實踐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經歷。當然,找到作為經驗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發展的途徑的方法也很重要。

方法主要包括:「直截了當的態度,靈活的理智興趣或虛心的學習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擔包括思維在內的個人活動後果的責任心。」(第191頁)

杜威這種強調生活情境和問題意識的經驗主義教育理念,反對了刻板僵化的教條主義,較好地避免了強制灌輸、兒童厭學的缺點。不過,在如何系統地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方面尚存在挑戰。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後感

讓思想開出民主之花 民主主義與教育 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專著,初讀時覺得很難理解,但耐心讀完後卻有很多收穫與啟發。杜威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與傳統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有些正好契合了新課程理念。1 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 誘發 引出 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新課程理念提倡啟發式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認為教學...

讀後感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從 的手記裡,我們還可以得到的 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 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裡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更需要終生有讀書的興趣,求知的慾...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工作之餘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李鎮西老師的 愛心與教育 這本書,真是百感交集,感慨良深。說實話,與 把教育當作自己熱愛的事業相比,我在思想認識上還沒達到這樣的高度,慚愧的說我是把教書育人當作謀生的職業來看待的,雖然我憑著自己的職業道德,兢兢業業,勤懇工作,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但總是覺得自己少了一些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