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國文化 上

2022-12-05 14:18:06 字數 5205 閱讀 3690

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佛教是一種外來文化,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認為人們痛苦的根源是由於在面對世間的種種現象時有分別心,因為分別而產生執著,隨之產生煩惱,要消除這種痛苦,就必須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各種各件聚合而生的,並不真實。這就是「空」的思想。

各位下午好,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乙個關係問題了,我想關於佛教本身應該也是很複雜的乙個問題,我對佛教本身我只能做乙個很簡略的介紹,主要是講佛教跟中國文化在互動中間怎麼樣相互地影響,但是因為佛教是乙個外來的文化了,那麼這種外來文化就對中國的文化是有極大的影響,有的學者就曾經這樣講過了,如果沒有佛教文化的傳入,中國現在的文化可能不是這樣的面貌,那樣乙個情況,那麼我首先講講,簡單地回顧一下佛教的創立、發展和佛教的主要的一些教義和理論。

一、佛教的創立、發展與佛教的主要思想

(一)佛教概說

那麼佛教是創立於西元前六世經的古印度,它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釋迦摩尼大約生活在西元前的566年到486年,對釋迦摩尼生卒年代學術界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乙個說法,因為沒有非常確切的一種史料來加以說明,所以大概也就是那麼乙個時期,他創立佛教在當時印度來講,是針對了當時印度的一些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和學術來講的,因為印度最古老的他們本土的宗教是婆羅門教,那麼婆羅門教是很有古老的傳統的,到了西元前六世紀的時候,婆羅門教本身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那個時候出現了一股思潮,在印度史上叫做沙門思潮,所謂沙門思潮這個裡面就是說有很多對婆羅門教的教義和它的一些修行的方式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看法,那麼這個沙門思潮裡面大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

它主要是針對當時婆羅門教強調我們的天地萬物都是由梵,大梵天那中間流轉出來的,所以每個生命其實也就是大梵天的乙個可以說是一部分,那麼最終他是要跟梵天去合一的,所謂的梵我合一,那麼這樣也就有點由梵天來決定一切的生命,那麼佛教就認為這樣一種對生命的產生、萬物的產生這樣一種解釋是不正確的、不準確的,所以它就提出了一種因果的理論來說明萬物的生成,特別是生命體的生成,生命體在佛教裡面就稱之為有情眾生,那麼同時它也反對那些不講因果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突然而有的,誰也不知道它怎麼一下子就出來了,或者說是它自然而然就是,沒有什麼原因可講,那麼佛教也反對這樣一種說法,所以它堅持一種因果的理論,但是又反對那樣一種沒有原因的說法,而這因果理論它又強調是在事物的本身,這個因是在事物的本身,那麼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絡的,沒有孤立的,原因總是會產生乙個結果,任何的乙個結果都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都是主要的是在事物的本身,這也就是在因果的說法上面形成佛教的乙個最根本的理論,就叫做緣起理論。

這個緣起理論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基本表述就是這樣乙個,這個其實我們可以看乙個從時間上面來表述的,此生故彼生,那麼這個時間前後的次序,此有故彼有,這是空間的關係,所以事物都是聯絡在一起的、都是有因緣的,或者是有前面的原因所以產生後面的結果,或者是有周圍其他的原因於是就產生這樣的結果,那麼這些因果裡面最主要的因就是在事物自身,那麼就是說佛教所講的業,或者叫做業力,那麼做為乙個生命體來講,它是有三業,身、口、意三業,所謂身、口、意三業,身就是我們種種的行為,口就是指我們種種的言論,意也就指我們的一種思想、觀念,所以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身、口、意來種下乙個因,這個因就叫做業,那麼有了這個因它就必然會產生乙個果,這個必然當然就要有條件,就是說這個條件成熟了這個因就會變成果,打個比喻來講,就是譬如有一顆種子,種子我們要遇到適合的氣溫、適合的濕度、適合的土壤,這個種子就會發芽,就會長出來,這個緣起因果也是這樣的道理,它就是強調這個種子主因是你自己,其他的還有許許多多的輔助的條件、環境,這個東西就會長出來了,這個可以說是佛教最基本的乙個理論,所謂緣起的理論,當然這個緣起的理論在佛教發展各個不同的階段它會有變化的,所以緣起理論是強調一切都有因和果,一切都是互相聯絡在一起的,而這種因果關係它是不斷地在轉化的。

那麼釋迦摩尼他悟道的道理,釋迦摩尼原來也是屬於婆羅門教的,在印度的正統的社會裡面他也是信婆羅門教的,後來他觀察到人生的這種生老病死之苦,還觀察到人生中間的種種其他的這種苦,佛教講了有八苦,除了剛才講到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外,那麼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冤家聚頭苦,還有求不得苦,想得到什麼但求不得,還有五蘊熾盛苦,所謂五蘊熾盛佛教認為一切的生命體都是由五個方面聚集而生成的,這就是所謂的五蘊,這五蘊就是指的色、受、想、行、識,色就指肉體方面的、物質性的一些東西,那麼受、想、行、識就是指生命體的感覺、思想、精神生活方面、精神領域裡面的東西,所以每個生命體,有情的眾生都是由這五蘊聚集而生成的,那麼這個五蘊不管是自身也好,還是你的感覺、精神這方面都有他自己的一種欲求,那麼這種欲求如果無限地發展,就是我熾盛的,「熾」就是熾烈的「熾」,燃燒非常得熾烈,追求非常得迫切,那樣的話當然就會給你得不到滿足的話,你就是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所以除了生老病死之苦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蘊熾盛這樣的苦,所以常常講了,乙個有情生命體就是充滿了苦或者煩惱,集中起來就有這八個方面的苦。

那麼這八個方面的苦是怎麼來的?當然具體地的來講就是你的那種貪欲、嗔心、愚痴,所謂的貪、嗔、痴三種心,那麼佛教也叫做三毒,一切的苦都**於這三種心,那麼問題是怎麼樣會有這三種心?怎麼樣會有這個東西?

佛教又分析了,這都是**於你的顛倒妄想,就是你沒有認清楚現象世界的真實的面貌,而被這個現象世界迷住了,看不清它的真實面貌,於是你就貪戀,執著於這樣的現象事情,這就是所謂的顛倒妄想,用佛教裡面的話來講就是無明,無明也就是愚痴,那麼因此佛教告訴你怎麼樣才能夠從這樣乙個苦、煩惱中間解脫出來?那根本的辦法就是要糾正你這種顛倒妄想,使你具備一種正確的認識,這種正確的認識就是讓你看到這個現象世界其實都是由種種的因緣聚合而成的,因此這個現象世界它不具有那種真實性,那麼這種所謂的真實性就是它有乙個恆常性和有乙個獨立的主體性,那麼既然我們就現象世界都是由種種的因緣聚合而有的,所以這個現象世界它沒有乙個獨立的自主性、主體性,也沒有乙個恆常性,一切因緣聚了就有了,因緣散了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佛教裡面可能我們常常熟悉這句話,叫做無常,無常就是說一切現象世界都是在剎那的生滅,所謂剎那的生滅就是很短暫的,剎那是梵語裡面表示時間的最短單位的乙個詞,一剎那我們講,一剎那之間,剎那就表示最短的時間單位,那麼在佛教看來,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現象世界都是在不斷地剎那地生滅的過程中,當然這個剎那也是相對的了,可能我們就是很長,這個時間很長,你比如人的一生,活了很短的我們說短命,你活了很長的,活了一百歲,這個人很長壽,你就人自身來比較,這個只有活了幾歲就死了、夭折了,這個活了一百歲還挺好,長壽,可是即使你活一百歲,跟整個的人類的歷史來比,或者跟整個的地球的歷史來比,我們再擴大跟整個宇宙來比,那也不就一剎那的事情嗎?實際上本身它也是個相對的,所以它通過因緣的聚合而生成各種各樣的我們的現象世界,現象世界它是沒有這種恆常性,一切的現象世界,不僅僅有情的生命體它有乙個生老病死,沒有乙個不死的,都會有生老病死的過程,即使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也有乙個成住壞空這樣的過程,這個是可以說一切的事物它的不可違背的規律是無常,既然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所以做為這個事物來講,它無非是這些因緣而已,它並不是有這樣乙個主體性,就是它自己這樣乙個主體性的東西,所以它是不具備乙個獨立的主體性,就是用佛教的話來講就叫做無我,所以一切現象世界的真實的面貌就是無常和無我。

但是這個就是佛教講的不爭,無常、無我,所以這個事物是不爭,不爭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教講的空,所以佛教講的空這個概念是在不真實的意義上來講的,而它講的空也不是把現象世界的這種暫存的狀態,或者我們叫做虛幻的狀態去給它徹底地否定掉,不是,特別是大乘佛教發展起來以後,就強調這樣一種非有非無,我們講空的時候不能離開它那個現象的有來講,那麼講現象的有也不能夠脫離了它那個本質的空來講,所以現象的假有跟它本性的真空這是關聯在一起的,所以不能夠用本質的真空來否定現象的假有的存在,也不能用現象的假有來否定本質的性空,如果是只講本質的空不講現象的有,這是一種偏執,反過來只講本質的空不講現象的有,也是一種偏執,所以大乘佛教就強調這種緣起應是一種中道的緣起,既看到它現象的幻有這一面,又要看到它本來的、本質的性空的這樣一面,只有這樣來認識才這一種正確的認識,才能夠把你原來的那種顛倒妄想給它糾正過來,因為原來的這種顛倒妄想造成你很多痛苦,這種顛倒妄想是什麼?就是你把現象世界看作是真實不虛的,於是產生了種種的分別心,有了種種的分別心之後,就又產生了對這種你所分別的東西產生了好噁喜怒,有了執著心,所以從分別心到執著心,然後就會產生你這種求不得、渴求、追求這樣一種煩惱了, 所以佛教就是說,我們從它的人生觀或者生命觀來講就乙個字可以概括,就是「苦」,所以也可以講佛教是認為一切皆苦,那麼怎麼樣來解決這個苦的問題?

就要讓你來認識到這個空,所以這個空也可以就是佛教的一種宇宙觀、認識論,所以你只有這樣以後才能夠不被現象世界扭曲了你的認識,那麼才能夠從現象世界中間來解脫出來,所以大概可以說是佛教最基本的、最簡單的這樣乙個教義和理論。

那麼這樣乙個教義和理論的形成它是乙個歷史的過程,所以釋迦摩尼最初建立起來的佛教怎麼樣才算是掙脫了、解脫了生死?那麼最初它是從破除我執入手的,也是就是說我們所以有現在這樣一些煩惱、痛苦,就是因為我對外物有所執著,因為我把自己跟一切現象世界的東西都給它分別開來,然後有我的追求,我想得到這個,我想得到那個,可是這些東西常常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煩惱和痛苦,所以最初釋迦摩尼創立的時候就叫破除這種我執,我執也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上面的追求,也包括精神上面的,我比你聰明、我比你有更多的知識,這個佛教裡面就叫做我慢,我慢心,所以最初破除這種我執。

那至於對於現象世界它是不是實在的,這個問題沒有很深地去追究、討論,所以如果你能夠自己克制自己的種種的慾望,使自己離欲了,不再去貪戀這些現象世界的生活了,覺悟了,那麼你就是得道了,那麼這個得道就是我們現在在很多寺廟都可以看到的就是羅漢,這就是所謂的羅漢果,羅漢果就是離欲的一種果位了,但是這個問題我可以主觀上去把現象世界看清它的虛幻、不實、因緣所生,於是我就去空掉它,那麼至於這個現象世界本身是不是也是空的?在早期的佛教裡面並沒有能夠展開,甚至於也有很多的不同意見,那麼發展到公元一世紀,發展到大乘佛教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也給它解決了,現象世界本身一切的外在的世界,它本身也是因緣所生之法,既然是因緣所生之法它當然也是虛幻、不實的了。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發展起來以後乙個早期的一部經典,那麼它也可以說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礎性的理論,那麼在《金剛經》裡面就是來破除我們對現象世界各種各樣相的那種執著,所以它是要我們來認識現象世界的實相,這個實相就是無相,就是空相,再乙個我們接觸的現象世界許許多多的事物,或者呈現給我們許多的相是不可能迴避的,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現象世界裡面,總是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現象,所以有許許多多的相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來,那麼我們怎麼樣去處理這些相?那麼《金剛經》裡面就提出來乙個問題,就是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相曾經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斷地要再看,那麼來了我們就應,去了我們就放下,所以叫做無住,不能夠停留在這個相上面,所以《金剛經》裡面就講了,乙個是無相,乙個是無住,《金剛經》最後提出乙個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現象世界都是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假的、不實的,如霧如電一樣,如霧亦如電,那就是時間很短就會消逝了,閃電一閃而過,霧,早上起來霧很大,太陽一出來霧就消散了,所以這兩個說明它乙個無我,乙個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這樣。

那麼這個時候不是簡單的你破除我智就完了,你還要破除法智,對現象世界你也要破除它,所以大乘佛教發展到這個空的概念不僅是我空的問題,而且法也空,所以有這麼樣乙個變化,但是總的來講空是佛教的乙個破除一切分別執著的可以說是乙個最基礎的理論,這個我想是它最主要的乙個思想了。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作者 王玉昕 青年文學家 2012年第05期 摘要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 醫藥等科學技術。唐代高僧一行創 大衍曆 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

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化概論資料 緒論 1廣義文化 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井繩存在的總和。02 01 三要點 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絡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廣義文化是乙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乙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 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中國文化與高考制度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英語1101 陶麗麗 2011017138 高考,其全稱為高等學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由1977年始,歷經幾次大大小小的改動,高考作為中國學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最重要的乙個考試迄今已經延續了三十多年。中國古代與高考最為類似的全國性考試便是科舉考試,這一考試在社會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