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

2021-04-03 17:18:29 字數 4611 閱讀 7114

中國文化概論資料--------緒論

1廣義文化: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井繩存在的總和。

02、01 三要點: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絡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廣義文化是乙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乙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狹義的文化又稱人文文化,是某一社會集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累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

2文化產品:廣義-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狹義-專指精神產品。文化內涵:不屬於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絡(現象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經驗性特點)。文化事象:

當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覆出現時,其中就含有規律性,成為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學研究的基礎單位。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3中國古代觀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是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炎黃文化,它屬於國別文化,具有多維性特點。

5兩個文化層02:上層文化、底層文化。上層文化以文字典籍為媒介,底層文化靠口頭傳承

6文化是乙個歷史概念。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說苑》。

7 01中國傳統文化: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文化傳統:

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是傳承中積澱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帶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積極作用——文化精華,是優秀傳統,負面作用——糟粕,是不良傳統。

8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基本內容:(1)有關文化的一般概念。在文化的外延問題上與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具體問題的論述上盡量注意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2)中國文化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3)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4)有關中國文化分科的知識——兩分法(物質、精神)、三分法(物質、制度、精神)、四分法(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也是本課程採用)(5)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目的和任務:(1)使學習者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長熱愛並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發展的意識(2)是學習者正確認識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情,增強愛國主義的意識(3)是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從而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社會、認識社會(4)使學習者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建設我過社會主義文化作出積極的努力。

第一章中國文化概論的地理背景

1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

2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02:河流、地理通道(交通便利)

3構成區域文化的幾個因素: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

特定區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域意識,並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係(此情況下產生的區域文化最具歷史的深度、廣度、高度)。典範人物潛移默化的影響(典範人物是乙個地區的「民智資源」)

4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03:土地的開墾。水利的興修。運河的開鑿。

5最南的雲貴高原,是古代所謂的「西南夷」雜居的地區。北面的大巴山地區有古巴人、氐人、羌人。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

山西居「天下形式」之說。珠江水系和閩江水系是兩個大水系,這一帶是秦漢時「百越」民族的居住

6竺可楨指出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大勢由暖變冷。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溫暖期。第二時期,寒暖交錯期。第三時期,寒冷時期,稱為「方志時期」。第四時期,「儀器觀測期」

7最終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聯合與融會。

8**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佔主導傾向的追求。到西周時期,「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

9蒙古族最早出現的人群是獫狁,之後是北狄。秦漢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蒙古、滿族。

10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接著才是經濟中心的南移。

南北對峙:南方的經濟高潮與北方的劇烈的民族融合同時並舉。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同時充當著這對峙的文化高潮的高大歷史舞台。

元明清時,中國文化發展的遲滯真正開始。

11中國地理的自然特徵: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12《禹貢》,此文獻以北山川為標誌,將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古濟水、黃河之間為兗州;渤海、泰山之間為青州;黃海、泰山、淮河之間為徐州; 淮河以南、大海以西為揚州;荊山以南、橫山以北為荊州;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為豫州;華山以南、怒江以東的漢中、四川盆地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東為雍州西河以東、東河以西為冀州。

13中國古代文化的基幹:齊魯的儒家文化、三晉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楚辭文字。

14司馬遷把「天下」非分為四大基本經濟區:山西(即關中)地區(有「先王」之遺風),山東地區,江南地區,龍門—碣石以北農牧交錯地帶。

15司馬遷認為齊國的風俗有寬緩闊達,足智慧型,好議論,不喜歡群鬥,善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國之風。

16地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資源。「書楚語,作楚聲」的屈原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根基。

17孟子提出,不違天時觀念。賈思勰《齊民要術》—「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

18「通漕四渠」: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水。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1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指的是從遠古至先秦這一漫長時期中的文化經歷。

2舊石器時代的特徵是打製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時代的特徵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

製造、磨光石器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

3新石器時代結束於至今2023年左右,分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農業、製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製造是貫穿於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手工業。

快輪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現,陶器的燒製還帶出了重大意義的手工業——青銅器製造。

4依文獻記載把上古文化分為炎黃、東夷、苗蠻。20世紀考古發掘證明,三大區域實際是遠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長期融合的結果。

5紅山文化時期的祭祀遺址,淩源、建平兩縣交界地區還曾發現了建立在山頂上的「女神廟」和巨大的女神雕像

6「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三皇」人物的共同處都是文化發明者,五帝是黃帝、顓頊、高辛、堯、舜。

7多種族群向黃帝聚攏的原因:戰爭;宗教活動。

8堯舜時代著名的故事是「堯舜禪讓」。《史記》「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敬順昊天的宗教的現實功用是「敬授民時」,關係著耕農大事,是黃帝的後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夏代起中國開始的「家天下」的歷史,從夏初到周人建國之前,歷史的顯著特徵是族群的代興。考古發掘出「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認識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夏朝的歷史上有所謂的「太康失國」時期。

夏文化——尚忠,鯀、禹治水,夏人與土地的關係。

10自五帝時期以來,宗教崇拜大體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於此。分封制實施的特點和意義(1)作為一種制度,分封實際承認了包括商人在內的異族人生存的權利(2)旨在維護王室的統治分封,實際形成的是周王與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乙個激發歷史創造力的制度

12周人極端重視農業,把農耕賦予它某種「政道」。《尚書·無逸》中,周公告誡「君子」們「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

13春秋戰國:文化觀念的原創時代。歷史大事:一是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和兼併,目的在爭奪周王室失落的王權。一是民力的大發展。

14儒家——「救時弊」,是後代描繪社會藍圖的價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會批判的思想**。孔子,儒學文化背景是魯國禮樂文明。「仁」,「己所不欲,勿失於人」。

到孟子發展為「仁政」。《大學》認為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從「修身」開始,一直到「治國」、「平天下」

15道家——超然物外,超脫、在藝術。在人生觀上,老子「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無為而無不為」。

16莊子——莊子哲學的宗旨重在個體精神解放。積極影響在於藝術精神的培養。

17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是齊國的管仲,魏國的李悝,楚國、秦國變法的吳起、商鞅。目的在於富國強兵。後期法家的集大**物是韓非子。

18墨家學派——產生於春秋時期,創始人墨翟。核心「兼愛」、「尚同」(強調治理天下要統一社會意志,前提是「尚賢」)、「尚賢」、「節用」、「非樂」。保護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傾向。

墨子學派的出現本身,是那個時代私有生產大發展的結果,標誌著私營勞動階層已經開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19陰陽家一戰國時期的鄒衍。董仲舒用它來解釋《春秋》,建立了「天下感應」說。

20名家又稱刑名家,創始人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

21兩漢時期,漢武帝先後派唐蒙、司馬相如、張騫三次通使西南夷,並陸續設犍為、越西、武都、益周。對付匈奴直接引發了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武帝對匈奴的戰役中,有三次大戰役:

河南戰役、河西戰役、以及規模最大的漠北戰役。從漢宣帝時起,設立西域都護。

22「四海一家」的「大統一」意識,是西周以來就已成就的國家觀念,重關九譯、四裔來朝,是古代王朝引以為榮的大事。

23秦朝實施郡縣制。秦朝為**集權制奠定了規模,皇帝是最高權利者,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太尉(主管軍事,有其官無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檔案,負責監察白官和司法審判)。

24顧炎武在《日知路》裡,對秦漢的鄉治發出由衷的讚美,稱「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

《中國文化概論》串講

一 課程目標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學習者可初步掌握關於文化的基本概念,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地理環境 歷史脈絡以及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能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 認識社會上的文化現象 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的關係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政治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一 名詞解釋題 1 民族文化 在乙個多民族的國家裡,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 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0321 中國文化概論 筆記依據教材 中國文化概論 王寧主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筆記依據目錄 緒論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節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條件 第二節區域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多樣分布 第三節古代開發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