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2021-06-16 04:37:19 字數 3110 閱讀 6471

一、評價的主要內容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評價需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每個階段,關注每乙個學生獲得的發展。評價的資訊資料收集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其大致包括:

(1)開題報告中課題的提出、評審、立項;

(2)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情況;

(3)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研究成果的表述,如結題報告課件製作、相關**等。

這些資訊有靜態的文字,也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描述,也有內在的體驗感受;還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鼓勵等。

資訊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學生的開題報告;

(2)與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態度、體驗、實踐能力等;平時的觀察,判斷學生的研究精神與態度;建立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記錄表;中期評價結論;

(3)評審學生的結題報告及**的答辯等。

二、評價的特點

1.評價過程全程性

同傳統的以考試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評價不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發生的全過程。一方面要收集過程資訊,作為評價的依據;另一方面,研究過程中貫穿了幾次階段性評價(包括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等),收集的資料更為全面。

2.評價主體多元性

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評價以評價為主導的局面,評價主體呈現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也可以是學生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專案相關的企業、社群或有關部門等。如果有的成果參加評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著專業工作者和**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評價物件在評價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的、積極的互動過程。

3.評價內容豐富性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從過分倚重學業成就轉向注重綜合素質,從只關注結果轉向同時關注目標、條件和過程。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了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以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慮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乙份調查報告,一種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4.評價手段、方法多樣性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三、評價的工具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有別於傳統的評價,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評價內容從過分倚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綜合素質,從只關注結果轉向同時關注目標、條件和過程。研究性學習評價的這些特點,導致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需要收集的資料比較多,資料處理也比較困難,時間跨度長,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在這種情況下,單憑教師的主觀記憶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科學的,需要找到一種科學、高效的評價方法,利用「評價量表」就是其中一種有益的嘗試。

所謂評價量表是以評價主體、評價過程和評價內容等不同的組合關係為維度,設計的一系列的針對評價物件的評價**,每個**中都包含了該評價維度的評價項。利用評價量表,將評價物件按照待評價維度分門別類,將繁瑣的評價過程,變為簡單的填寫評價表的過程,大大提高了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可操作性。同時利用評價量表,可以記錄研究過程中的資訊,易於過程性評價的實現。

正是由於這些方面的原因,評價量表在一段時間的實踐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對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可操作性、簡化評價流程有著很顯著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量表應針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特點(過程性、多元化評價)來展開,下表中列舉了研究性學習評價實施中常用的量表。

四、評價結果的表述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在實踐中,通常採用「等級分+評語」的方法。這種做法是對研究性學習的每個階段過程按照量化標準,根據評價量表,單獨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會折合成乙個分數(100分制),然後定義各個評價項在最終總成績裡面所佔的權重,以各評價項的分數乘以權重,得到該課題小組的分數,最後將學生的得分(百分制)折合成等級分(如a~e五等)。

【案例】

教師將對學生評價分為方案設計、開題報告、研究過程、成果質量、答辯表現5大項,每項的得分情況(100分制)和權重設定如下圖所示。

將該小組的各項得分情況相加(18+7+27+24+9)得出該小組在本研究中的得分為85分。

這85分為小組研究課題的總得分,對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初評成績,由小組長給出每個組員的附加分值或附加權重,前者採用加減分的方法,給組員調整成績,如張同學很積極,參加研究很主動,組長給其加5分,其得分即為90;後者採用乘以比率的方法,如周同學很少參與研究,組長給他的比率為0.8,則其得分為68分。這裡要說明的是,加減分或比率調整應該有上下限,除了不能超過總分100分外,一般加減分調整不應該超過總得分的10%,比率調整上調不應超過10%,下調不應超過40%。

各個學生的評分結果出來後,指導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研究程序的了解和學生自評結果,進行微調,給出附加分,但微調的幅度不宜太大,否則容易影響評分的公平性。將學生的初評成績和附加分相加得到每個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成績。

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表現分等級,比如說100~90,為a級,90~80為b級,80~70為c級,70~60為d級,60以下為e級,然後根據學生的課題研究成績給出學生的等級分。

等級分制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巧妙地結合起來了,相對非常精確和「刺眼」的分數,等級制顯得更為溫和,即給學生提供了乙個了解自己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成績的參照物,也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熱情。同時,通過等級給學生反饋的資訊比較有限,教師可以將等級和評語結合起來,等級給出學生研究中取得的成績參照,評語則更為詳盡地指出學生的優缺點,是對學生更具體的建議,對他們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研究性學習評價表

研究性學習評價與學分的確認 試行 1 研究性學習課題評價基本要求 研究性學習與模組學習相比,不論是學習的問題 途徑 甚至學習的成果呈現都遠遠超越了原有課堂和教師的封閉狀態,因此在學習評價方面,更要突出其過程化 開放性 實踐性的特點。重視三個環節 開題階段的評價,主要評價課題形成的問題意識,課題的可行...

研究性學習評價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與學科課程是迥異的 它主張採用 自我參照 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 自我反思性評價 強調師生之間 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 鑑賞。因此,學生評價本身是乙個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與他人協商共建 互助關懷,充滿民主和平等的發展過程...

附中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方案

1 鄒老師提出應使學生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中,你怎麼看待這個想法?答 我覺得鄒老師提出的這個觀點好,因為研究性學習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評價過程全程性 學生參與進來評價會使收集的資料更為全面。2 評價主體多元性 評價物件在評價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評價成為管理者 教師 學生 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