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專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2021-03-10 14:16:34 字數 4836 閱讀 5611

2023年「形勢與政策」專題講座

教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部分行業就業需求下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

為了破解就業難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應對舉措。本文從我國就業形勢分析入手,直面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分析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提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就業總體形勢

關於我國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的就業形勢,**的判斷是:

1.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者充分就業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是長期的

當前乃至整個「十二五」時期,在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的同時,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測算20—59歲就業年齡組人口將在2023年達到8.31億峰值。

未來乙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巨大的就業增長壓力。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量2023年增加到699萬。未來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約佔每年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且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城鎮未能公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總量近1600萬,我國青年就業壓力巨大。

2.當前就業壓力主要集中在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人員這三大群體上

我國人口超過13億,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我國就業所面臨的轉軌就業、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就業同時出現、相互交織的「三碰頭」局面,決定了就業問題之複雜,就業工作任務之艱鉅,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未曾有過的。

解決就業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盤點2023年,世界經濟普遍低迷,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比如西班牙,失業率2023年底達到26%,全國失業人口近600萬,創歷史最高。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2023年就業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失業率將小幅攀公升,失業人口將突破2億,就業形勢仍無明顯改觀。

反觀國內,從2023年初的季節性「用工荒」,到年中**熱炒的「返鄉潮」,全年就業形勢同樣經歷了嚴峻挑戰。2023年,我國gdp增速為7.8%,同過去10年10.

7%的平均增速相比,下行態勢明顯。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依然取得了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52萬、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82萬、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的成績。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高質量完成上年年初定下的900萬人新增目標,而且創造了城鎮新增就業的歷史新高。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為什麼我國就業工作能夠取得如此難能可貴的成績呢?根本原因在於,2023年國家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在確保經濟穩增長的同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保證了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這其中,就業優先戰略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成為確保就業穩中有進的關鍵動力。

從區域性看,東部沿海地區新增就業能力的確在減弱。但從全國看,勞動力就業沒有因為經濟增速回落而緊張,很重要的一點是勞動力市場的區域性變化,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2023年悄然向中西部轉移。據統計,西部地區2023年前11個月新增就業同比增長11%,可謂異軍突起。

中西部地區投資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增長,從而成為拉動全國新增就業增長的主力。

最近幾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公升級的步伐很大。在別的國家,結構調整一定會出現大規模失業。但是在中國,以我們2023年在深圳和成都的調查為例,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

在經濟結構轉型公升級過程中,這兩座城市的就業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增長了。成都的增長大家都可以理解,富士康一下僱傭了20萬人,產業轉移到了成都,成都經濟增長了,就業增長了。而深圳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之後,並沒有導致gdp和就業的下降。

我們發現,這跟廣東省整體的就業體量大有關。作為乙個大國,我國產業轉移的模式與其他國家不同,深圳那些轉移出去的企業大多仍然把總部設在深圳,把製造業部分轉移到了四川等中西部地區。所以,當地的gdp不會受太大影響。

另外,部分製造業轉移出來後騰出了地方,引入了新的產業。我們算了一下,選擇將產業全部轉移、撤離深圳的企業大概有10%-15%,75%的企業是區域性或一半的生產部門轉移,因此並沒有對深圳造成太大影響。這是中國作為乙個大國所具有的優勢,也是影響中國就業的乙個重要因素。

二、就業面臨多重挑戰

基於上述我國就業總體形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多重挑戰,既有畢業生供求總量矛盾,又有供求結構性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是大學生就業相關各方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總量矛盾突出

第一,畢業生規模創歷史新高。自2023年實行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增長較快。雖然2023年至2023年,畢業生人數年增幅有所下降,但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都將處於乙個就業人數的高峰期。

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是2023年(115萬)的6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

第二,崗位供給數量減少。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全社會崗位供給數量與經濟總體形勢密切相關。近兩年經濟增速趨緩,必然對就業崗位產生影響。

人社部提供的企業一線觀察資料顯示,自2023年以來,聘用畢業生的企業比例一直在下降,2023年一季度達到近兩年的最低值。

第三,畢業生簽約率總體低於2023年。國內專業的教育資料諮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2013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4月10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總體低於2023年同期水平。其中,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低於2012屆同期11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為35%,低於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低於2012屆同期13個百分點。

2.結構性矛盾嚴重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就業市場的結構錯位,畢業生能力素質與崗位需求的不匹配以及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意願性錯位。

首先,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結構錯位,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從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位置看,隨著產業公升級和社會轉型加劇,市場對人才結構的需求發生明顯變化,直接導致人才市場出現「紡錐形」結構性失衡,即高階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低端的技工和服務人員都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而處於人才市場中端的普通白領和大學生則表現出了供給過剩。但事實上,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的「招聘難」並存,中端大學生表面上的供給過剩中存在「過剩假象」,大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差距是導致「過剩假象」的重要原因。

從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看,2023年第三產業的職位量佔比遠遠高於第一和第二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導致市場對第三產業人才的需求急劇擴張。但是,高校畢業生對從事第三產業中人才需求較高的銷售類、服務類崗位的積極性很低,在畢業生初次就業中,願意選擇這些崗位的畢業生比例很低。

其次,畢業生能力素質普遍低於崗位要求且逐年下降。

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就業能力素質水平與結構不能適應崗位需求的現象長期存在。根據麥肯錫的報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期望與其實際表現不匹配。2023年,接受調查的企業中有1/3稱很難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業將此歸因於應屆畢業生缺乏基本的就業訓練,「無論是本科生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於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

第三,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出現了新變化。

關於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評價模型與方法有很多,基本可以將大學生的能力素質分為三個部分,即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和基本素養。同時,對大學生的評價還需要我們從用人單位的需求、人才市場與社會認可以及動態更新的角度,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構成進行調查與思考。當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素質要求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往用人單位比較看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相關工作經驗等,而現在用人單位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並且大多數用人單位更看重通用技能和基本素養。

二是除了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崗位,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依然看重專業對口度外,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看重學生的實習經驗,希望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從事多方面的實踐、實習和其他社會活動,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三是在通用技能方面,用人單位除了依舊看重學生的交流、溝通與表達(包括書面與口頭)能力、學習能力外,越來越看重學生的執行力、自我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用人單位反映,當前畢業生的自我意識較強,不善於換位思考,容易在團隊中產生矛盾,希望學生在工作中能夠善於理解他人並與他人和睦相處。

四是在基本素養方面,用人單位尤其看重學生的責任心、敬業精神、樂觀向上、積極學習、團隊合作意識以及抗壓能力。當讓大學生對這些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時,大學生一般都會給自己打出高分,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問題。但是不少用人單位評價其所聘用的大學生缺乏責任心,容易悲觀,且抗壓能力差。

五是畢業生的性格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關注,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性格是乙個人的內在特徵,會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具體可以表現為乙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與行為,進而影響其所做事情的走向。很多用人單位表示,希望畢業生能有乙個良好的求職與工作心態,認為心態決定個人在職場的未來發展。

第四,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意願性錯位。

一方面,畢業生就業依然傾向於

一、二線城市。智聯招聘2023年的調查顯示,雖然

一、二線城市的就業機會多於三線城市,但由於求職者對職位的需求量大,所以

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職位競爭較三線城市要激烈得多。雖然在幾年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就有了「逃離北上廣」的口號,但對應屆生來講,「闖一闖」的心態仍然存在,

三、四線城市的「發展空間極大」並不足以吸引應屆生的關注。

另一方面,雖然小企業、民營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最多,但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依然受到畢業生的青睞。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2023年規模在20-99人及20人以下小型企業的整體職位量佔到了43%。然而,由於不受應屆生的青睞而競爭比不高。

民營企業整體招聘量較大,但整體競爭比卻最低。應屆生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熱衷程度依舊居高不下。而民營企業的急速擴張使其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民營企業雖然希望能夠通過提公升工資水平的辦法吸引應屆畢業生,但效果卻不理想,民營企業的應屆畢業生崗位競爭指數最低。

三、大學生為何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較多,既與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也於用人單位、高等教育以及大學生自身等方面有關。

1.就業環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不同所有制單位執行不一。公務員或央企、國企的正式職工收入是有保障的,工作體面又享有高福利、高保障,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首選。但其吸納就業的能力十分有限,僅能夠吸納10%的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

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個問題背後隱含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因此,我們必須進行認真分析。一 大學生就業難的危害 1 知識貶值。培養乙個大學生,需要十幾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和國家無論在時間 精力還是金錢方面的投入都是很大的。可以說,一般工薪家庭在孩子讀書期間,需要近一半的收入花在孩子的...

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新

a 在校學習成績,獎學金等榮譽 b 專業技能,技能證書 c 社交能力,應變能力 e 實習經驗與其他工作經驗 12 您如何看待大學生考證熱現像?c a 為求就業,考了總比不考好 b 個人興趣愛好 c 盲目考證不值得提倡 d 學習專業之餘還能學習多一門技巧 13 當您遭遇困惑時,您願意求助的物件是 ca...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近年來,各大高校女大學生的數量逐年遞增,然而,在就業市場上,女畢業生卻遇到了尷尬的境況。限招男生 男生優先 等限制條件出現在一些企業中。這些用人單位中不乏國家 部門 銀行 高校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等。這些性別限制使得與男生同樣具備應聘資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