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

2021-08-02 21:01:40 字數 4757 閱讀 4503

創新是乙個民族的靈魂,是乙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因此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科技素質,培養適應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勞動者是時代賦予每乙個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思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展開:

一、由「問」開始,激發創新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後產生新問題而告終。只有存在問題,學生才會產生困惑和求解的願望,進而促使學生展開**活動。因此,**應從提出問題開始。

在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1、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樂問」。

首先,教師應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想問」。提問是孩子的天性,而不少孩子被送入學校後,智慧型的甘泉卻反而漸漸乾涸,聽不到他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重要原因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往往通過灌輸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師成為學生眼中的「神」,很多學生認為教師說的或課本上寫的一定是正確的。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生很難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就提不出問題了。因此,要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營造寬鬆、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係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係,從感情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

其次,教師還要鼓勵、提倡學生大膽質疑,樹立「言者無畏」的意識。小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即便是看到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上半天,一邊觀察小螞蟻,一邊還會沒完沒了地提問:「小螞蟻在幹麼?

、它們是怎麼吃飯的?螞蟻會說話嗎?螞蟻待會兒認得回家的路嗎?

」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複雜,甚至有的也不成為「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自於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及其感受。我們進行科學學科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像觀察螞蟻那樣,去觀察、研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乙個個新的問題。

只有當學生能主動地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多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的時候,才真正地意味著學生自主**的開始。

因此,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幼稚的還是較有深度的,教師都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傾聽,多鼓勵少責難,把學生這種**興趣引導到科學**活動中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開啟問題意識的大門。學生在學習上才會產生積極性、主動性,他們才會越來越「樂問」。

2、培養質疑能力,讓學生「善問」。

首先要「引而生疑」。引導學生從一些生活現象和實驗中,提出一些疑問。如執教《植物的一生》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前一天每人準備一株帶根的植物浸在滴有紅色墨水的試管裡。

第二天,學生驚奇地發現:植物的莖、葉脈都變紅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學生都想弄個水落石出。因此一上課,學生紛紛提出問題:「莖、葉脈沒有浸在紅水中,為什麼會變紅?

試管裡的紅水為什麼會變少?」等。這時,我再講解這是因為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於是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一抽象的知識點。其次,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敢於提出來,有了明確的要求,學生就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做。這就將質疑內容的**歸於學生。

最後,教師要起好「主導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教師要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的,應為學生怎樣提問和該提什麼問題做示範,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組織學生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並讓學生去討論,適時點撥。此時,學生會把這種提問當作學習的動力,並為解決問題而努力學習。

3、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會問」。

雖然,學生已經「善問」了,但不等於就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處,往往會出現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不能切中要害,有時甚至還會提出一些與學習內容無關緊要的問題,浪費時間。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會問」。

二、以「樂」引線,營造創新氛圍。

科學這門學科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它包羅永珍。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只要教師善於組織這些內容,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後,不能停留在興趣上面,要不斷引導,把這種直接興趣發展成為愛好科學,並進而成為學生的志向,教師不斷地營造創新氛圍,引導學生把學習跟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聯絡在一起。

1、 寓教學於遊戲之中。

遊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在科學教學中適當採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匯入新課就可以採用遊戲的形式,如教「今天刮什麼風」時,教師先請同學猜一則謎語:

「.生來本無形,走動便有聲。夏天無它熱,冬天有它冷。

」(謎底:風)。學生猜出了很開心,就會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

2、在「問題的情境」中樂一樂。

創設「問題的情境」就是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或事物,使他們不能單純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面前的問題或事物,從而激起學生渴求知識的需要。例如教「雷電的秘密」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雷鳴電閃,古代的外國人認為這是上帝在發怒。

中國古人說這是雷公公與閃電娘娘在懲罰壞人。 1752 年 7 月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把乙隻綢子做的大風箏放到雲中,在風箏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雷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學生都經歷過雷電現象,這時經過教師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卻難以回答,產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維也處於積極狀態。

教師進行「雷電」的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接受。

3、在實驗的過程中樂一樂。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許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實驗來。如教師演示「熱噴泉」的實驗。在乙隻盛有少量水的燒瓶上塞上帶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師用熱水澆在燒瓶外面,瓶裡的水立刻從玻璃管上噴出,就像噴泉一樣。

學生看了實驗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這是什麼道理。這時教師進行「熱脹冷縮」知識的教學,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更能提高學習興趣。

好動是兒童的特點,科學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如上「二氧化碳」一課時,讓學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蠟燭放在大燒杯裡點燃,然後把事先製好的二氧化碳沿著大燒杯壁倒下去,結果越低的蠟燭越先滅,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進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及作用。

4、在多**中感受科學。

在科學教學中,電化教學可以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比如教學「鳥」這一課,首先放鳥的錄影,千姿百態的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百鳥之中,樂於跟隨老師去學習鳥的知識。

三、巧妙設計,在主動中鍛鍊創新思維。

1、創設和諧氣氛,師生共同協作。

創設和諧氣氛,就是要求老師拋棄師道尊嚴,客觀地認識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是活動的主體。創設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使學生願意思考,樂於參與,積極動手。師生共同協作就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活動中,老師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使學生在創新活動中起主體作用。 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問題裡,通過積極、自覺的思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運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畢竟有限,老師則要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啟發誘導和適當的幫助,但決不能包辦代替,把學生置於被動的地位,否則就容易扼殺學生的智慧型和創新才能。

老師和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協作,才能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參與,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有利於學生探索、創新、創造。例如:有乙個學生對傘架掛衣架有研究。

雖然之前我了解了這方面其他學生已經思考過了,但是我沒有扼殺這個建議,反過來向他了解這個建議的可行性,提出讓他在自己家裡進行這項試驗。雖然這個專案後來沒有得獎,但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保護。

2、精心設計,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鼓舞人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力量,是啟發學生認知積極性的一種積極心理,是發揮學生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慾望的動力。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使講授的教學內容不斷地更新;採用的教學形式的不斷地變化,對教材的處理更要表現出靈活性、藝術性、創新性。 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思維不斷求異、創新。 培養他們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求教師重視發揮成功的激勵作用,造就學生的進取心、成就感、榮譽感和快樂感。因此教師要特別地重視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進步。讓學生從中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利用各種**輔助教學。標本、模型,給學生直接的視覺感受,容易直接引起學生的興趣;幻燈、掛圖,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運用cai軟體可以變靜為動,超越時空,化抽象為具體,以形象、生動、直觀的影象,激發濃厚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索欲,使學生通過思索引發創新的思維過程。

3、根據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各有不同,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在自己的環境中受到的薰陶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包括感知、思維、想象、情感、氣質等方面獨特品質和風格,形成自己的特長。老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因材施教,使每乙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自己某一方面的創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 和個性特點,要注意到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材施教,還要求老師在學生發表自己的創新方案時,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要讓學生把話講完。

然後根據學生的方案,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輔導。既讓學生有充分的表現的機會,又使學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乙個學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創新才能。

總之,只要我們按照創新發明的客觀規律,發掘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和創新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條件,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使他們都能成為我國科技技術現代化的後備人才。

科學教學**

**題目:《科學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福清市元洪附小林如琰

科學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作者 茹暉 廣西教育 a版 2009年第11期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素質教育的重點確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培養 創新型 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創新型 人才必須善於創新思維。科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這是筆者在本文中所 ...

小學科學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小學何玉龍 內容摘要 培養學生小學科學的創造力,除了要重視創造行為的養成和創設 創造環境外,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要善於根據具體教學情景,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1 解放 學生的大腦,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2 解放 學生的嘴,多給...

科學課中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新的理念即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科為載體,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科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教材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創新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創新思維又表現為 主動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