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土建

2021-08-15 17:33:17 字數 5060 閱讀 3026

**埠電廠2×600mw機組新建一期工程質量

通病及防

治措施(土建部分)

2023年10月編制

一、一般土建工程

1.1土方工程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由於操作不善造成的質量事故,其危害性往往十分嚴重,如引起建築物沉陷、開裂、位移、傾斜,甚至倒塌、摧毀。因此,土方工程施工必須認真按設計和規範要求進行,以確保工程質量,現將土方工程施工中常遇的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簡述如下:

1.1.1 回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預控措施:

(1) 嚴格選擇好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

(2) 在回填土時,應嚴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加強施工前的檢驗。含水量大於最優含水量時,應採用翻鬆、晾曬、風乾方法降低;或採取換土回填,或均勻拌入乾土,或採用其他方法來降低。含水量過低,應灑水濕潤。

(3) 施工時還應嚴格控制每層鋪土厚度、壓(夯)實遍數、壓(夯)實路線。

(4) 加強對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幹密度的現場檢驗按規定取樣,嚴格每道工序的質量控制。

1.1.2 挖方邊坡塌方

預控措施:

(1) 對永久性挖方的邊坡坡度,應按設計要求放坡,一般在1:1~1:1.5之間。對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邊坡,土質較好時,邊坡可放寬一些。

(2) 開挖基坑(槽)和管溝,土質條件好,地下水位低於其底面標高時,挖方深度5m以內不加支撐的邊坡坡度在1:0.33~1:

1.5。施工期較長,挖方深度大於2m以上時,應作成直立壁加支撐。

(3) 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積水。當有地下水時,應及時採取降排水措施。

(4) 在坡頂上棄土、堆載時,棄土堆坡腳至挖方上邊緣的距離,應根據挖方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性質確定。土質乾燥密實時,其距離不得少於3m,土質鬆軟時,不得小於5m。

(5) 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洩水,避免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

1.1.3基坑泡水

預控措施:

(1) 基坑周圍應設排水溝。挖土放坡時,坡頂和坡腳至排水溝均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為0.5~1.0m。對永久性挖方邊坡上緣至山坡截水應保持5m距離。

(2) 基坑開挖時應逐層開挖,逐層放坡,並加深排水溝和集水井,隨時檢查邊坡坡度,不允許偏陡。邊坡上緣堆土或堆置材料時,至坡邊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不超過1.

5m。(3) 在潛水層內開挖基坑時,應在潛水層標高最低處放置排水溝和集水井。

(4) 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時,應在開挖標高坡腳設排水溝和集水井。

1.1.4 邊坡超挖

預控措施:

(1) 人工開挖應逐層清底和出土。

(2) 機械開挖應預留0.3m厚的採用人工修坡。

(3) 開挖過程中加強複測,嚴格定位,在坡頂邊腳設定標誌和邊線,並設專人檢查。

1.1.5 回填土擠動基礎牆體

預控措施:

(1) 基礎兩側用細土同時分層回填夯實。兩側填土高差控制不超過30cm。如遇暖氣溝或室內外回填標高相差較大,回填土時可在另一側臨時加木撐。

(2) 基礎牆體施工完畢,達到一定強度後再進行回填施工。同時避免在單側臨時大量堆料以及行走重型機械裝置。

1.2混凝土工程

1.2.1蜂窩

a、現象:混凝土結構區域性出現酥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b、產生的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准,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 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 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 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 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 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c、防治的措施:

(1) 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2) 小蜂窩:洗刷乾淨後,用1:2或1:

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刷洗淨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1.2.2麻麵

a、現象:混凝土區域性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租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b、產生的原因:

(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於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 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麵;

(3) 摸板拼縫不嚴,區域性漏漿;

(4) 模扳隔離刑塗刷不勻,或區域性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麵;

(5) 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c、防治的措施:

(1) 模板表面清理乾淨,不得粘有幹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2)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麵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麵抹平压光。

1.2.3孔洞

a、現象: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區域性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區域性或全部裸露。

b、產生的原因:

(1) 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件處,混凝上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 混凝上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 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4) 混凝土內掉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c、防治的措施:

(1) 在鋼筋密集處及複雜部位,採用細石混凝土澆灌,在模扳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門,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內,應及時清除乾淨;

(2) 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1.2.4露筋

a、現象: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b、產生的原因:

(1) 灌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 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折,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

(4) 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 木模扳未澆水濕潤.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稜、掉角,導致漏筋

c、防治的措施:

(1) 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驗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應充分濕潤並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稜角。

(2) 表面漏筋,刷洗淨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允滿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顆粒,洗刷乾淨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1.2.5縫隙、夾層

a、現象:混凝土內存在水平或垂直的鬆散混疑土夾層。

b、產生的原因:

(1) 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鬆動石子,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並充分濕潤就灌築混凝土;

(2) 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乾淨;

(3) 混疑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簡、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 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c、防治的措施:

(1) 認真按施工驗收規範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應清理乾淨並洗淨;混凝土澆灌高度大於2m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應先澆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以利結合良好,並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2) 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鬆散混凝土鑿去,洗刷乾淨後,用1:2或1:2.

5水泥砂漿填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鬆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乾淨後支模,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後進行壓漿處理

1.2. 6缺稜掉角

a、現象: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區域性掉落,不規則,稜角有缺陷

b、產生的原因:

(1) 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澆築後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稜角被粘掉;

(2) 低溫施工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稜角被碰掉;

(4) 模板未塗刷隔離劑,或塗刷不均。

c、防治措施:

(1) 木模板在澆築混凝土前應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築後應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應具有1.2n/mm2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稜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稜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保護好,以免碰損。

(2) 缺稜掉角,可將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 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1.2.7表面不平整

a、現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b、產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澆築後,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 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鬆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 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c、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範操作,灌築混凝土後,應根據水平控制標誌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压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開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築混凝土時,加強檢查,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目錄第1章編制依據和原則 2 一 編制依據 2 二 編制原則 3 第2章工程概況 3 第3章常見施工質量通病產生原因及其防治 3 一地基與基礎工程 3 一 泥漿護壁鑽孔灌注樁 3 二 基坑支護開挖工程 5 三 地下室防水工程 6 二主體工程 7 一 模板工程 7 二 鋼筋工程 8 三 混凝土工程 9...

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一 牆面抹灰空鼓 裂縫 預防措施 1 對抹灰所用原材料 摻合料 外加劑應嚴格進場控制,其品種和效能應符合質量要求,砂漿的配合比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執行。2 基層處理 先檢查牆砌體上部頂磚的砌築質量,頂磚應緊湊砂漿嵌填密實,對牆體上孔洞的封堵,抹灰前基層表面的塵土 汙垢 油漬等汙染應清除乾淨,抹灰之前對牆...

質量通病預防措施

1.土方工程 1.1.挖方邊坡塌方 1.1.1.現象 在挖方過程中或挖方後,基坑 槽 邊坡土方區域性或大面積塌落或滑塌,使地基土受到擾動,承載力降低,嚴重的會影響建築物的穩定和施工安全。1.1.2.原因分析 基坑 槽 開挖較深,放坡不夠 或挖方尺寸不夠,將坡腳挖去 或通過不同土層時,沒有根據土的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