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學學生評價方案

2021-06-13 11:02:24 字數 4597 閱讀 5688

教育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乙個重要環節,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發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二、評價原則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考查,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

(二)評價過程動態化原則。不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物件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三)評價主體互動化原則。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物件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改變單一評價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活動。

(四)期望性原則。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學業成績和特長發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師有信心,學生有希望。教師的評語要注滿「師情」,透出乙個「愛」字,點燃學生的希望之光,重視「鼓勵」的教育功能。

(五) 模糊性原則。運用模糊控制理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學生的素質發展情況。文化課考試,量化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較精確的百分制為較模糊的等級制,對學生思想品德表現及興趣、意志、個性、態度和習慣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專案,一律採用操行評語定性評價。

三、評價內容及標準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表現,包括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評價的內容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由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兩部分組成。

品德修養。愛國愛校、 關心集體,遵守紀律、 遵守公德,努力學習、 勤思好問,孝敬父母、 尊敬師長,注意安全、 講究衛生,文明健康、勤儉樸素,關心他人、團結同學,城實守信、知錯就改,熱愛自然、愛護環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行為習慣 。在學校裡說普通話,認真聽講,積極發言;按時完成作業,不拖拉;昨業字跡工整,不馬虎;自己整理書包和書桌,不亂丟果皮紙屑等雜物,認真做好兩操,能和別人合作,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按時起床和睡覺 ,吃飯不挑食,喜歡讀有益的課外書,不進網咖等****場所,不亂用零花錢,愛護花草和樹木,飯前便後會洗手,進出家門主動和大人打招呼。

(二)學科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目標是指經過學科學習應達成的基本目標。每學科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進行具體評價。

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性發展,也要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個性特長。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不能截然分開,通常基礎性發展目標蘊含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和學習目標同步發展,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兩者的有機融合。體現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基礎性發展目標以及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要求,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分學科分階段提出具體評價指標。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列出若干項行為表現作為評價指標。

目標體系要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注意對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方法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

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和指標實施多元評價,還要滲透或包含在學科學習目標的評價中進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方面要重點結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以及班隊活動、校本課程實施中進行評價;學習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要結合所有學科教學進行評價;運動與健康方面主要結合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進行評價;審美與表現方面重點結合**、美術學科教學進行評價。在學科教學或各種教育活動中分層實施評價。

創設情境、機會,通過參與活動,日積月累,讓學生感受、體驗與內化。通過表現性任務、觀察記錄、訪談、作品分析、個人自評,同學、教師、家長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

(二)學科發展目標的評價

⒈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要遵循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及該學段、學年以及每個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作業、紙筆測驗、考試和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表現性任務等形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等級」的形式呈現。

⑴練習、作業

作業分析評價是教師了解、掌握學習效果、學習態度最常用、有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作業情況要通過學生的認真程度,書寫狀況,正確率,創造性解決問題情況;完成作業的速度,主動作業的情況;課外學習情況以及實驗操作能力,小**、小發明、小製作等成果來進行綜合評價。

除了傳統的紙筆作業之外,更應注重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等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際表現能力的表現性作業。表現性作業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記錄、參加社會工藝活動記錄、學科實驗、交流合作學習記錄、課外閱讀的數目、摘錄筆記、反思交流筆記等。

⑵平時學習:平時學習是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包括各種測查如認字、背誦、朗讀、默寫、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元測試(測驗),創造性作業的完成情況等。

⑶期末考試(考查)。考試(考查)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試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物件不同選擇相應的考試形式,既有閉卷形式,也有開卷形式。

除紙筆測驗外,也可以選擇聽力考試、口試、實際操作等質性評價形式。考試的內容應多元化,除關注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體現考查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還要重視加強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

考查學科應通過平時觀察、評語、軼事記錄、表現性作業、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習慣、興趣、毅力、學習動機、學習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學生表現的資訊進行考查。

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必須與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教育目標相結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採用觀察、軼事記錄、訪談、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質性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評價。各學科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基礎性發展目標在學科中的體現,制定具體的評價內容及指標體系。

⑴日常觀察

課堂教學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觀察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方法。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頻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行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評價。

可以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活動觀察:校內外活動觀察,要通過學生參加的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包括學生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描述、活動成果、學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長表現:包括學科獲獎記錄或證明、親手製作的作品(如航模、車模、陶藝、電腦製作等)或小發明成果、藝術表現性活動記錄或獎勵證書。

⑵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方式,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評價,來自家長的資訊,考試和測驗資訊等。

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更典型、客觀、真實,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與進步歷程。

期中期末組織成長記錄的交流展示。並將成長記錄納入期末終結性評價內容。對成長記錄的評定應注重學生的進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確改進的方向。

通過對成長記錄的回顧、比較,使學生學會反思,了解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進一步發展的目標,逐步發展自省的意識和能力。

(三)評價的主體

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四個方面。

學生自評和互評:一是由學生本人對自己的綜合素質及行為寫出自我評語;二是自己或同學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評出分項等級。

教師評價:一是由班主任給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評出分項等級,並給每個學生寫出綜合性評語,重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整體描述,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二是各學科教師根據本學科所制定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及學科發展目標評價體系,對每個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達成及學生學業水平進行評價,給出相應的等級,並對學生學科的發展態勢進行描述,寫出激勵性的評語。

家長評價:一是對自己子女的綜合素質寫出鑑定性評語;二是對自己子女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評出分項等級。

( 四)評價結果的呈現

評價結果包括等級或評語

評語包括:①家長評語。②教師(班主任)評語。

等級包括:①分項等級。即根據評價內容所列的要素和關鍵表現,通過整體判斷對兩個方面以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給予乙個等級。

②綜合等級。即把分項等級和分主體等級綜合,作為綜合素質或學業水平評價的最後等級。以上等級均為四等,以a(優秀)、b(良好)、c(及格)、d(待及)呈現。

(五)綜合素質報告單

學生綜合素質與學業水平報告單由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表、學科學業水平綜合評價表,包括多主體評價和教師綜合評語構成。將期末考試與學生的日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幾個方面來反映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報告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與學習習慣方面的情況。

實驗小學學生評價方案

2 評價主體多元化。既要有教師的評價,還要有學生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和社會人士的評價,但要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為主。3 評價方式多樣化。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書面考試和實踐應用相結合。一 德育的評價 1 具有 五愛 的思想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符合中小學生日常...

實驗小學學生綠色評價方案

評價引領學生快樂成長 實驗小學綠色評價方案 為認真貫徹教體局2017年工作思路方針,制定符合實際的綠色評價體系,完善學校實施細則,修訂教師評價制度,努力推行面向未來 面向學生 面向終身的發展理念,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 健康 和諧 持續發展。一 指導思想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學...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 一 指導思想 貫徹實施新的課程標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 技術掌握的情況,轉變為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 態度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