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高考制度

2021-06-07 01:32:42 字數 1334 閱讀 1360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英語1101 陶麗麗 2011017138

高考,其全稱為高等學校全國招生統一考試,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由2023年始,歷經幾次大大小小的改動,高考作為中國學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最重要的乙個考試迄今已經延續了三十多年。

中國古代與高考最為類似的全國性考試便是科舉考試,這一考試在社會執行體系體系角度被稱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終結於晚清,延續千餘年的選官任人制度造就了中國獨有的考試文化傳統,高考作為遺傳和環境的產物也很快被新中國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民眾所接受。

古中國是乙個講究等級的社會,一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荀子也曾說過「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這樣古代的思想家們不但把人人平等的問題,且把人事平等的問題與社會政治發展聯絡了起來,所幸這些思想家在專心於等級制度的建設時也不忘提出有條件的公平觀。孔子也注意到了公平對社會穩定的作用,「寬則德眾,敏則有功,公則說。

」傳統文化中的等級意識與現實的差等社會結構之膠著狀態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歷史,其間平等一直處於被壓抑狀態。但是,平等作為人的內在要求,它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求著自身的實現方式。縱觀歷史,這種實現方式最有效的訴諸手段就是大範圍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推及現在,高考取代了科舉,成為社會公平最切實體現的代言人之一。

中國普通民眾都對統一考試有一種特殊的情節,考試內容客觀,考試制度公平,因此考試結果不容置喙。正因如此,高考作為當代中國最大型的統一考試才能為民眾接受,被歷史選擇,流傳直至今天。

民眾對用公平競爭提公升社會地位的訴求是遠至科舉制度,近至高考制度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而深入到高考本身,又可以在其中發現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影子。

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的總結。

儒家從群體共存的立場出發,將個體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超越落實在對群體理想的追求和奉獻之中,形成一種積極有為,奮鬥不息的生命旨趣,從2023年恢復高考以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視高考為跳板,以高考為跳板來為自己爭取求學深造的機會,但最終他們都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回饋大眾,為社會建造貢獻自己的從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與能力。高考在某種情況下正是用一種相對全面的方式對當代青少年進行檢驗與分類,使其流入到適合他們的崗位方向上去。

道家則著眼於自然和超越,引導人們超越對功名生死的執著,追求適性自牧的快樂人生。每年關於高考的新聞中都不乏這樣的考生,他們或年事已高,或早已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但為了圓高考之夢,他們不倦於一次又一次與年輕人一同邁入考場同堂考試。高考一方面殘忍地決定著千百萬中國高中生的人生軌跡,另一方面卻又是這群人得到了圓夢的機會,不顧世俗的眼光,使自己的人生在參加高考之後得以完滿補全。

現行的教育體制不能說是最完備的教育體制,但至少可以說是現階段最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這是由現在的國情決定的。而高考制度也將在中國人對選材用人等社會領域的傳統思想沒有改變之前,與這種教育體制長長久久地並存下去。

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化概論資料 緒論 1廣義文化 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井繩存在的總和。02 01 三要點 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絡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廣義文化是乙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乙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 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佛教與中國文化 上

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佛教是一種外來文化,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認為人們痛苦的根源是由於在面對世間的種種現象時有分別心,因為分別而產生執著,隨之產生煩惱,要消除這種痛苦,就必須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各種各件聚合而生的,並不真實。這就是 空 的思想。各位下午好,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佛教與中國...

《中國文化概論》串講

一 課程目標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學習者可初步掌握關於文化的基本概念,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地理環境 歷史脈絡以及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能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 認識社會上的文化現象 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的關係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政治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