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與小學數學學習

2021-03-03 22:56:31 字數 3102 閱讀 5022

長期以來我們在分析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時往往只關注學生已經學過哪些相關的知識,而忽視了知識之外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資訊萬千的社會裡,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生活現象時時刻刻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成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並作為學習者原有經驗的一部分構成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數學現實」。

怎樣理解生活經驗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經驗①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 ②經歷;體驗。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小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親身經歷、體驗而獲得的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

數學學習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要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和承認"生活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認為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乙個重要的起點。確定了這種數學理念,對於教師來說,應該關注的不是如何傳授的問題,而是要從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出發,弄清學生關心什麼、經歷了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他們在生活中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

如果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能正確地加以分析,也許就很難準確地把握住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很可能會回到「灌輸」的老路上去。著力實施一種「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數學教學」,也正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案例一:「一枝鉛筆3錢」

最近我發現班裡的乙個同學做應用題時有一類問題的答句老是出狀況。比如:"一枝鉛筆多少錢?

他總是回答:「一枝鉛筆3錢。」瞧,今天的作業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把他叫到身邊,問:「你今年多大?

」「9歲。」「能把話說完整嗎?」「我今年9歲。

」「不,應該說你今年9大」,我故意說。小傢伙立即給我糾正:「不,應該說9歲。

」我不動聲色,又如法炮製了幾個類似的例子。「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我家到學校大約有100公尺。

」「不,應該說你家到學校大約100遠。」「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約是130厘公尺。

」「不,應該說你的身高大約是130高。」「不是的……」小傢伙有些著急了。這時我把作業本遞給了他。

他一看,吐了一下舌頭,立即轉身訂正去了。從此,他再沒犯過這樣的錯誤,而他所犯的這種錯誤也許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曾遇到過。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是呼叫了學生正確的生活經驗來矯正他學習中的錯誤。

這樣的生活經驗,從表面上看,似乎不能與數學知識的學習構成什麼直接聯絡,但卻可以通過模擬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很多時候應用這種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形象、更易於理解。比如,在學習"迴圈小數"時,我們可以啟用兒童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日公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復始的經驗來幫助他們理解「迴圈小數」中"迴圈"的含義。

案例二: 「一根黃瓜長約3厘公尺」

這是三年級一次數學單元測驗的一道填空題,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黃瓜長約3( )。在閱卷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有些同學填寫的單位是「厘公尺」,而且不是少數。

當時大家都不假思索地將這樣的選擇判為錯,一根黃瓜怎麼可能只有3厘公尺長呢?試卷剛發下去就有好幾個學生來到辦公室圍著老師問:「老師,黃瓜長約3厘公尺為什麼錯了?

」老師覺得挺奇怪,就試探著問了一句:「你們見過黃瓜嗎?」小傢伙們一聽都急了,說:

「我們經常吃黃瓜呀!那它有多長呢?」「我們家拌的黃瓜是大約長3厘公尺呀!

」乙個小傢伙一邊說還一邊用手比畫著。原來他們見到的是餐桌上的黃瓜片兒,老師沒有否定他們說:「老師明天帶一根黃瓜給大家看一看好嗎?

」第二天,我帶去一根黃瓜,孩子們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說過:「兒童回答老師提問的精確性,主要取決於兒童經驗的邏輯性,而不在於事物本身的邏輯。

」學生說黃瓜長約3厘公尺,剛開始我們以為學生是沒有建立起1厘公尺1分公尺的正確表象。其實,不是這樣的。學生填「厘公尺」是基於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他們見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黃瓜片兒。

如果問題說清楚是「一根黃瓜」也許好些。尊重學生的經驗既包括那些正確的經驗,也應該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錯誤的經驗,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生活經驗的豐富性也必然導致有些生活經驗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些經驗本身便是錯誤的。比如在學習"質量單位"的時候對"質量"的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指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或許便會對他們的數學學習產生一些"干擾"。對於這一類的生活經驗我們也必須正視,因為經驗無論是正確的、錯誤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強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會影響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應當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加深認識。

反思與啟迪

對於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很多並非「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相關的經驗。他們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讓**隨意圖畫,他們有著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在學校所學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資訊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不是簡單由外部資訊決定的。

每乙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世界出發,與學習內容發生互動作用,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關於「小學兒童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的思索既是課程改革的時代呼喚,也是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本質追尋。

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質是,用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有關數學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數學學習的乙個重要基礎,進而成為我們構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和開發小學數學活動課程的龐大資源庫。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是乙個經驗的啟用、利用、調整、提公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乙個主動建構的過程」。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與其說是「學習數學」,倒還不如說是生活經驗的「數學化」。學生從現實出發,經過反思,達到「數學化」。在這一過程中,「數學現實」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現實」也許就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一方面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前提、基礎和重要資源,是保證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數學學習也能促進經驗的應用、提煉和積累。數學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的過程,就是一種新的「經歷」和「體驗」。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並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惟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並建構自己的認識,才能將《數學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校:西山區春苑小學姓名:李家亮

借助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立建構主義的數學學習觀

借助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立建構主義的數學學習觀作者 張敏娜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3年第02期 摘要 建構主義是對數學學習的乙個整體看法,從乙個較高的層次把數學是什麼和數學學習什麼聯結起來是關於數學學習活動本質的認識論分析。是主體借助於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動地建構起了關於客體的認識。從而,所有...

學習生活經驗交流會總結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經歷了六月高考的磨練,帶著乙份期盼,乙份新奇,踏入了南通大學 踏上了陽光的土地,莘莘學子將在這片陽光土地上邁開他們未來精彩人生的第一步。但是,作為新人,大家總會迷茫,總會不知所措,尤其是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為了幫助新生解決他們的迷茫與困惑,我院團委學生會特為此舉辦了學習...

學習生活經驗交流會總結

學習生活經驗交 流會總結 電氣資訊工程學院學生會學習部 2010年10月9日 金秋九月,我校迎來了10級的大一新生。當他們剛剛邁入大學校門開始人生新的征程時,周圍的環境顯得是那麼的嶄新而陌生。也正因如此,此時的他們往往會在心理方面有著很大的起伏,對新的環境難免會有諸多不適應,看不清自己前方的道路,感...