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教師培訓材料

2021-03-07 18:39:23 字數 5413 閱讀 3776

一泰安市教育局新課改學習材料

1.新課程標準《品生》《品社》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模式(一):「創設情境——模擬表演」式教學模式

本模式適合於「我們在社會中成長」這一領域中的社會常識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虛擬生活場景,即虛擬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種是模擬社會角色,即在課堂上讓學生模擬社會角色,現場表演。

這一教學模式大體可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①自讀文字,自主設計

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自主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頭腦中建立文字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組織,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設計模擬表演的方案,並在小組內討論表演的方法與步驟,分配角色,進行表演。

②創設情境,模擬表演

創設情境,可以借助多**手段,或**一段生活錄象,或展示一處社會場面。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教師組織並參與學生的模擬表演活動,讓最具代表性的小組在全班公演。學生模擬表演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的過程,是社會生活原型在學生頭腦中的再現。

學生身臨其境的表演,強化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打基礎。

③評價反饋,提公升感知

模擬表演之後,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表演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既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是學生對社會現實生活現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次飛躍;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有效過程;是形成學生辨別是非能力、辨別美醜能力的有效途徑。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提公升自己的感知,在錯誤與正確的互動認識中,學生會逐漸明晰自己的觀念,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社會觀的目標。

模式(二):「參與實踐——體驗**」式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模擬表演」適合在課堂中進行,而「參與實踐——體驗**」教學模式,適合於課外實踐活動。本模式是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社會課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社會即課堂,課堂即社會,樹立大課堂觀、大社會觀。

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專門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條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我們生活的區域和環境。如講到《走進勞動者》這一章節,在學習《粒粒皆辛苦》時,就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創設條件,組織學生去田間地頭認識本地的典型農作物,同時讓學生體驗農村生活。凡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實踐的課,就要放開手,制定周密計畫,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銀行、保險公司,辦理一次存款、取款業務,填寫乙份存款單、保險單,去郵局寄一封信,發一次電報,成立「社會志願者服務小分隊」,參與社群服務。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在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這一模式的基本環節有:

①激情引趣,設問引思

激情,是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引趣,是引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設問引思,是提出問題、是激情引趣的有效手段。

②展示思路,設計方案

提出問題之後,就要對問題進行思考,進行分析,展示學生的思維,理順學生思路,規劃參與實踐的方案,論證進行活動的可行性,制定參與實踐的具體步驟,設計帶著怎樣的問題去實踐,明確要達到的預期效果。

③參與實踐,體驗**

實施這一環節,學生是主體,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去實踐,教師是組織者、是引導者、是參與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務者。例如了解家鄉的水資源狀況,就可以讓學生分組活動,各組帶有不同的任務,到不同的地點,蒐集不同的材料,教師只給學生提供某些便利,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④歸納總結,指導實踐

讓學生參與實踐,是為了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將感性認識提公升到理論知識,並進而指導實踐,因而必須進行歸納總結。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彙總,談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收穫,談自己的想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對社會行動提出合理化建議。

模式(三):「綜合學習——合作討論」式教學模式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社會活動、社會環境部分,將地理、歷史、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等知識融為一體,其中所涉及的領域包羅永珍。因此,在教學中要實現與語文、數學、**、美術、自然、科技、哲學等學科的整合,開展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討論、交流,進而進行合理的歸納綜合,實現兒童個體的社會化,是這一模式的主旨。該模式可以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①課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社會資訊的能力是學生認知社會的基礎,是學生獲取社會知識的重要途徑。收集資訊是分析資訊的前提,分析資訊是將獲取的資訊加工處理、內化為學習者心智結構的過程。而社會活動、社會環境的知識領域為學生課前收集資料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因此,上課伊始,根據課文內容蒐集相關知識資訊便成了首要任務。一般的課文內容,放在前一周進行;對於需要長時間蒐集、整理的內容,則放在前幾周甚至前幾個月進行。

收集社會資訊的途徑有多種,閱讀報紙、雜誌、課文;聽廣播、講座;看電視、文藝節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等。

在收集資訊的基礎上,同時應注意學生分析社會資訊的能力。針對所獲取的社會資訊,對照書中內容及主題,進行合理的篩選、甄別,將所收集到的資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將課前蒐集、自主整理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才能為下一環節學習提供強大的資源保證。

②創設情境、激情引趣

「情感」既是社會課教學的素質目標之一,又是學生求知的動力。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形式,創設一定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情境可以師生共同創設,可以由學生利用上一環節蒐集的資料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教師除自創外,想方設法利用學生蒐集的資料想出各種辦法。

如通過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匯入新課,運用栩栩如生的描繪,吸引學生;再如針對課文內容,可選取相關內容的歌曲,通過優美動聽的旋律,滿足學生欣賞美的需要,使學生產生愉快的心情,如身臨其境一般,進入美的天地;又如靈活運用電教**,可以提供學生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情感,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情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③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這個階段在課堂開始時進行。這一階段分為兩個步驟進行,首先是小組內部的資料交流梳理,然後是班級內的也就是小組之間、小組和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

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

然後小組之間進行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

這一環節是這一課的核心部分,經過了上一環節的小組內部交流,學生已經了解了本組研究的內容,但是對於其他組的研究內容卻不知道或知之甚少。於是,小組的匯報成為了其他小組了解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當然在這一環節中一定要提醒學生認真聽取其他組的匯報,否則是不會獲取知識更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

④課內鞏固、課外延伸

所謂課內鞏固,指在教學中,針對本節內容,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如巧妙進行小結,整合交流的內容,精心設計練習等以達到對本節內容的鞏固、昇華。一堂成功的社會課,不僅要有良好的開頭,而且還要有完美的結尾。小學社會課堂教學的結尾應該是乙個能激勵學生思考、探索、想象、聯想、創造的「省略號」,而不應該是到此為止的「句號」。

所謂課外延伸,就是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延伸,將學生有可能適用的常識、經驗等補充進去,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師的點撥,學生課下再留心生活,獲取新資訊,達到新認識;也可以引導學生處處留心,並精心設計課外習題,找到新鮮的話題和結合點,促進學生的心理認同。

2.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穫——合作**,解讀文字——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充套件)」。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穫——合作**,解讀文字——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

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乙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

間接匯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匯入法、謎語匯入法、預習匯入法、歌曲匯入法、畫面匯入法、遊戲匯入法、疑問匯入法等等。前六種匯入法其匯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遊戲匯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遊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匯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穫」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穫,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借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

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範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穫,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學生的收穫,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穫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字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穫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穫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

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課改總結材料

敲響課程改革的鼓點揚起基礎教育的風帆 富裕縣逸夫小學新課程改革工作總結 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煦的春風,2005年9月,我校的課改工作全面啟動,在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援和正確領導下,勇於拼搏的逸小一班人,聚焦課改,關注課程,勇於實踐,銳意進取,開創了 新清蓮花競綻放,桃李芬芳滿園春 的課程改革新局面...

課改匯報材料

桐梓縣堯龍山鎮沿巖小學 不知不覺中乙個月過去了,回首乙個月的工作,轟轟烈烈,忙忙碌碌,卻沒留下太突出的痕跡。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曾經躊躇滿志,曾經胸懷壯志,現實中鎖碎之事滌蕩了改革的稜角。現將開學以來的工作作如下匯報 一 為了使學校的課改真正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從開學以來,學校著手實...

課改能手材料

2001年全國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2007年我校有幸參與了教育局組織的全縣第一批課程改革實驗.現將我校黃俊麗老師在新課程改革工作中的一些事蹟匯報如下 一 加強學習 轉變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實踐的先導,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課程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正確 先進的教育觀念,就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