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專題複習

2021-07-08 08:59:39 字數 4718 閱讀 6321

第50、51課時《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專題複習

教學目標:感受命題型別,體會解題思路

教學步驟:

一、例題感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9分)

儒家宣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道家主張「聖人處無為之事」(《老子?第二章》),兩章存在明顯差異。

但這種差異並非截然對立,只是它們關注的問題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同而已。這種差異的存在也使得它們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長、融會貫通。事實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本身亦即為「儒道互補」的明證。

「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後兩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國思想文化演進的主要內容。各個時代的人們,大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拿起它來武裝自己,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哪怕來到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重提「儒道互補」無疑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事實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本身亦即為『儒道互補』的明證」,結合文段,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示例:「天下有道則見」,主張國家「有道」則出仕,體現了儒家「有為」的思想;(2分)「無道則隱」,國家「無道」則安于貧賤,決不阿世求榮,這與道家「無為」的思想一致。兩者合而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補」的體現。

(2分)

(2)「哪怕來到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重提『儒道互補』無疑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請就「儒道互補」的理念對當今競爭社會的積極意義這一點加以**。(5分)

示例:面對競爭,我們既要用儒家積極有為的態度去對待每個過程,執著前行,銳意進取,不輕言放棄;同時,又要用道家超逸無為的思想調節緊張心態,做到淡泊名利,潔身自好,遭遇失敗更要超然通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知識儲備

了解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已出現的思想概念。

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規範答題,**題題型的答題方法。

三、練習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9分)

儒家向來重視「義利」之辨,強調辨明「義」與「利」的關係。下面是先秦儒家有關「義利觀」的幾段文字: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孔子曰:「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孟子?萬章上》)

荀子曰:「義與利也,人之所兩有也。……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荀子大略》)

(1)結合選段,請從三個方面簡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認為的「義」與「利」的關係3分)

(2)聯絡生活實際,舉例**先秦儒家「義利觀」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左右)(6分)

答:(1)義利兼顧(義利並重、義利並舉)義以生利以義為上(以義制利、先義後利、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2)示例:當今社會,儒家「義利觀」對我們弘揚社會道義、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經濟規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理應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圖。

利潤的獲得,必須受到社會道德規範、國家法律法規等「義」的約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鄭州雙匯豬肉事件等,都是企業見利忘義自毀前程的典型例證。

2、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

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

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①,必請所與②;問有餘,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孟子離委上》)

【注】①徹:通「撤」,撤除。②與:通「予」,給予。

(1) 孔子和孟子認為應該怎樣侍奉父母?(4分)

答:既要懂得「養」父母(「養口體」),讓父母衣食無憂;更要懂得「敬」父母(「養志」),尊重、滿足父母的意願。

(2) 請結合孟子的觀點談談應該怎樣修身? (5分)

答:修身的根本是守護好自身。守護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這就能侍奉好父母,反之就不能侍奉發父母。

侍奉父母是所有服侍工作的根本。守護自己而使自己歸於仁義禮智,就能治國平天下。因此守護自己是人一切操守的根本。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1)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請你談談對材料中所講的「自省」問題的理解。

答:此處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孔門**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2)結合上面的選段,你認為下面選段體現了孔子的什麼觀點?

子夏曰:「賢賢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注】①賢賢易色:看重賢德而輕視表面的姿態。②致其身:致,獻出,盡力。這裡指把生命獻給國君。

答:體現了孔子教育以德為先的觀點。孔子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子夏繼承孔子的思想,認為判斷乙個人有沒有學問及其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體體現。

4、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題。(9分)

《孟子告子上》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告子說:「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東邊開個口就往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就往西流。人性本來就不分善與不善,就像水流本來不分向東向西一樣。」

孟子說:「水流確實是本來不分向東向西的,難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嗎?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樣。

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

是形勢導致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變得不善,他本性的改變也正像這樣。」

孟子在這段話中圍繞人性問題提出什麼觀點?對此,你有何理解?

答:認為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孟子以水為喻,認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或是被私慾所蒙蔽,所以人應該放棄私利,儲存仁義。

(也可從「性惡論」、「人本性無所謂善惡」等角度來談)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9分)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眾多思想家的關注。到了宋代,理學思潮形成,並佔據了主導地位。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大聲疾呼「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認為「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自朱熹之後,理學家進一步誇大了「人欲」的危險與罪惡表現出禁欲主義的傾向。「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雖然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不良影響也是明顯的。很多思想家對這一主張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無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義疏證》卷上),認為理學家的主張會導致「喪盡天良」(同上)的後果。

在現代社會,同樣存在理與欲之間的矛盾。當今學者更願意客觀辯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應當正確處理慾望與規範的關係。

只有這樣,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終得到合理的滿足。

(1)結合文段,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觀點。(4分)

答:①在朱熹看來,人求「飲食」、男女結為「夫妻」,是人與社會發展的正常需要,並不違反「天理」。但如果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過分之求,屬於「人欲」之列了,就應該加以否定。

他認為「天理」作為一種普遍的、公共的道德準則,是社會整體利益的體現,而「人欲」則是道德敗壞的標誌,是只顧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為。

②在朱熹看來,乙個人的心中,只要儲存著「天理」,「人欲」就會消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麼「天理」就會消亡。「天理」和「人欲」是不可能混雜在一處的。為此,他大聲疾呼「革盡人欲,復盡天理」,認為只有徹底消滅「人欲」,才能恢復「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導作用。

(2)請試舉一例**在現代社會中人應該如何客觀辯證地看待理與欲之間的關係。(5分)

答:在現代社會中,同樣存在社會的道德規範與人的慾望滿足之間的矛盾。例如在體育競賽中,每個運動員都志在摘金奪銀,這可以說也是人的一種慾望的表現,理應得到肯定與尊重。

但是如果為了這一目的而服用興奮劑,就違反了體育精神與比賽規則,是不允許的。從大的方面說,人類為了求發展、謀生存,過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造成嚴重的環境危機,其實也是放縱慾望的結果,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9分)

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成為學界思潮,而顧炎武無疑是這一思潮的傑出代表,下面選擇了幾段相關文字:

「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

「(著書)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顧炎武《日知錄?著書之難》)

「凡(顧炎武)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當明末年,(顧炎武)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潘耒《日知錄序》)

(1)結合選段,可見「經世致用」作為一種新學風,主張治學須3分)

(2)有學者認為,「經世致用」與「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傳統有一致性。結合選段,請舉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體事例對兩者的一致性加以**。(6分)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課程說明

朱於國一 課程目標 1 借助工具書 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查詢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 相關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細讀教材提供的章節,有側重地進行 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2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了解中...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一 名詞解釋題 1 民族文化 在乙個多民族的國家裡,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 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0321 中國文化概論 筆記依據教材 中國文化概論 王寧主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筆記依據目錄 緒論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節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條件 第二節區域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多樣分布 第三節古代開發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