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材料 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對待

2021-07-07 02:59:11 字數 3962 閱讀 3386

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對待

1、關於如何說

景永珍老師先從人腦如何接收資訊的科學角度闡述了人的五官是如何從外界接受資訊,然後又經過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的信念和價值觀)過濾,最後反應在語言,語氣語調和肢體語言等的外在別人可以接收到的資訊。潛意識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背後操縱的神奇之手,其中有一條尤為重要:人們的潛意識不懂接收否定性的詞語,需要對方作出明確的指令。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忽然接到**要出門辦事,也許就會對在家的孩子說:「女兒啊,我現在要出門了,你不要看電視,也不要出去玩啊。

」那孩子聽到了會做什麼?也許本來就沒想要看電視或出去玩,聽媽媽一說。反而被提醒了:

對呀,我還可以看電視或出去玩啊 。所以我們常常會納悶:我不是叫他不要這樣做了嗎?

怎麼反而這樣做了呢?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我不要你做什麼。你卻偏偏做了什麼」所以我們在課程中著重做了這方面的練習:

將沒有意義的句子更正:

無意義的句子正確的句子

孩子,不要害怕孩子,放鬆點

孩子,不要膽小孩子,勇敢點

孩子,不要想著失敗孩子,想象你將來成功的樣子

不要自由散漫要認真

在課堂裡老師用重程式設計序的理念教家長如何寫「小魚」。有些家長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方法,一方面感到很新奇,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從來沒給過孩子的肯定的「小魚」而後悔、後怕、自責。

蘇女士分享:今天聽了老師的講課,我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肯定過孩子,昨天回家後我試著找了女兒的優點,才發現原來我的女兒也是很優秀的。而且自從我發現了女兒的優點後我就發現老公對女兒的態度也有了好的轉變------(說著眼裡湧上了淚花)

在如何說的環節中有一條是如何說給孩子聽:說什麼-說事實,說自己看到事實後的感受與信念價值觀,同時看到事實背後孩子的信念、價值觀和內在需要。「當我看到(聽到,想到)------我覺的(感到,認為)------因為你需要(想要,看重,喜歡)------所以你希望(要求)------

在課程裡有位19歲高三孩子的父親尤先生,對孩子週末在家不做作業,一直從客廳到臥室晃來晃去的現象有乙份不舒服的情緒反應,也有一些應對的方式。

我們在課程裡做了現場的演練:當客串的小演員作為尤先生的兒子在「客廳」到「臥室」不斷的晃動的時候,在「看電視」的老爸-尤先生發話了:「 兒子,你怎麼一天到晚晃來晃去。

作業做完沒有?」兒子就不理他。後來用了我們課程中的如何說的語言架構「兒子,我看到你在客廳與臥室之間晃了有十幾分鐘了,我覺的你可能有些事情,需要我幫忙嗎?

同時我看你晃我也有些頭暈了,所以請你坐下來好嗎?」之後採訪兒子的扮演者—10歲的小姑娘:「孩子,剛才爸爸兩次對你說話的方式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你喜歡哪一次?」「我喜歡第二次,第一次的感覺爸爸像個惡魔,第二次是感覺很溫馨,很舒服,所以我也願意聽他的話。」

2、關於如何聽

老師在課程裡講了:聽什麼-聽事實,聽情緒,聽信念價值觀,聽需要,其中身體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處於負面情緒時,我們要和孩子同頻,包括身體姿勢、語氣語調、情緒同頻。

然後運用先跟後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下面是課堂的實際練習:

在課堂裡有一位孩子的爸爸陸先生,他的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同學打了,我們就這事和他在現場進行了模擬練習。運用如何聽如何說的方式進行了如下的對話:

兒子捂著額頭開門回家,重重的關上門:「老爸,我回來了!」

陸先生:「兒子,怎麼了。你的頭怎麼回事?」

兒子:「老爸,我被人打了,真氣人,我的同學打不過我,就到校外找了外面的青年合夥把我揍了一頓,氣死我了!」

陸先生:「是很氣人,兒子你想怎麼樣?老爸也找人把他打一頓?」

兒子:「好啊,是要把他們打一頓,出出氣。」

陸先生:「好,我們找人打他們一頓,你想怎麼樣出氣?把他打的半死?頭破血流?」

兒子開始陷入思考,過會說:「還是不要吧,這樣做也許後果會很嚴重。」

陸先生:「兒子,看來你也是個會思考的人,也能在做事情想到事情可能會出現的後果,我知道你受了傷,你也許需要的是公平和尊重。那我們來看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公平與尊重呢?」

兒子:「看來,可以告訴老師。」

陸先生:「嗯,很好,看看還有什麼方法?」

兒子:「可以找個時間地點找他談談。」

陸先生:「很好,還有呢?」------

3、如何做的環節

景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到家長非常實用的理念和技巧:(1)永遠先看到人,人永遠是被接受和肯定的。(2)以支援到孩子為最終目標(耐心,從孩子的角度看,發掘正面動機)。

(3)創造溝通的環境。(4)如何批評,如何肯定。

當我們回家看到孩子把家裡滿地的玩具,我們在推門而入後會說些什麼呢?如果說「啊,地上怎麼到處都是玩具呢,趕緊把它們收好!」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的反應會是怎樣呢?

-相反換一種溝通方法說話孩子的反應又會怎樣呢?這些在課程裡老師都給出了詳細的方法。

在課程裡我們學到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孩子,然後才是耐心的聽孩子說,同時觀察他的語言和語氣語調,肢體語言,用nlp的溝通方式與孩子溝通。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身體是要和孩子在同側的,「孩子,我們來看看,有什麼需要改進的?」這樣孩子會覺得:

媽媽或爸爸與我是站在一起的,是為了幫助我改正錯誤了。因為我們針對的是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本身我們是完完全全的接受的。這時候大家想想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

又有誰會拒絕他人的尊重和肯定的建議呢?

總結:(1) 控制孩子的情緒,先改變自己的情緒

(2) 改變孩子的現在,先調整家長的現狀

(3) 培育孩子的未來,先孕育孩子的身心

(4) 關注孩子的成績,先關愛孩子的整體

(5) 渴望孩子的成就,先成就自己的成長

我個人認為人生的長河中,有些事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是非常重要的,對我們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親愛的家長們,是時候該問問自己了……

具體方法/步驟

1. 理解孩子,教其正確對待

家長愛孩子的心都一樣,為什麼有的家長能跟孩子和諧相處,情同知己,有的卻水火不容、形同陌路。面對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要有心理準備,與其臨風建屋,不如未雨綢繆。首先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特點,才能知道孩子叛逆的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會發生變化,家長對孩子的變化要理解,並指導正確對待。女生第一次來例假、男生第一次遺精,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說:「恭喜你!你長大了。」

「哪個少男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身體發育特點,家長與其擔心、制止男女生直接的交往,不如直接跟孩子談「如何正確地和異性同學交往」。這樣做是要孩子通過正規的渠道了解相關知識,而不是抱著好奇心從一些不健康的渠道去了解。

2. 學會與孩子溝通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他們開始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喜歡被人命令。這個時期,家長要學會跟孩子溝通。

第一,尊重孩子,平等交流。家長要學會跟孩子聊天,不要認為孩子的世界很幼稚,對孩子的話題不感興趣,不論孩子說什麼,最好表現出很感興趣,這樣孩子才有跟你交談的慾望。

有些家長很忙,甚至沒有時間跟孩子聊聊天。其實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採取留言板、網路、**等。但千萬不能因為忙而不跟孩子交流。

第二,利用讚美,縮短心理距離。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如看孩子成績單時,不要只盯著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從優點看起。

如孩子數學考得不好,語文考得好。可以說:「這次語文考得不錯。

」這時孩子自己會明白,這是說:「數學沒有考好。」但如果說「怎麼搞的,數學考得這麼差!

」這會打擊孩子自信,也不利於親子交流。

3. 要向孩子「索愛」

不少家長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這時,家長們的愛就會貶值,孩子們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應該的。要向孩子索愛,讓孩子學會感恩。

過去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飯桌上給自己夾菜就會感動萬分,其實家長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話說「聰明媽媽會撒嬌」,要讓孩子覺得家長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點,孩子自然也會多回報一些。重視孩子對家長的要求

總體來說,青春期孩子對家長有十大要求: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予以答覆;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技術一,要表現出適當的無知。孩子十歲前,媽媽扮演的是乙個無所不能角色,是孩子強有力的後盾,給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歲青春期來了以後,這樣就不行了,孩子十五歲後如果還表現出無所不能,什麼都懂,孩子都要聽我的,就極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應該說 媽媽不太知道你們現在想什麼,要做什麼...

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如何應對

前不久,伊寧市的李女士給記者打 說 我兒子去年剛上中學,現在性格特別叛逆,在學校對抗老師,在家不聽家長的話,我該怎麼辦?另一位中學生家長說,他的兒子不僅有早戀的跡象,而且還模仿大人喝酒 吸菸,經常偷著上網咖打遊戲,家長說多了,孩子竟以離家出走相要挾。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 自己的孩子小時候很懂事 很...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

這位家長說,有段時間,孩子一回家就說自己學校的一位老師這不好那不好,反正就是對這位老師偏見很深。這位家長很有技巧,因為平時孩子執拗起來,要是說他不對立馬就會點燃火藥桶,所以她並沒有當面反駁孩子,而是私下裡找孩子的老師談了幾次話,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後這位家長反覆考慮了怎樣和孩子討論這件事,最終這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