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群體心理與班級管理

2021-04-11 14:56:26 字數 5027 閱讀 5513

一、選擇題

1、群體:兩個人以上,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絡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

2、群體的特點:群體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明確意識到自己屬於某個群體、群體內存在一定的結構、群體內有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和規範,以及由此形成的強大的群體**壓力。

3、群體的功能:生產性功能、維持性功能。

(1)生產性功能:體現為教學功能和教育功能;

(2)維持性功能:學校和班級的維持性功能體現為對教職工及學生的凝聚功能。

4、群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從眾和服從、去個性化。

(1)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

a、社會助長作用:指個體對群體中活動增質增量的傾向。2023年,由特里普里特發現的。

b、社會阻抑作用:群體情境使個體活動減質減量的現象。

(2)從眾和服從

a、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的現象。如,阿虛進行的「三垂線實驗」被奉為從眾現象的經典研究。

從眾受情境和個性兩個方面因素制約。情境因素有:問題的性質、群體的權威、群體意見一致的程度。

b、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或群體的要求、或他人的請求而做出的行為。可分為:

對群體規範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如,有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獎勵,有學生則害怕老師批評,這是對群體規範的服從。

(3)去個性化:個人在群體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認同感和責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為放肆,表現出獨處時通常不會作出的行為。這種個人在群體中處於相對喪失個性狀態的現象稱為去個性化。

如,許多人「起鬨」的時候,平時文雅的學生也會表現得粗魯無禮。

去個性化產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責任擴散。

5、在競爭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為相似,其心理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6、競爭(使用輻合思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在某項活動中力爭勝過對方的行為。

7、合作(使用發散思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共同目標在某項活動中聯合協作的行為。

8、班級群體:學校行政部門把學生按年齡、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乙個教學班的學生構成的學生群體就是班級群體。

9、兒童進入學校後,班級中對其社會化影響最大的是教師。

10、班級學生學習的總體水平與班級群體的發展高度相關。

11、集體:是為了實現有價值的社會目標,嚴密組織起來的、有紀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端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12、班級形成四個階段:鬆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鬆散期:班級組建初期,大部分學生互不認識,彼此之間還沒有許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員之間開始熟悉,在頻繁來往中結成夥伴。

(3)凝聚期:是形成班級群體的核心

(4)形成期

13、在班集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和規範。

14、群體規範: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

15、群體規範的功能:群體支柱的功能、評價標準的功能、行為導向功能。

16、遵從:人體按照規範去行動。表現方式:服從、認同、內化。

(1)服從:個人表現出符合規範要求的行為是由於想要得到外部的獎勵或免受懲罰。

(2)認同:個人受到遵從規範的他人或群體的吸引,感受到喜歡和以此自居,並以他人為榜樣產生模仿而表現同樣的遵從行為。

(3)內化:是個人從內心真正相信規範的要求是對的,認為自己確有必要按照規範來行動,將規範內化為自我要求。

17、群體規範強大的動力功能主要通過**發揮出來;而小學生中的**主要受教師的導向。

18、群體內聚力表現:認同感、歸屬感、力量感。

19、群體內聚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群體成員對群體的信奉程度。

20、群體內聚力大小的其他因素: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群體的領導方式、群體內部的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外部影響。

21、心理氣氛:是指群體中佔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

22、士氣:指群體在完成任務時的工作精神。士氣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士氣高不一定工作效率高,而士氣低決不會有高效率。

22、影響士氣的因素(簡答p308):對群體目標的贊同、對活動的滿意感、群體領導方式、和諧的人際關係。

23、紀律:是群體為維護共同利益並保證工作、生活正常進行而制定的要求各個成員遵守的某種準則,它對人的行為施加外部控制。

24、解決紀律問題的目的在於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25、個體遵守紀律的心理發展歷程分五個階段:

(1)強制階段(0-6歲)

(2)強化階段(6-9歲):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最有效的紀律約束方法。

(3)遵從集體階段(9-16歲)

(4)服從法律和權威階段(16歲-成年)

(5)民主平等階段(成年)。

26、學生違反紀律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某種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27、根據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成員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可以將群體劃分為不同的發展水平,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鬆散群體、聯合體、合作體、集體。

二、簡答題

1、簡述個體遵守紀律的心理發展歷程。(p310)

個體遵守紀律的心理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強制階段(0-6歲),這時兒童不理解紀律約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靠強制來約束。積極強制是**運用語言、目光等對兒童的心理壓力使之遵守紀律。消極強制也即體罰,盡量少用。

(2)強化階段(6-9歲),此時兒童行為遵循快樂原則,能理解行為後果對自己的影響。可以採用強化的方式。教師的表揚或批評,班級或學校的評比和獎勵都是有效的強化物。

(3)遵從集體階段(9-16歲),這一階段兒童開始認識到集體與自己的關係,看重集體榮譽,可以利用集體作為強化手段,用集體要求和集體榮譽來約束其行為。

(4)服從法律和權威階段(16歲-成年),此時學生認為維護社會秩序的行為是好的行為並把行為責任轉向個人,理解了約束的必要性,開始學會自我管理。

(5)民主平等階段(成年),這是紀律約束的最高端階段。群體成員自主地共同制定規範,把內部要求外化,遵從紀律完全是自覺的。

2、簡述個別學生違反紀律行為的動機有哪些?(p312)

誘發學生破壞紀律行為的直接原因形形色色,心理學家貝勒將學生問題行為動機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因厭煩而追求刺激;

(2)因挫折或緊張而發洩或逃避;

(3)尋求注意、承認和地位。

3、如何解決紀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乙個是解決個別學生的紀律問題,乙個是解決班級群體的紀律問題)(p314)

紀律問題可分為個別學生的紀律問題和班級群體性的紀律問題,應當區別對待。

解決個別學生的紀律問題,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四點:

(1)正確對待學生的紀律問題。

(2)有針對性地引導解決。

(3)善於獎勵,不迷信懲罰。

(4)教師應通過自身的工作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假手家長。

解決班級群體的紀律問題要從群體入手,做到以下幾點:

(1)重建班級規範,形成健康**。

(2)切實解決與紀律有關的具體問題。

(3)面臨班級紀律問題的教師要自己解決問題,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權力。

(4)教師要以身作則。

4、簡述集體的心理過程。

(1)集體目標具有社會意義。

(2)有在集體目標指導下的凝聚力。

(3)有效中的集體主義原則和同志關係。

(4)體現民主—集中精神。

(5)保衛集體利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5、 產生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的條件。(p288)

產生社會助長作用:群體中活動增質增量的傾向。產生的原因是:

由於多數人在一起活動,增強了被他人評價的意識,從而提高了個人的興奮水平;增加互相模仿的機會和競爭的動機;減少了單調的感覺和由於孤獨造成的心理疲勞等。

產生社會阻抑作用:群體情境使個體活動減質減量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他人在場的外在刺激分散和干擾了個人對活動的精力集中。

什麼情況下發生社會助長作用?什麼情況下發生社會阻抑作用?研究表明,這取決於活動的性質和個人技能熟練的程度。

在複雜的腦力勞動中,群體情境對個人有干擾作用;在簡單機械活動中,群體情境對個體有助長作用。但即使在簡單的活動中,也只有在個體已經十分熟練地掌握了活動的技能的情況下,群體才有助長作用,否則也有阻抑作用。

三、論述題

1、試論建設班集體的關鍵問題。(p301)

每一位班主任都期望把自己的班級建設成班集體,這就應當從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上著手:

(1)集體目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它制約著群體的心理,確立正確的集體目標對於個體的形成和鞏固有關鍵作用。班主任應在深刻理解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把它的精神實質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開展集體活動,使學生在具體而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中體會到集體協作的必要性和樂趣,然後逐漸明確班集體的總目標及其社會價值。

具體方法有兩大類:直接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這一方法要求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而後不斷提出全班完成這一共同目標的近期任務。

間接過渡的方法。先開展學生樂於參加,短期見效的集體活動,使學生認識集體的力量,形成集體意識。然後再把它遷移到搞好學習或建立先進班集體的目標上。

(2)規範是建設班集體的又一最關鍵因素。群體規範是其每一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它是群體的支柱和評價標準,對群體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使成員的價值觀和某些心理特徵、心理狀態彼此接近,在行為、認識乃至情緒上表現一致,體現群體的力量和價值。

要建立班集體就要確定積極的規範並使成員對規範的遵從達到內化的水平,也就規範成為個體成員穩定的觀念和行為習慣。建立並維持積極的群體規範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首先,組織全班學生討論,達成共識,制定具體規章制度。

同時,規定保證措施,組織落實和獎懲辦法等。其次,班幹部以身作則並形成積極分子隊伍,利用群體壓力使其他同學產生從眾行為,達到對班級規範的一致遵守。再次,避免形成消極的非正式規範,尤其是對已形成的消極非正式規範要予以糾正。

建立群體規範後,要引導形成正確的**來發揮規範的動力功能。

(3)群體內聚力是影響班集體的重要因素。它是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使群體成員願意留在群體中,也是成員之間的吸引力,表現為認同感、歸屬感和力量感。

群體內聚力的增強過程也就是集體形成的過程。內聚力受四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

認同感高則內聚強。第二,群體的領導方式。採用民主式的領導有利於提高內聚力。

第三,群體內的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建立合作式的目標,採作集體獎勵有利於增強內聚力。第四,外部影響。可以開展班級間競賽,利用外部威脅的力量來增強內聚力。

第九章班級管理

1 班級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 有助於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2 有助於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3 有助於鍛鍊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2 班級的規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組成?1 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定的有關班集體與學生管理的制度 2 學校根據教育目標 上級有關指示制定的學校常規制度 3 班集體根據學校...

第九章採購管理

採購管理是財務及企管軟體購銷存系統的乙個子系統,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採購訂單管理 採購訂單管理包括採購訂單的編制 採購訂單的審核,動態掌握採購訂單的執 況,並向拖期交貨的 商發出催貨函。採購業務處理 採購業務處理主要包括採購入庫 受託代銷入庫 採購退貨 採購結算等內容。採購管理系統處理採購...

第九章調動管理

一 目的 規範員工調動手續,確保對員工的各項工作不致因調動而出現脫節 失誤。二 範圍 適用於所有正式員工的崗位調整 調動等手續的辦理。第一節調動定義與分類 一 調動的定義及相關費用劃分 一 調動 因工作需要調往其它公司,或部門 崗位發生變動的情況稱為調動。二 借用 因工作需要 開業 大忙增援或其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