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

2021-03-03 23:23:15 字數 3947 閱讀 8493

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模板(v6.0版)

李龍內蒙古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22

一、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是依據對學習需要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的系統決策過程。

它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科學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

2.教學設計的方**基礎是系統科學方法。

3.教學設計的依據是對學習需求(包括教學系統內部和外部的需求)的分析。

4.教學設計的任務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設計方案。

5.教學設計的內涵共有5個方面: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它包括了物件、目標、策略、評價四個基本要素。

6.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優化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的層次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教育系統是社會系統中的乙個子系統,而教學系統是教育系統中的子系統,它本身又是由許多更小的子系統構成的。根據各個子系統大小和任務的不同,教學設計可分為3個層次,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設計的層次

1.以教學系統為物件的層次——教學系統設計

教學系統設計屬於巨集觀設計層次,經所涉及的教學系統比較大,如遠端教學體系的建立,乙個新的專業、乙個培訓系統或乙個學習系統的建立等等。

教學系統設計首先要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擬定培養目標;第二步根據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方案,其中包括課程計畫(即通常所說的教學計畫)和課程標準(即通常所說的教學大綱)兩部分;第三步設計(選擇)教學資源,以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最後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績效的評價和修正。

2.以教學過程為物件的層次——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對於一門課程或乙個單元,直到一節課或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全過程進行的教學設計。我們把對課程或單元的教學設計稱為課程教學設計;把課堂教學環境下,對一節課或某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稱為課堂教學設計;把自主學習環境下,對某個知識單元(學習任務)的教學設計稱為自主學習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總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進行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每個單元、章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各知識點的學習目標,以及該課程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框架,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同時對所需教學資源和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單元提出建議。

課堂教學設計根據上述目標體系,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制定課堂教學過程結構方案,付諸教學實踐,然後作出評價和修改。

自主學習教學設計根據知識單元(學習任務)的學習目標,在對學習內容和學習主體(學習者)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制定學習過程活動方案,由學習者自主進行學習活動,最後評價和修正。

課程教學設計一般由教師或教研組來做,也可以由相應的教研機構組織教師、學科專家共同進行,以保證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總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堂教學設計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由任課教師進行。注意發揮每位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同樣的教學內容可以而且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案,充分展示教師的個性和教學的多樣性。

3.以教學產品為物件的層次——教學產品設計

教學產品包括網路課程、教學**、材料、教學環境,以及其它教具、學具等。

教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往往是連在一起的,它根據教學系統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所確定的產品使用目標,經過分析、設計、開發、生產、整合和試用6個步驟而完成,最後進行評價和修改。

簡單的教學產品,如幻燈片、投影片、錄音教材和小型課件等,一般由任課教師自己設計、製作;比較複雜的教學產品,如錄影教材、大型多**課件、網課課程開發,以及教學環境的設計和開發,則需要組織專門開發小組來完成。

從圖1可以看出,教學設計是乙個完整的過程。上乙個設計層次的輸出,正是下乙個設計層次的輸入,環環緊扣,步步銜接。整個系統的輸入為社會需求,而系統最後的輸出則為提高教學績效的最佳設計方案(或產品)。

每乙個設計層次都組成乙個完整的子系統,形成自己的網路;評價隨時在進行,以確保設計目標的實現。

對於學科教師來講,主要關心和需要掌握的是教學過程設計層次。以下介紹的教學設計模板和教學評價模板,都是在教學過程設計層次上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式

教學過程設計是對於一門課程或乙個單元,直到一節課或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全過程進行的教學設計。有時也對綜合課程(或幾門相關課程的組合)的學習過程進行進行全面的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式首先是依據課程標準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得到該課程完整的目標體系。然後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決定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適合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對適合學生進行主動探索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

最後,按照設計好的方案進行教學實踐,並做出相應的評價和修正。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式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式

四、課程教學設計表

課程教學設計表由5張基本**組成,其中第2、第3、第4三張**可根據實際需要決定使用的數量。在填寫課程教學設計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程名稱填寫課程標準規定的正式課程名稱,如:數學、語文、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等,不要隨意簡化或另起名稱。在高等學校中,課程名稱和所選用的教材名稱有時不同,此欄應填寫正式課程名稱。

2.授課班級填寫將要進行教學實踐的班級,如:三(1)班,初一(2)班,高三(4)班,99級(1)班等。

3.總學時數按照校歷實際教學時數(教學週數×周學時數)填寫,一般不應低於教學計畫中規定的課時數。同時應把講授課時數與實踐(包括實驗課、習題課、討論課等)課時數分配適當,而且它們之和應等於總學時數。

4.教科書中小學一般都使用統編教材,而且教材名稱與課程名稱相同,有時配有補充教材、教學包等。高等學校教科書一般由教研室或任課教師選定,此欄應填寫所選定的教科書名稱。

5.參考書填寫為了搞好教學需要教師或學生閱讀的教學指導書、參考書、文章、教學研究成果等。

6.依據標準填寫本學期(或本冊教材)所對應的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教育技術標準績效指標對應的學段。

7.教學目標闡述填寫課程總教學目標,一般應包括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類,參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擬定。如果只有教學大綱,則需要把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改編成教學目標。

8.教學物件分析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起點能力及一般特徵進行認真分析,把結果填入表中,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依據。

9.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框架對照課程總教學目標,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做出學科

課程教學設計表

設計者單位(學校

知識和能力結構框架圖。需要注意的是,該知識和能力結構應是本學科知識和能力內在的邏輯關係,而不是教材中的章、節順序。如果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框架過於複雜時,可以先做出課程與單元之間的結構關係圖,然後分別做出各單元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框架圖。

10.章節編號按照教材中的章、節(或課)的編號填入。如第一章第一節,填入「1.1」;第五章第三節,填入「5.3」;第28課,填入「28」即可。

11.知識點 「編號」一欄填入知識點代號,以「節」或「課」為單位。每「節」或「課」的知識點都從「1」開始,按1、2、……順序編號。「內容」一欄簡要地填入該知識點的要點,使人知道指的是什么。

最後,把每「節」或「課」之間用橫線隔開。

12.學習目標層次中間一層供填寫「認知」、「動作技能」(可簡寫成技能)和「情感」等。每一類目標有幾個層次,可占用下面幾個豎格;豎格用來填寫上述三類教學內容的學習目標層次,用幾個填寫幾個。

13.教學建議在每一「節」或「課」的知識點中,將重點和難點勾出,以便任課教師作課堂教學設計時著重考慮。

14.計畫學時完成每一「節」或「課」所需的學時數。最後,所有章、節的計畫學時總和應等於本表第3項的總學時數。

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學科特點設定目標體系,比如:

例項1:適用於各學科

例項2:適用於外語學科

例項3:適用於語文學科

例項4:適用於自然學科、人文學科

15.現有教學**(資源)列表現有教學**(資源)列表欄目的設定是為了從整體上體現一門課程所需教學資源的情況,為後面的課堂教學設計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中教學**(資源)的選擇奠定基礎,同時為學科教師建立自己的資源庫提供目錄索引。當知識點較多或資源較多時,此欄目可用數頁來完成。

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

一 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是依據對學習需要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的系統決策過程。它以學習理論 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科學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 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評價

看了專家的 講座後,我收穫很多。以前我的業務素質不夠高,離教師的專業發展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每天都有新收穫,新發現,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我自己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公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力求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對學習的體會如下 一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及評價方面我認為基本做到了 1 正...

設計方案的評價和評估教學設計

一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普通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水平。通過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設計的一般過程與設計的基本原則有一定的理解。通過合作,製作方案和實驗報告的過程中,體會了設計的過程與設計的原則。雖然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水平,對評價活動有感性認識,但不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