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教堂傳統課堂與新課程學生學習方式之比較

2021-09-16 01:36:20 字數 4140 閱讀 1216

高中新課程實驗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化,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學習的模式不同。傳統課堂教學強調對知識的學習,側重於積累,尤其是學習課本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學生往往成為接收的機器,缺乏思維的訓練。新課程實驗教學則強調學生必須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要主動地參與,同時,要關注現實、關注生活。

要求更加注重民主學習和**。強化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對文言文的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多地強調文體知識的學習,注重字詞句的訓練,注重段落大意的歸納,注重語法知識的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把語文當成工具,未能突出語文學習的審美情趣。通常情況下,只要把句子翻譯出來,理解字詞的意義就算完成任務。而新課程實驗教學,則把語文看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

學習中,既強調語文知識的積累,又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對文言文的學習,在學習文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習古人優秀的精神品格,讓自己得到高尚的情操陶冶,從而使文言文學習更有趣味。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學習,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對人生、對宇宙的聯想與感慨,體會詩中表現的遊子與思婦相思想愛之情。

2、 學習詩歌的欣賞方法,領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方法。

3、 學會運用**形式感受詩意美及韻律美。

二、重點:理解詩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三、難點:如何讓學生置身詩境,理解詩中的畫面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慨。

四、教時: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1、 介紹「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方法。

讓學生集體誦讀《楓橋夜泊》、《鹿柴》。然後,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學生談了自己的體會後,老師強調:

理解詩的意旨,就要「置身詩境,緣景時情」。最後,老師談自己的體會:第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詩境裡去,與詩人產生共鳴。

第二,找一些相關的意象,聯想、想象其畫面,從而體會作者此時此地此景此情。

在談《楓橋夜泊》時,我先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的意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然後,讓學生理解特定的時間:

夜半。再聯想這詩的主人公:乙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因鄉愁而難以入眠。

至此,我特啟發學生思考「客」字對理解詩的主旨的作用。客為什麼會有如此思想?我們來雲安中學讀書,是不是「客」?

我們有沒有產生過鄉思呢?這樣,我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切身體驗來理解,學生都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也都有過「客思鄉」之感受。至此,學生明白了這詩主人公的確是客,也會產生孤獨、寂寞之情,也會產生有家不能歸的痛苦。

在談《鹿柴》這首詩時,我也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空山」等意象來聯想,尤其是抓住「空」字來揣摩,進一步體會王維晚年隱居生活的寧靜與淡泊的思想。

2、 對《春江花月夜》的鑑賞。

先讓學生聽**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後再欣賞該詩配樂朗誦。老師從中適當講解,讓學生在聽中感受月出、月公升、月高懸時的感受。然後,找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與同學分享。

老師再點評,又把老師自己的體會與同學們分享。同時明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第一部分,體會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係。

過程:(1)、全體學生朗讀第一部分(開頭----但見長江送流水)然後,學生討論:這部分內容圍繞什麼來寫的,詩中描繪的畫面如何,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隨後,從每組裡找乙個代表發言。師生再點評,看誰的理解較好。接著,老師總評,提出分析詩歌時要注意的幾點:

詩中的背景是什麼?主要物件是什麼?詩中的畫面如何?

景與情的關係怎樣?再共同**。學生在**時認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點寫了月,這畫面是隨月的出現、上公升及高懸的不同位置而不同。

江與月的關係及周圍景色的關係也產生變化。

(2)、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見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幾句子,**人與月,人與水,人生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導學理解人類生生不息的永恆與宇宙萬物的永恆與變化的關係。

總結本教時所學的內容: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第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明白了學習欣賞詩歌,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作者的心靈裡去,運用想象、聯想等方法體會詩的意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領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體會了空闊、寧靜的月夜情景,也從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第二教時:

要點:分析第二部分,總結全詩的藝術特點。

過程:讓學生集體朗誦《春江花月夜》,然後重點分析、鑑賞第二部分內容(白雲一片去悠悠------結尾)。思考:這部分重點寫什麼?遊子、思婦的相思情景如何?

學生集體討論。然後,找學生代表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注意找意象:

白雲、高樓、妝鏡台、簾、擣衣砧板、鴻雁、江樹,也要注意分析思婦的動作與心理及遊子的動作與心理。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思想的作用。學生明白思婦與遊子純真的愛情美與人性美。

為了更好地把握內容,我著重要求學生從中找出相應的修辭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月的人性化,從而襯托出思婦的孤獨與寂寞。還引導學生注意思婦的動作,如捲簾,拂砧,這些細微動作恰好表現思婦因見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難耐的心情,從而進一步刻畫了她的相思之苦悶。

對遊子的分析,我則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其心理獨白的有關詞語,讓學生更好地體味。

最後,總結第二部分內容。學生回答,老師點撥: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點寫思婦和遊子的相思相望及綿綿的愁苦。

而月就是遊子與思婦相思的紐帶。全詩悲而不傷。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如古人說的「孤篇壓倒全唐」。

學生討論,本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然後師生共同分析,再總結本詩的藝術特點:

1、景、情、理完美結合。全詩將寫景、抒情、議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寫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種美景,以月為主要描寫物件,在抒情和議論時也緊緊地圍繞著月光來展開,從人之月初與自然之初的關係加以**,堪稱是巨集大的議論,但卻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髮,同時,抒發的是人間最常見的離人思婦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間最普遍的、最永恆的感情,且能把這種感情完全置於月夜之下來發揮。

2、本詩具有音律美。全詩韻律饒有特色,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以平韻起首,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而變化,平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後呼應,既回環往復,又層出不窮,**節奏感強烈而優美。

3、反覆朗讀全詩,力爭在課堂上能熟讀成誦。

論證:本教學設計主要體現新課程教學的理念。

1、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們知道,語文學習,關鍵要讓學生體會語文的樂趣。學生只有樂於學習,才可能有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有興趣了,會想方設法擠時間來學習,否則,學生只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他們認為有價值的科目,從而導致偏科現象的發生。我們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與大自然接觸少了,很多內容都不被學生看重,學生只會勉強地應付。這對語文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有鑑於此,我在教授這課時,想辦法讓學生感受古人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人生的思考。重點讓學生理解宇宙世界變與不變的永恆主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關注人對大自然的思考。

在理解景與情的關係時,想方設法讓學生學生觀察,學會**。

2、體現本單元詩歌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這種方法,聽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則另一回事了。怎麼才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學習?

怎樣讓詩歌的學習更有情趣?這是每個有責任心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在本課教學中,運用聯絡實際的教育理念,把現代生活的真實情境與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聯絡,從而讓學生更容易體會詩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詩人脈搏,真正達到與作者共鳴。

3、師生互動,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起來沒興趣,老師講、學生聽的情形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以致學生常常在堂上睡覺。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學習中,學生參與的程度決定教學效果好壞。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也可在學習中培養雙基,使學生聽說能力有較好的鍛鍊。

4、吸收傳統教學的長處,落實「雙基」,同時注重「啟發式」教學。在講授鑑賞方法時,注意「溫故知新」。為此,我先重溫小學時學習過的兩首詩《楓橋夜泊》和《鹿柴》,加深學生對所學詩詞的理解,也為自己舉例說理提供方便,用學生熟悉的詩歌作例子,學生更有親切感,老師隨口說出這些詩歌,對學生也是很好的榜樣,學生覺得老師都對古詩詞有較豐富的積累,樹立了老師的威信,學生更尊敬老師,從而對老師所教的詩歌也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新課的學習也可起到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5、強化朗讀意識,體現詩歌教學的本質特點。學生熟讀詩歌,是學習古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說:

「熟讀唐詩三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實踐證明,多讀、熟讀詩歌,既可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對詩歌的感性認識,也可以為寫作提供很好的範例,這樣,無論對寫詩歌或寫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為此,我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誦讀。

課程二 高中數學新課程與學生學習

第一講 上 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們感受到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學習困難,造成了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學生是否會學習成為提高學習成績的乙個瓶頸。我們首先希望了解一下我們的學生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學習問題。好在今天有這麼多一線的老師到場,我們特別希望聽聽從你們一線帶來的感受,看一看學...

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與反思

作者 牛貴波孔豔玲 地理教育 2013年第05期 一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描述 為有利於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行為的觀察和比較,高一地理備課組進行了必修3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的同課異構,兩節課描述如下。二 課堂中學生行為的觀察分析 教學效果的好壞,誠然與教師的 教 有著重要關係,但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學...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啟用課堂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數學

摘要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盡可能少的時間 投入盡可能小的精力,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實現教育教學的既定教學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的追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追求 有效教學 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熱點問題。本文筆者就如何啟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