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案例分析

2021-04-18 18:17:36 字數 2909 閱讀 3235

案例9分析:

明明今年上二年級,他的父母為了使明明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制定了評價表,上面寫著:你今天的作業習慣是:優,良,中,差。

剛開始明明的父母還挺關注孩子的表現,並認真填寫評價表,只要孩子表現好,都會加以表揚,並答應當天完成得好,可以看一會兒電視,如果一星期連續5個優,還給玩電腦遊戲1小時。可不久後,明明的父母喜歡搓麻將,有時還請朋友到家裡搓麻將,這樣,評價表要麼隨意填寫「優」,要麼讓明明自己填寫,而這期間明明可以盡情地玩電腦、看電視。漸漸地,明明形成了不良的作業習慣,作業草草了事,錯誤率高,還經常漏做。

明明的父母聽了老師告狀後,不是打就是罵,可效果仍然不佳。明明的父母怎麼也不明白,自己這麼重視孩子的教育,可孩子怎麼會這麼不爭氣?

形成機制:

1、 明明的父母為了塑造明明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制定評價表,對明明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時進行評價,並對良好的完成情況給予看電視、玩電腦的「獎勵」。

一開始,明明的父母為了塑造明明良好的做作業習慣,確定了明確的目標行為,並選擇了有效的強化物,如看電視、玩電腦;在強化在最初階段,明明的父母及時對明明的行為進行強化。可是之後卻因為在家裡搓麻將,而中斷了原本應有的連續強化,使「完成作業便獎勵看電視、玩電腦」這一強化行為轉變為負強化。明明自行填寫評價表,意識到就算不做作業也能盡情地看電視、玩電腦,導致其形成不正確的做作業態度。

2、 可不久後,明明的父母喜歡搓麻將,有時請朋友到家裡搓麻將,沒有為明明創設有利於學習的安靜環境。

3、 隨意填寫評價表,要麼讓明明自己填寫,而這期間明明可以盡情地看電視、玩電腦。

4、 老師將明明不認真完成作業的情況向明明的父母告狀,父母對明明又打又罵。

5、 父母認為自己重視孩子教育,孩子卻不爭氣,將錯誤原因歸結於孩子身上。

對應形成機制提出的輔導策略:

1、 明明的父母應該重塑明明良好的做作業習慣,重新建立強化程式,根據普雷馬克原理,選擇最有效的強化物,進行連續強化,並及時強化,不可再次中斷強化。

2、 明明的父母應該為明明創設安靜的學習環境,即便請朋友來家裡打麻將,也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並保持一定的安靜,確保強化程式的有效實施。

3、 父母因打麻將忽略了對明明的連續強化,導致明明形成意識:作業沒有完成,只要填寫評價表就可以看電視、玩電腦。根據巴浦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解釋,「填寫評價表」與「看電視、玩電腦」之間建立了刺激-反應的聯結關係。

良好條件反射的建立與強化程式的執行相關聯,因此在建立積極的刺激-反應的聯結之前,需選擇有效的強化程式。

4、 (1)運用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原理解釋,明明老師應該先觀察明明的表現行為,了解明明形成不良的做作業習慣的原因,再與明明的父母進行溝通,採取有效的行為矯正技術,共同對明明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而不是一味地向其父母告狀。

(2)明明的父母在老師告狀後,對明明又打又罵。通過斯金納的操作條件發射原理解釋,明明父母對明明的打罵作為一種懲罰方式,不僅沒有起到強化明明做作業行為習慣的作用,還使其這種不良行為得到增強,適得其反。明明父母應該採取的有效措施是正強化。

5、 通過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理論分析,明明父母應該建立合理的理性信念,駁斥自己的不合理情緒:倘若自己沒有請朋友到家中搓麻將,是不是就可以監督明明完成作業,明明也就不會養成不良的做作業習慣?明明不良行為的養成,不全是孩子的錯,身為監護人的家長也承擔很重要的責任。

經過有效的理性情緒**,投入到明明的行為重塑過程中去。

案例11分析:

小亮是四年級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裡,媽媽對他非常嚴格,經常警告說如果不聽話,就離他而去。小亮稍有不對,就會遭到打罵,從來不敢頂嘴,在鄰居眼裡是個懂事的孩子。可是在學校裡。

他可變了乙個人似的,經常跟同學打架,欺負弱小的女生。老師多次批評他,仍無濟於事,有時被老師批評後,會不斷地用頭撞牆壁,把老師都嚇壞了。老師們只好對他的行為睜乙隻眼閉乙隻眼,告訴同學們別惹他,學會保護自己,躲得遠遠的,他的作業免查。

雖然小亮有了作業免查的特權,但他的情況更糟,經常惹事,有時課堂上突然站起來,從窗戶上爬出去,同學們經常是目瞪口呆。

形成機制:

1、 小亮生活在單親家庭。媽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經常警告說如果不聽話,就離他而去;還經常遭到打罵,從來不敢頂撞。可是在學校,小亮像變了乙個人似的,經常和同學打架,欺負弱小女生。

有時被老師批評後,會不斷地用頭撞牆壁,把老師都嚇壞了。

2、 老師多次批評他,仍無濟於事,。

3、 老師只好對小亮的行為睜乙隻眼閉乙隻眼,讓班裡同學躲開他,還免查他的作業。

對應形成機制提出輔導策略:

1、 通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分析,才上小學四年級的小亮生活在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裡,缺少應有的父愛,而媽媽不僅沒有給予合理的關愛,還經常用「恐嚇」的方式,讓小亮聽話。爸爸不再身邊,小亮因為害怕媽媽離開,只好聽話。媽媽還經常對他又打又罵,也從不頂撞。

長期以來生活在擔憂、恐懼、驚嚇、壓迫的環境下,小亮的內心遭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同時,他渴望被愛護、被關愛,只能採取另一種方式來引起周遭人的關注,他在學校的不良行為就被他的潛意識所影響、所支配。因此,唯一能夠讓小亮的行為停止的方法,只有被愛。

而首先,小亮的媽媽應該運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緒**,消除消極情緒,建立合理信念,積極樂觀。作為陪在小亮身邊的至親,小亮的媽媽是關鍵性的印象因素。媽媽在生活中應該多關心小亮,重新給予小亮家庭的溫暖。

2、 小亮的老師應該採用班杜拉的觀察學習法,通過觀察小亮的行為及結果,再對他進行合理適當的獎懲,一味的批評他的錯誤行為,只會造成批評無效。老師可觀察小亮細微的良好行為,運用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消退發,忽視小亮的不良行為,擴大小亮的良好行為,並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減少對小亮的批評,使小亮意識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意識到自己其實還是很優秀的。

3、 小亮的老師對小亮的行為睜乙隻眼閉乙隻眼,讓同學孤立小亮,免查小亮的作業,對小亮的完全忽視,只會增強對小亮的潛意識的刺激,更渴望得到關注。因此,老師應注意的是忽視小亮的不良行為,正視小亮的正確、積極行為。才用限制小亮不良行為的行為矯正技術,確立「小亮要和同學友好相處」、「小亮要完成相應作業」等目標行為;對小亮的正確行為給予及時肯定;創設有利於小亮目標行為出現的情景,如讓同學們主動關心小亮,安排班裡學習好的同學輔導小亮學習,等等。

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案例

面對自卑怯懦的學生 董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級的女同學,她長著一對會說話的大眼睛,個子高高的,成績上游,中等智商,非常靦腆,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臉蛋漲得緋紅。下課除了上廁所外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老師叫她去和同學玩,她會衝你勉強笑...

小學生心理健康個體輔導案例分析報告

一 案例簡介 本案例的研究物件是我校五年級的學生張濤,男孩,13歲。在校表現一般,平時上課開小差,有時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較差。情緒偏激,經常頂撞父母和老師。二 案例分析 1 觀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詢問他問題時,總表現出一種不配合的態度,有時甚至表露出敵視的神情。據張濤爺爺說 張濤同學在...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我班有個怕學習的男生楊某,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較差,尤其是這學期以來,成績逐步下降。課堂上不能遵守紀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 無精打采,老是趴在課桌上。不肯寫作業,家庭作業更是一塌糊塗。有時干擾同學上課,同學們不喜歡他。父母親在外工作,無暇顧及他的學習,也沒有心思管他,對他雖沒放棄,但也感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