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反思之我見

2021-07-10 22:49:26 字數 3304 閱讀 1490

一、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作為知識內容豐富、人文氣息濃厚、思辨方法突出的歷史教育應該在此過程中肩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經過本人的教學實踐,把新舊課程進行深入對比,感受到高中課程新的特色:

①課程目標能力化;②課程結構合理化;③學習知識廣泛化;④實踐活動針對化

可見,新課改更加具體、明確,有針對性,更體現了充分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留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來把持知識的外延。那麼教師該如何把握這些特徵,更好地投身於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便成為每位教師深思審度的重點。

二、新課改中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會經常思考什麼是「有效的歷史教育」?「有效的歷史教育應當給人以思想,給人以眼界,給人以胸懷,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歷史教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1.教學理念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應以講授為主,而新的課程改革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對話交流和分享興趣和經驗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相互促進學習的過程。所以,歷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應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應由居高臨下的師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就對教師有了全新的要求:

①知識儲備要充足;②課前準備要充分;③課堂引導要有序;④講授技巧要精準。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中《孔子與老子》的授課。傳統的教學是講授的過程中穿插提問和總結,但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後,教師便採用了創設情境和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展示,創設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歷史風塵使孔子的面目變得複雜神秘,請同學們查詢資料,選擇適當的角度和適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過分組合作**,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並總結孔子精神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這需要課前教師對學生的學情狀況進行認真的調查,常言道:「功夫在詩外。」其實新的教學理念中讓教師的許多功夫也應下在課外。

2.教學實踐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的恰倒好處的應用,是值得深思的。「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新課程中的歷史教師要成為奔淌的河流,成為專家型教師。在備教材之外,更應該在上課前「備理念、備資源、備目標、備教法、備延伸」。

由於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主體參與程度的增強,使課堂教學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必須隨之提高,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①總結成功經驗;②查詢不足原因;③記錄學生情況;④改進教學失誤。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宋明理學》的授課。備課時準備了很多資料,也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但在實踐中卻有了不盡人意之處。就拿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說: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學術觀點。但不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哪乙個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於「三教合一」更是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楚。

朱陸之辯,原本要從世界觀的不同切入,但沒有學習哲學的學生根本不太明白什麼是世界觀,更別說什麼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了。所以課後自我反思,感覺到了三維目標的確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實。這就要求必須在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讓學生便於破解難題,必須在知識積累、學科素養、教學資源上擁有更豐富的積累。

3.教學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灌注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聽課被動,師生缺乏主動交流。這種教學沒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學生僅是「在學習」,沒有「會學習」。而新課程改革使教師認識到真正的課堂應該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能動性,突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寬鬆和諧氛圍的民主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乙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傳道、授業、解惑」。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的授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課改前四課內容的合併,而且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把握課堂內容並吸收消化,要求教師精心設定具有特色的問題並將全課內容高效整合,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要點分明。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更要努力讓學生的思想火花迸發出來,那麼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就該注意問題的指向,問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解決問題來鍛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3]

4.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培訓後上崗,邊學習邊教學,難免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①新教材,取捨左右為難。由於歷史的教材編寫現採用了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而學生憑藉自己的初中歷史學習水平難以與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學習相銜接,教學跨度和課時容量明顯加大。

以便出現粗講不放心,精講沒時間,取捨時左右為難的窘境。②新課時,上課舉步維艱。由於高一未分文理科,歷史學科每週兩課時,如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進度要求,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如果為了完成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任務,那麼每堂課的容量就會增加,不僅無法實施新課改中的新的教學方法,更增添了學生們的學業壓力。③新任務,學生不堪重負。就歷史學科而言,每課課後習題都有「解析**」,但課堂之外還會給學生留有研究性學習,學生會感覺到學業負擔的加重。

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和迷茫,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的改進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剛產生時,並不都是十全十美,但總是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是要取代舊事物的。」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課程中的教學建議

1.樹立全新教學觀念

「必須全面實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4]從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

2.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教師要適應新角色,要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自覺獲取新知識。

3.建議教學形式多樣

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實踐,去感悟歷史,去體驗歷史。

4.加強知識思想整合

教學過程中多借鑑歷史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成敗得失,幫助學生體會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真諦,激發學生了解歷史的熱情,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使命不僅在於課程知識與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毋庸質疑,新課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是一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全新變化,是真正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大規模嘗試」[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實踐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進而更好的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之我見

作者 姚小曼 神州 2012年第13期 摘要 在素質教育的宗旨下把歷史講出新意,講出活力,講出情感,以使學生能夠很輕鬆地接受,有所得 有所體會和感受,這既符合長遠的教育教學目標,符合培養能力型 素質性人才的要求,同時,也符合高中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因為,高中生是處在乙個由單純記憶轉向記憶和理解雙重應用...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少學生不喜歡歷史課。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 人文性 歷史性 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 四性 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一 ...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 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歷史,但很反感歷史課,尤其是高考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