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教育中培養學生幾種能力的嘗試

2021-07-12 08:42:29 字數 1290 閱讀 2015

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同志指出: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和普及,不僅僅是在中小學增加一門新的課程,也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技術原理、網路及應用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資訊科技教育,培養學生在現代資訊環境下的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律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實際上,這是人才、教育的競爭。教育的歷史告訴我們,教育的每一次重大的變革和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教育發展的動力。而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勝,人才的培養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

如何培養真正高素質的、能適應並充分參與激烈的社會競爭的各種人才,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乙個重大課題。我區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區中小學全面推行《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經過近半年的實踐與探索,筆者發現,中學資訊科技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本文僅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等三個方面作一粗淺的**。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在個體的腦子裡,而是人腦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深深感覺到,計算機網路所創設的智慧型化學習環境,是學生智力、能力、心理和諧、協調發展的一種理想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其優越性顯現得更加充分。

在現今的課堂教學模式中,一般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儘管我們也在高喊「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口號,但實際情況卻依然沒有大的、根本性的改變。我們所看到的是,在課堂上,依然是老師一講到底,教學方式依然還是教師問、學生答。

教師把一堂課的知識內容「問」完了,學生按照教師的「問題」「答」完了,這堂課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所能做的,那就只有被動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灌輸」的知識,而根本無創造性、無自主學習可言。因為,學生所需要「理解」的知識內容,教師早就給「理解」完了,學生只需將教師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全盤「接受」下來,進行超強度的記憶、背誦就行了。

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無法從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上把所學的知識「順應」與「同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因此,也很難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真正」的知識。並且,這種「灌輸」與「接受」的模式,使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從另一角度看,教師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也不可能讓乙個班級中

四、五十個學生全部「整齊劃一」的接受下來。對思維能力較弱、反應比較慢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揣摩、領會、跟上教師的思路,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努力,但教學效果並不佳」,也就不難解釋了。

在小學資訊科技教育中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學校高超 摘要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資訊科技的習慣,是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重要的乙個環節。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學習中主要表現為自我控制及主動學習能力不強,而當前我國的教學體制存在著不少缺點 重教有餘,重學不足 灌輸有餘,啟發不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

資訊科技教育反思

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我們的課程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從計算機課走到了資訊科技課,從程式設計教學到應用的教學 現在的資訊科技到了非常的時期。因為,有許多人認為這門學科將來能否存在下去都成問題。尤其在於,歐 美 日本等都沒有專門設立這樣一門課程,對於中國還有必要嗎?這樣的問題從國外的參考到理論的推導都有許...

資訊科技教育實習報告

雖然我的授課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我發現由於資訊科技這門課的特殊性,除了教課內容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我克服。因為資訊科技這門課對實踐要求很高,所以我的講課時間必須維持在一定的時間,在其後的學生自由練習時間裡,我必須合理安排時間,最後要對學生時間作業進行點評。我這過程中我不得不強調對於現代教學技術的掌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